1.《全宋词》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典籍《全宋词》,宋词总集。 宋人词集丛刻,始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其后,清代侯文灿 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 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 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 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强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 1931年,赵万里又补诸家丛刻之遗,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搜采校订,水平超过前人。嗣 后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词钩沉》,较之赵辑,又多出不少新的资料。 但诸家所刻,于孤篇断句概 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 今人唐圭璋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 人笔记中所载词作,倶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 于一处,编为《全宋词》。 2.唐圭璋编写《全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全宋词》是由唐圭璋所编写的一部宋词总集。 唐圭璋编写《全宋词》的目的在于汇辑两宋所有词作,所以他广泛搜罗,甚至有的断句残篇也被收取采集进来。全书共录人词人1330余家,词作19900多首,残篇530多首。 宋人词集丛刻,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开始。 之后,清代有侯文灿《十名家词集》的刻本,有秦恩《词学丛书》的复刻本。 晚清时期,刊刻词集的风气渐行渐盛,规模也更大。如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刻本、江标的《宋元名家词》刻本、吴重熹的《山左人词》刻本、吴昌绶的《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刻本、朱祖谋的《强村丛书》刻本以及陶湘的《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刻本等,有多种词集版本传世。 著名词学家唐圭璋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的各种辑刻版本,广泛搜集,凡宋人文集中所附的词作、宋人词选中所选的词、宋人笔记中所载的词作都一并采录进来,更广泛搜求类书、方志、题跋、金石、花木谱等书中所载词作,统汇于一处,编撰为《全宋词》,于 1940年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圭璋对此书进行了重编,并由王仲闻进行了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印刷出 版。 新版《全宋词》在体例和材料方面比旧版都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240余家,词作1400余首。同时,新版的《全宋词》在体例上将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的方式改为按词人的年代顺序排 列。 新版重在考证词人的生平事迹,改写了小传。唐圭玮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古 籍的研究与整理,直到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新版《全宋词》以其收录完备、考订精审而成为学者研究宋词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3.什么是全宋词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 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全书共四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全宋词》是图书馆基本的藏书,也是了解宋代文学史、文化史的重要典籍。宋词,中华诗国之璀璨明珠。但悠悠七百馀载,历代兴替,终不见堂堂总集问世,学人深以为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幸有前辈学者唐圭璋先生奋袂前行,广搜博辑,订补不辍,始成煌煌巨编《全宋词》。一代词学宗师唐老功被词林,泽溉学苑。 搜采广博,涵容繁富 名家巨制,散篇佚作,全部蔡萃于斯 考订之精审,比勘之是当,亦远非一般宋词选本之所可比拟 不唯两宋词坛之各流派各家数均可藉此而探索其源流,亦均藉百余年之风貌、学士文人之思想感情,亦均藉此而得所反映 4.关于《全宋词》的介绍有哪些最大最全的词选是今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 自明清以来,辑刻的宋人词集为数不少,但都量孤篇断句于不录。唐圭璋综合诸家,广泛搜 采,补众家之不足,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一并采录,更 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 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断句零章,亦加摭拾. 1940年《全宋词》线装本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 版。 解放后,重编并经补订加工,1965年由中华 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增补词人240余 家,词作1400余首。 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 余家,词作约2000首。引用书目达530余种。 该 书收录齐备,堪称第一;考订也比较精审、改正不少谬误,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新版书问 世后,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遗》,1981年由中 华书局出版。 5.什么是全宋词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 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全书共四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全宋词》是图书馆基本的藏书,也是了解宋代文学史、文化史的重要典籍。 宋词,中华诗国之璀璨明珠。但悠悠七百馀载,历代兴替,终不见堂堂总集问世,学人深以为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幸有前辈学者唐圭璋先生奋袂前行,广搜博辑,订补不辍,始成煌煌巨编《全宋词》。一代词学宗师唐老功被词林,泽溉学苑。 搜采广博,涵容繁富 名家巨制,散篇佚作,全部蔡萃于斯 考订之精审,比勘之是当,亦远非一般宋词选本之所可比拟 不唯两宋词坛之各流派各家数均可藉此而探索其源流,亦均藉百余年之风貌、学士文人之思想感情,亦均藉此而得所反映。 6.《全宋词》是谁编写的《全宋词》是宋词总集。 是今人唐圭璋编写的。唐圭璋(1901年一1991年),著名词学家,字季特,满族人,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宋词四考》等。 编写《全宋词》的目的在于汇辑两宋所有词作,所以搜罗极广,有的断句残篇,也被收取采集进来。 全书录入词人一千三百三十余家,词作一万九千九百多首,残篇五百三十多首。 宋人词集丛刻,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开始。之后,清代侯文灿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 晚清刊刻词集的风气渐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强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兀明本词》等等。 唐圭璋在综合历代名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凡宋人文集中所附的词作、宋人词选中所选的词、宋人笔记中所载的词作,都一并采录进来,更广泛搜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书中所载词作,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了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 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在材料和体例方面比旧版都有很大提局,以善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二百四十余家,词作一千四百余首。 在体例上改变了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的方式,改为按词人的年代顺序排列。 新版重在考证词人的生平事迹,改写了小传。 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书收录齐全,考订也比较精准,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失误之处,是研究宋词的 重要参考书。 此书新版问世后,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一百四十余人(其中四十一人,已见《全宋词》),词作四百三十多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 7.《汉书》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典籍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 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65篇来续补《史记》。 《汉书》就是 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与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 年(92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8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 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 《汉 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 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 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 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 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 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 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 《平准书》演变而来,但内容更加丰富。 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 “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 的讥责。 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 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14级、34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 详细地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 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 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 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 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8.《楚辞》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典籍“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在西汉前期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由于楚 辞作品中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故有人以“骚”代称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 作品汇为一集,定名《楚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楚辞作品专集。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江淮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谣,同时也受北方文化的某些影响。 到战国 中期经屈原等人加工、改革和扶植,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在屈原之后, 还曾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后起之秀。 楚辞的特点是引用方言词汇,大量描绘楚地山川物 产、习尚风俗、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即“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北宋黄伯思 语),地方色彩相当浓郁: 楚辞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诗经》交相辉映,同工异曲。 《诗经》基本上是中原文 化的产物,思想情调和艺术风格多少染上了宗法社会“非礼勿动”的色彩,而楚辞作品则显示了 人神混一、任情率真、直肆泼辣、不拘礼俗的氏族社会遗风;《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及其象征意蕴 比较单纯,而楚辞作品“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与奇异的想象和拟人手法充分结合,构成了更强有 力的艺术内驱力。 《诗经》基本上是四字句,楚辞作品每句字数不等,句中句尾多用语气虚词以协调音节,和 前者的整饬相比较,更显得起伏回宕、摇曳多变。《诗经》较多关注民生疾苦,批判社会现实,开 后代现实主义文学先河;楚辞作品抒情火热逼人,绘景斑斓多彩,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摇篮。 古来“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并称,可见楚辞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