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诗词的趣事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应换成“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文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逐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论诗,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选自《诗话总龟》) [编辑本段]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朋友。 2.(1)看了这则趣事之后,你有何感想1古代称诗言志,诗歌实际是个人情感思想的抒发表现,人也因为身份地位不同所以对同一事物而有不同感受。统治阶级朱门酒肉,因为可以鱼肉百姓自己衣食无忧,自会吟风弄月附庸风雅,却没有一点点心思管百姓一点死活。百姓衣食难得无忧,自然不会与富豪强梁一个心思。 2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卒年不详。安西将军谢奕之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有才辩。曾在家遇雪,叔父谢安召集众子侄论文义,俄而雪骤,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也?"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为称赏。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世因称女子的文学才能为"咏絮才"。 3.诗词的趣事和从中明白了什么典故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4.求一则有关诗词的趣事《岁暮归南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啊。这孟浩然也是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他是襄州襄阳人,就是现在的湖北襄樊人。所以,人们都管他叫孟襄阳。 一生之中作了很多有名的诗,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派,与当时的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孟浩然,大才啊,苏轼苏东坡赞扬孟浩然说他为“造内法酒手”,这是很高的评价。 “内法酒”就是宫廷御酒,能造内法酒的人,那自然是高手。没听说二锅头对凉水的人进宫给皇帝造酒的。 这就说明孟浩然才华横溢。孟浩然自己也这么认为。 他生活在襄阳,这个地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啊。关于这些名人贤士的故事数不胜数,这对年轻时期的孟浩然,影响很大。 孟浩然在青少年时期读的都是儒家经典,他姓孟啊,据他自己考证,春秋的亚圣孟子使自己的老祖先。所以,孟浩然以此为荣,发奋图强,刻苦读书,希望有一天学业有成,入仕为官,也好光宗耀祖。 但事情就是这样的,你有大才,未必能当官。你觉得挺有能耐,哎,仕途老不顺利。 在当时一提起孟浩然来,大家都知道,“哎呀!这小子诗写得好,大才!”大才,不管用。孟浩然眼巴巴盼着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哎,朝廷还没一个人重视他。 真是年年失望年年望啊!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地呢?为什么我这一身才华无人赏识呢?为什么朝廷上那些不如我的人,甚至说那些没有学问的人,都深居高官,这,这不公平!不公平啊,那年代就那样。 怀才不遇的人多了去了。 为此事,孟浩然一直闷闷不乐。一生气!我隐居去!我,我不当官了!当官有什么好?不如做个隐士!到这时候,他有点阿Q精神了。 一跺脚,隐居鹿门山。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作。 这些诗传出去,得到了人们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啊。当时很多名人都与孟浩然有书信往来。 哎,孟浩然觉得机会来了。我认识这么多的当今名士,而且还有很多都是朝廷命官。 今年可是大考之年,平我的才华,凭这些人在京师的关系,我要是去考试,能考不中么?可是,我这要是一去考试,就不能够隐居在此了,是不是可惜啊?但又一托自己的胡须,都已经花白了,看着胡须,喊着自己的名字:“孟浩然啊孟浩然,难道你真的心甘情愿在此鹿门山隐居,了此一生么?”看来这个孟浩然还不是真正的隐士,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想当官。 于是孟浩然,离开鹿门山,赶奔京师长安,他要参加进士考试。 这个时候,孟浩然多大了?四十岁了!到了长安,参加考试。觉得自己答的挺好,高高兴兴把试卷交上去。 等着放了榜了,找了半天,榜上无名。没中!哎呀!孟浩然失望之际啊。 找了家酒楼喝闷酒,正喝着,走进来一个人。 “哎呀,孟兄,你在这儿呢,找你找的好苦啊。 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喝酒呢。”孟浩然抬头一看,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大诗人,名士,王维王摩诘。 咱不说了么,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孟”,那不仅因为两个人写诗的风格有相近之处,也是因为两个人是好朋友,交情莫逆。但同样是大诗人,两个人的境遇大不相同。 王维还比孟浩然小两岁,头七年,人家就中了进士了,官拜太乐丞。后来由于一些事情遭贬离了京师。 但是,过了些日子,又被重新任用,召回了长安。孟浩然和王维交情深厚,到了长安,没少受王维的照顾。 今天王维知道发榜,也提朋友着急,他就出来看榜,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没找到孟浩然。 完了!准知孟浩然落榜了。 怕孟浩然想不开,赶紧到店房中找。店房里没找到,他就满大街逛酒馆。 因为孟浩然爱喝酒啊,可以说有点嗜酒,平常王维没少陪孟浩然喝酒。果然这么一找,给找到了。 “哎呀,孟兄,你跑这来了。别自己喝闷酒了。 我明白,不就是今年落榜了么?咱们来年再考啊。 另外,孟兄,我给你透露个信,当今圣上看到你的诗了,赞不绝口啊。 这就是没有人递一句话啊,这要是有人一递,一举荐你,您就上去了。别喝闷酒了,别喝了。 我哪天碰到皇上,找机会给你说说。你别着急!”“哎!摩诘,这就是命啊!你不认不行啊。 在这个世界里,你有才也白搭,无人赏识。 ”“哎,别说这些牢骚话!别喝了!走!正好今天翰林院没人,我带你到哪儿,咱俩好好聊聊,聊点痛快地事儿。 想这些烦心事干嘛呀,没用!走走走!”说着,王维一挎孟浩然的胳膊,生拉硬拽给拽到内署去了。内署是哪儿?就是翰林院。 现在王维在翰林院供职。私自把孟浩然拉这儿来了。 其实孟浩然经常过来,咱说了,孟浩让当时交接了一大批名人高士,翰林院来过几趟。今天一看,翰林院果然空无一人。 王维呢,在这里还藏着酒呢,拿出来,“在这儿喝多好,又没人打扰。你我边喝边谈。 赋诗唱和,岂不美哉!”孟浩然一看,也乐了,“唉!也是,不想那烦心事了。 中举也是活,不中举四十年也活这么大。” “说得就是啊,别想那个了,来来来……”王维拿出了酒杯,给倒上酒。两个好朋友就在这翰林院内,赋诗唱和。 几杯酒一下肚,人一晕晕乎乎,再有知己在身旁,什么烦心事都没了。两个都是大诗人,约合越高兴,越谈越高兴。 高兴起来,拍案大笑,“哈哈哈,哈哈哈……”这一笑一拍坏了。 怎么?惊动人了。 这是朝廷里面,今天当今皇上唐玄宗李隆基闲暇没事儿,由宦。 5.关于故事的诗词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 6.求关于诗词的趣事,最好是词的,拜托啊,要快这个比较有趣的,就是关于一枝梨花压海棠的那个。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还有一个野史的,也很有意思。 同性恋之风在中国源远流长,到了明清,随着市民经济日愈发展,也随着市民娱乐(包括戏剧小说业)的蓬勃兴盛,同性之好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著于文字。福建一地甚至被公认为培育“男色”的温床。李渔曾写道:“此风各处俱尚,尤莫盛于闽中……不但人好此道,连草木是无知之物,因为习气所染,也好此道起来。深山之中有一种榕树,别名叫做南风树。凡有小树在榕树之前,那榕树毕竟要斜着身子去钩搭小树,久而久之,钩搭着了,把枝柯紧紧缠在小树身上,小树也渐渐倒在榕树怀里来,两树结为一树,任你刀锯斧凿,拆他不开,所以叫做南风树。”文人雅客多将“南风”视为风雅,清代书画名家郑板桥与性灵文人袁枚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两位。 “(余)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郑板桥的自述。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有一次,一美少年因嗜赌犯律,当众被施杖责。郑板桥观刑时,见少年美臀受创,竟心疼得忍不住落泪! 再多加几个,有个东坡肉的。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7.关于诗歌的趣事(概括主要内容)苏东坡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 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 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 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 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 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 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 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 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 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脚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 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 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 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苏东坡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 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按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 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 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渐。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 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 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 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仍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接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仍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仍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蹬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