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踏莎行秦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

【小题1】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小题2】“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 (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共7分)踏莎行秦观

【答案】【小题1】恨可概括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小题2】“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从诗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可以看出诗人的孤身飘零之苦,对家乡及亲人的强烈思念。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处结合应该可以看出诗人是行船要到他处去。 此中诗人心情黯淡,推断应是诗人贬谪途中,故而应传达的是诗人遭遇贬谪,不被重用的惆怅痛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炼字用法。 “恨”原本是情感,无形无色,作者却用一“砌”字,化抽象为具体,使“恨”形象可感,生动表现诗人的愁绪之多,浓重。

此类试题要注意手法 分析 效果的表述方式。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

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

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

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 “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

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

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

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 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

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

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

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

然而,更有甚者。 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

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

“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

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 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

“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

“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

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 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

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