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传描写石秀神态的句子江苏人,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相当勇悍;爱好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三打祝家庄,混入庄内作了内应。卢俊义在大名府即将被杀头霎那,石秀为救卢俊义的性命孤身跳楼劫法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动地、泣鬼神之举!在山寨中与杨雄驻守西山关口,排梁山英雄第三十三位。 后在征讨方腊时被乱箭射死。其实石秀不“秀”,正相反,石秀奇丑无比,朝天鼻,三角眼,秃鹫样的眼珠,整个外貌给人一种阴霾、阴险毒辣之感。 可石秀又偏是个很有英雄气概的好汉,他忠义重情、为人厚道、有胆有识、富有心计。他和武松有很多相似地方,是位少见的有本事有血性有头脑的好汉。 他的绰号也带给了他很高的知名度。——金的书声。 2.水浒传描写石秀神态的句子江苏人,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相当勇悍;爱好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三打祝家庄,混入庄内作了内应。卢俊义在大名府即将被杀头霎那,石秀为救卢俊义的性命孤身跳楼劫法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动地、泣鬼神之举!在山寨中与杨雄驻守西山关口,排梁山英雄第三十三位。 后在征讨方腊时被乱箭射死。其实石秀不“秀”,正相反,石秀奇丑无比,朝天鼻,三角眼,秃鹫样的眼珠,整个外貌给人一种阴霾、阴险毒辣之感。 可石秀又偏是个很有英雄气概的好汉,他忠义重情、为人厚道、有胆有识、富有心计。他和武松有很多相似地方,是位少见的有本事有血性有头脑的好汉。 他的绰号也带给了他很高的知名度。——金的书声。 3.水浒传石秀外貌原文《水浒传》石秀外貌原文: 那人生得好表人物,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两眉入鬓,张保等人抢了,危急中被石秀所救,二人结为异姓兄弟,杨雄年长为兄石秀为弟。 石秀简介: 石秀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江南人氏,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 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 三打祝家庄,石秀故意让孙立捉住,混入庄内作了内应。 卢俊义被困大名府即将杀头,石秀一人跳楼劫法场,救了卢俊义的性命。因为不认识城中的道路,被梁中书所拿,与卢俊义一同被打入死牢。 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后救出石秀、卢俊义。石秀做了梁山第八名步军头领,与杨雄驻守西山一带,梁山好汉排座次时第三十三位。 在征讨方腊时与史进、杨春等六人在昱岭关被方腊帐下大将庞万春射杀,死后追封“忠武郎”。 他的英勇事迹《智杀裴如海》、《大闹翠屏山》、《探祝家庄》等通过评书、戏曲等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 人物出身: 石秀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石秀原籍为金陵建康府,专好打抱不平,江湖人称“拼命三郎”。 后随叔父到北地倒卖羊马,不巧叔父中途病死而生意亏本,便流落到蓟州,靠打柴为生。 路见不平: 一次偶然的机会石秀结识了杨雄,当时杨雄被踢杀羊张保和两个小混混逼住,“动挥不得”,幸亏石秀出手把张保一伙全打倒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秀。 4.水浒传石秀的故事情节石秀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石秀原本是金陵建康府人氏,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石秀被自己的叔父收养。 后来又跟随他的叔父到北地倒卖羊马,辗转北方,不幸的是他的叔父在中途病死,于是石秀就此流落到蓟州,买柴为生。 石秀有一身好武艺,个**憎分明,最是爱好打抱不平,他与自己的义兄杨雄便是如此认识。 因为石秀这么一个特征,江湖人送外号“拼命三郎”。 石秀一次在蓟州卖柴火的时候,正好遇见决刑归来的杨雄被一群无赖包围。 这些泼皮受张保指使,要将杨雄身上的挂红夺了,给他一个难看。尽管杨雄个人武力出众,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在泼皮的包围下很难施展,因此格外狼狈。 石秀见此,当即便把担上的柴火放下,过去解救了杨雄的难处。此事过后,杨雄认为石秀与自己意气相投,很是有缘,于是两人便在酒店中结拜为异姓兄弟,杨雄还将石秀请去了他的家中。 后来因为石秀撞破了杨雄妻子与和尚裴秀玉的奸情,两人杀掉潘巧云等人,最后在时迁的劝说下上了梁山。 三人往梁山而去的时候,途径祝家庄,时迁因为偷了祝家店里报晓公鸡,被祝家庄人抓了。 杨雄 因为认识李家庄李应的管家杜兴,于是通过杜兴向李应请求帮助。李应答应了救出时迁,后李应被祝家所伤。 石秀于是梁山向宋江求助,在石秀冒险潜伏进钟离老人那里探明了盘陀路的机关后,梁山军一举突破难关。 石秀在三打祝家庄之时,展现了强横的情报能力,在攻打祝家庄方面立下大功,也因此在梁山站稳了脚跟。 卢俊义被困大名府即将杀头,石秀一人跳楼劫法场,救了卢俊义的性命。此后石秀做了梁山第八名步军头领,与杨雄驻守西山一带,梁山好汉排座次时第三十三位。 接受朝廷招安后,石秀仍然跟随宋江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远征方腊之时,石秀在昱岭关被乱箭射死,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忠武郎”。 扩展资料石秀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 江南人氏,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 在蓟州街头因打抱不平与杨雄结拜为兄弟。 三打祝家庄,石秀故意让孙立捉住,混入庄内作了内应。 卢俊义被困大名府即将杀头,石秀一人跳楼劫法场,救了卢俊义的性命。因为不认识城中的道路,被梁中书所拿,与卢俊义一同被打入死牢。 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后救出石秀、卢俊义。 石秀做了梁山第八名步军头领,与杨雄驻守西山一带,梁山好汉排座次时第三十三位。 在征讨方腊时与史进、杨春等六人在昱岭关被方腊帐下大将庞万春射杀,死后追封“忠武郎”。他的英勇事迹《智杀裴如海》、《大闹翠屏山》、《探祝家庄》等通过评书、戏曲等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秀。 5.水浒传石秀的故事情节石秀,江南人氏,自幼父母双亡,流落蓟州卖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艺,又爱打抱不平,外号“拼命三郎”。《水浒传》中,石秀因为武艺出众、胆大心细而吸引着诸多读者的眼球,按“水浒”英雄都是“星宿”的说法,石秀是“天慧星”。 石秀的出场,在《水浒传》的第四十四回。因为病关索----杨雄在街头被一帮无赖纠缠不能脱身,这时就出现了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平民英雄石秀。小说中写到:杨雄,被张保并两个军汉逼住了,施展不得,只得忍气,解拆不开。正闹中间,只见一条大汉挑着一担柴来,看见众人逼住杨雄动挥不得。那大汉看了,路见不平,便放下了担,分开众人,前来劝道:“你们因甚打这节级?”那张保睁起眼来,喝道:“你这打脊饿不死冻不杀的乞丐,敢来多管!”那大汉大怒,性发起来,将张保劈头只一提,一交颠翻在地。那几个破落户见了,待要来劝手,早被那大汉一拳一个,都打的东倒西歪。这一亮相就显出石秀的卓尔不凡、嫉恶如仇。 出于对石秀的真心感激,也出于英雄惺惺相惜的心理,杨雄与石秀结拜,并且资助石秀做了比较赚钱的“杀猪”买卖。如果不是因为杨雄的妻子潘巧云与和尚勾搭成奸,如果石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态度……受伤“戴绿帽”的只能是杨雄,石秀可以通过“杀猪卖肉”,渐渐过上富裕的生活。出于对结拜弟兄杨雄的真心爱护,石秀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把海和尚与潘巧云私通之丑事和盘托出。可笑杨雄听信淫妇谗言,竟然怀疑起结拜兄弟石秀对自己妻子有不轨之举,竟然不惜与石秀翻脸。让人觉得杨雄头脑是一根筋-----弱智。为了揭露事实真相,石秀不得不通过暗杀星夜与潘巧云私通一丝不挂的海和尚来洗清自己的清白。小说的大段大段描写,充分说明石秀这人除了有好武艺外,更有聪明的头脑。 卢俊义被困大名府即将杀头,石秀一人跳楼劫法场。书中的描写就很精彩:当案孔目,高声读罢犯由牌。众人齐贺一声。楼上石秀,只就那一声贺里,制着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夥在此蔡福、蔡庆,撇了卢员外,扯了绳索先走。石秀从楼上跳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样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这段文字描写,既可以看出石秀武艺高强,也可以看出此人有勇有谋,行事手脚麻利,是典型的“拼命三郎”漂亮潇洒的打斗风格,这与其他的如林冲之类的“水浒”英雄的打斗场面形成鲜明的反差,不由让读者暗挑大指称赞。 还有,杨雄、石秀两人初去梁山没什么社会地位,经常是被派出去刺探消息。同样是从事情报工作,别人在祝家庄被抓捕,而石秀不仅成功逃脱,而且他能探明盘陀路的机关,帮助陷入迷宫的宋江脱围,显示了超强的工作能力。之后,石秀又假败、甘愿“卧底”当内应,为梁山的农民军队打破祝家庄立下汗马功劳,从此,他在梁山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石秀,是梁山第八名步军头领,在梁山好汉排座次时居第三十三位。由于梁山首领宋江同志的投降路线危害“革命”,在征剿另一农民起义军-----方腊部队的战争中石秀阵亡,让人惋惜。 6.水浒传中的诗句水浒传中的诗句: 1,宋江 《浔阳江凌云志》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2,黄巢 《菊花台》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3,《解连环》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4,吕洞宾牧童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衰衣卧月明。 5,一首律诗:是为林冲杀陆虞侯反上梁山做铺垫: 才离寂寞神堂路,又守萧条草料场。 李二夫妻能爱客,供茶送酒意偏长。 潜为奸计害英雄,一线天教把信通。 亏杀有情贤李二,暗中回护有奇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 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小说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 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 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 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投降朝廷镇压方腊起义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 《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 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 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书名由来: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 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 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 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 ‘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 7.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一一石秀 作文我眼中的武松话说武松这一日来到景阳岗前,看看日已西沉,加上走了一天也不曾吃喝,又饿又乏,便想找个酒店吃喝一通,等吃饱喝足再过山岗。 正想着,就见不远处有一处酒店,酒店上方飘动着一面酒旗,上面写着“三碗不过岗”。武松想:这家酒店真是吹破牛皮不上税,老子我走南闯北,什么样的酒我没喝过,别说三碗,三十碗爷我也喝得下。 好汉武松不管三七二十一,提着哨棒就往里闯。“当”地一声,他把哨棒往桌子上一放,大声喝道:“拿酒来!”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大个吓了一跳,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反正从来没见过,吵吵闹闹的小店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 店小二哆哆嗦嗦端来二斤牛肉又满满地倒上三碗酒。只见武松端起酒来,肉也不吃一口,咕咕咚咚一口气把三碗酒全喝了下去。 然后叫道:“再来五斤牛肉!”小二心想,今天碰到了一个能吃的主,要是天天这样,老板可就发了财了。五斤牛肉端上来,武松三下五除二就吃下肚去,边吃边去端酒碗,却是空的,武松问:“我的酒呢?混蛋,还不快给爷爷倒酒!”小二忙解释说:“爷爷你别生气,我们的酒它后劲大,叫三碗不过岗。 再说这岗上有……”武松早就不耐烦了,说:“爷爷我纯酒精都喝过,还怕你这小酒!少废话,快给爷爷倒酒,倒慢了把你的头打烂!”小二一听,吓得腿都抽筋了,他把酒坛子也抱来了,站在武松旁边,武松喝一碗他倒一碗,边倒边想:“我们这里的酒可是假酒,是用甲醇勾兑的,可千万别喝出人命来。”武松不知道啊,他一连喝了十八碗,错过他的酒量大,抵抗力强,但是还是觉得头晕目眩。 他心想,这家的酒真好,下回路过这里还得来喝。吃饱了,喝足了,算过帐后,武松拿起哨棒就走,却被店小二拦住了,说山岗上有老虎,叫他在店里住一夜,明天再过岗。 武松骂道:“小兔崽子你蒙谁呢,想坑老子的住宿费?”一把把店小二推开,东倒西歪地走上了景阳岗。小二见拦他不住,心想,也好,叫老虎吃了你,总比叫甲醇毒死你好,正好酒店没责任了。 武松不知道,只道是店小二蒙他,其实岗上真有一只老虎。正当武松迷迷糊糊走着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老虎从草丛中窜了出来。 这只老虎也是饿急了,几天来吃的东西太少,正想出来找点吃的,不想就碰上了武松,武松胆子再大,也被吓了一身的冷汗,酒劲一下子没有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本能地拿哨棒一挡,只听“咔”的一声,哨断成两截。 武松想,什么名牌产品?还国际认证的呢,质量一点也不过关!“他妈的,八成是假货!”武松骂道。他把那半截哨棒一扔,不得已赤手空拳,左右腾挪地跟老虎周旋起来,老虎往前扑了两扑,没有扑到武松,自己却累得喘不上气来。 原来这只老虎上了年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还有肺气肿,再加上饥饿,早没了力气。武松抓住机会,一下子骑到老虎身上,一阵子拳打脚踢,老虎脑血管破裂死了。 武松打死了老虎,心里安稳下来,但是头还是疼得厉害,心想,我走南闯北喝过这么多名酒,从来没有这种感觉,酒店别再是给我喝了假酒吧?不行,我得找他们算帐去。想到这里,武松转身就回到了酒店。 店老板已经关了门了,正准备睡觉呢,听见有人砸门,开门一看是武松,他还以为武松胆小回来了呢,阴阳怪气地说:“‘大英雄’回来了。还是在我们店里睡一觉再走吧。” 武松说:“放屁,老虎早叫我打死了。”店主一听老虎死了,大哭起来,原来老虎是他花二百两银子卖来养在岗子上吓唬人的,他能不心疼吗?武松喝道:“你给我喝的是不是假酒?!”店主见武松这么厉害,不得不承认是假酒,同时还承认了养老虎吓人的事实。 武松一听,气上心头,要把这个店给砸了,还要向工商部门举报,这一下吓坏了店主,只见他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对武松说:“这样吧,我赔你一个哨棒,再赔你二百两银子,明天我再请新闻媒体宣传一下,说你打虎多么勇敢,不顾个人安危为民除害,这样你也就出了名成了打虎英雄,怎么样?”武松一想,我砸了他的店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就按他说的办,这样自己又有名又有利,何乐而不为。于是,武松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还不知道自己上了店主的当呢,还亲自上景阳岗上把老虎拖了下来。 经过各大新闻媒体的炒作,武松一夜成名,就这样成了打虎英雄。酒店也跟着沾了光,有武松作他们的形象代言人,生意越做越大,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分店,照样卖他的“三碗不过岗”牌假酒。 后来听说,这个武松是个假的,并不是《水浒传》上说的那个真武松。唉!现在假的东西也太多了,叫人什么都不敢相信了!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大家肯定都看过。 其中的武松打虎呀,真是精彩。武松的每一个招式都那么帅,三下五除二,大虫就被打翻了。 最近,我从小道上打听到消息说,那大虫不是被武松打死的,而是……(四处望望),还好施老先生不在。好!那我就给大家说说。 话说武松打虎,人人皆知。可真相你们也许就不知道了。 当时有一只大虫(那时的老虎都叫大虫,可能是因为写起来省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