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三寸金莲的诗句有哪些1、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宋·田为《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释义:风姿绰约冰清玉洁,一对金莲秀足,小小罗袜十分衬贴。 2、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宋·辛弃疾《菩萨蛮》 释义:淡黄色向弓一样的鞋子小巧精致,只是怕一阵风吹来,腰肢会承受不住,人会摔倒在地上。 3、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唐·李商隐《南朝》 释义:有谁说琼树一样的妃嫔天天都见面,远远比不上步步都生出金莲来。 4、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宋·苏轼《菩萨蛮·咏足》 释义: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难。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5、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元·张可久《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 释义:琼树一样的妃嫔每天都歌唱着《玉树后庭花》,潘妃在贴着金莲的地面上行走,地势雄伟险要的江山像画一样。 二、有关仙女的诗词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肤若美瓷 唇若樱花 明眸皓齿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亭亭玉立 杨柳细腰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 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 粉香处弱态伶仃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绣幕芙蓉一笑开, 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 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 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 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 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 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 美也!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 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 三、形容三寸金莲的成语小巧玲珑 xiǎo qiǎo líng lóng [释义] 形容东西小而精致。小巧:细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 [语出] 宋·辛弃疾《临江仙·戏为山园苍壁解嘲》:“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辨形] 玲珑;不能写作“令龙”。 [近义] 玲珑剔透 短小精悍 [反义] 庞然大物 硕大无朋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于形容器物。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四、关于古代三寸金莲、小脚女人我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女人会缠脚,我的解释很简单,童养媳是买回来的,中国婚姻也是买回来的,她缠了脚就只会坐下来织布,不会走掉了,而男人就不会缠脚,他要去耕田。 中国传统的解释是女人缠脚比较性感,我的解释是,儿女的产权在父亲处,一旦旧家庭瓦解,产权脱离,就不会有人缠脚了。 百度知道中有过类似问题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 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 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 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 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 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 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 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 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宋代已有缠足记载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 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 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 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 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