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

1.【试述唐宋词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面】

前此的唐宋词的研究,较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然而唐宋词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恰恰是依靠了传播的力量.本文将唐宋词的传播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并通过对唐宋词各种传播方式的具体考察,探寻其在唐宋词史的进程和唐宋词风的演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序论部分主要对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并概要介绍了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唐宋词的传播背景和传播阶段.唐宋词的传播背景是唐宋词传播研究的基础,其传播背景一是城市化,这为唐宋词的欣赏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二是商业化,这为唐宋词的消费提供了适宜的温床;三是“去道德化”,这为唐宋词的创作摆脱了精神的束缚.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宋词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乐人之词”、“诗人之词”和“词人之词”,它们分别和词的声音传播、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密切结合.第二章:唐宋词的歌舞传播.。

2.唐诗的流传方式是什么

唐诗是通过人和物流传开来的。

留存与传播,必然离不开“介质”。介质可分两类:一是人,一是物料。

一、先说“人”:(1)皇家政吏:为诗词的兴盛提供政治庇护 古时历代皆重文,帝王将相或政客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写几笔文章。尤其是帝王的喜好,会深度地影响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气。

整个皇室和政坛,会聚集起一箩筐的诗人词人。这不仅为诗词的兴盛的提供了庇护,也为诗词的留存提供了条件:政客接近权力中心,所言所行,皆有人为之记录。

(2)文人集会:覆盖面广博的文人活动中心 退避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的诗人词人,必然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沟通。如李弥逊在《水龙吟》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也或者就像是《红楼梦》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

在集会上,文人雅士互相品鉴评点。所有创作,自是均有记录。

(3)歌妓吟唱:娱乐化是向大众普及的捷径 诗词、歌、舞,三者是一体的。诗人词人谱词作曲,歌妓依声唱和。

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为诗词展现了全新的欣赏角度,也拓宽了诗词的覆盖面积:古典诗词走出了小众的精英阶层,流向了社会、流向了普通百姓。二、再说“物料”:(1)题壁:及类似的题楹、题碑、题柱、题扇 旧时的文人,为了赶考功名、进京赴试,多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

邮亭驿舍、酒楼茶肆、寺院道观便成为了常居之处,在这些居所的墙壁上,也涌现了大量的诗词。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殊不知,目前可确认的,苏轼的题壁诗多大39首。题壁诗的一大好处,是经久不腐,可以长久地保存。

(2)文本:纸质抄本和木质刻本 这里所谓的文本,不仅仅指的是诗词的集结(比如《全唐诗》《全宋词》的整理编纂),也包括诗话和词话。朱光潜先生说中国没有诗学和词学,但是拥有大量的诗话和词话,即是对古代诗词的文学批评和鉴赏。

比如,较为著名的《随园诗话》和《人间词话》。这些词话和词话,为诗词的保存和流传,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最后说点其他的:以上例举的模式,大概只适用于唐宋及以后朝代。在唐宋以前,也就是《诗经》(春秋)和《古诗十九首》(汉魏)的时期另当别论。

另:唐代诗人写了诗后,大致有以下几种发表方式。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

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

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

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唱和诗、分题赋诗等。

更有趣的是,道士诗人唐俅把自己的许多诗装进一个大葫芦里,放入河流中漂走,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唐朝时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诗人也曾印过诗集,如白居易就曾印过一份,但印数很少,很难广为传播。

大体上,古诗词传世靠的是以下几个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

二、诗集。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写的诗词就自己出诗集了。

三、口传。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着歌词才会唱,可能就是听别人唱来唱去自己就会了。

四、后人点评整理。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

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

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

3.唐宋诗人研究学习唐代或宋代诗、词人关于其生平经历,风格流派,诗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编辑:admin 出处:网络资源 [2004-7-3 1:45] 作者:初凤平 山东单县一中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

李白,就是盛唐诗人中杰出的一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达到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对唐代以及后代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韩愈就已经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代以后的很多作家,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影响并取得不同的成就。本文试就李白的诗歌创作风格发表一点浅论,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的上述创作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他的绝句、律诗以及乐府、歌行等诗歌中。 1、绝句。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第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

诗人在《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

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2、乐府诗和歌行体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

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

《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 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

“噫吁 ,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

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

4.古典诗词与地域文化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

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

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大众。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

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

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诗词流行音乐在抒情言志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载体。

人是需要情感表达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良好方式。当一个人在诗词与流行音乐中读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诗词、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对莫大作用。

诗词、流行歌曲的本质是趋同,只不过音乐文学(歌词)还没有古典诗词一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并不是说它永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地位、只是这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时间的积淀。

二、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 1、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诗宋词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在这个地方。

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

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

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的现代版诠释了。 2、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

后来他又写了 <烟花三月>,(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是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

5.诗词鉴赏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刊本《唐诗画谱》

鉴赏::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刘方平《月夜》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