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大禹故里有关的诗句

一、求大禹故里的途中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我姓潘,大家可以叫我潘导。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几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石纽山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3小时以后,我们在这里集合,注意,不要乱扔垃圾。

二、求大禹故里的途中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

我姓潘,大家可以叫我潘导。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禹穴沟、采药山、石纽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庙、金锣岩、刳几坪、禹州池、一线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

石纽山日落日出之时有五色霞气。每当雨后,白云飘浮于石林中,石峰忽隐忽现,变化万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线天到金锣岩的峡岩中有白石,其上红斑点点,好似血点浸入,相传是禹母生禹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

还建有大禹纪念馆。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观赏羌寨风光,领略羌民族风情。

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可以自由玩耍,记住3小时以后,我们在这里集合,注意,不要乱扔垃圾。

三、大禹的故乡在哪

大禹故乡汶川版

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池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池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旅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县不遗余力。该县领导介绍说,阿坝州大禹旅游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景区将申报成为我国第三个公祭地和阿坝州第四个遗产地。同时,该县还捷足先登,注册了“大禹”系列商标。

大禹故乡北川版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大禹故乡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为大禹故乡争得面红耳赤之际,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PK”的行列。

四、大禹治水时大禹的家在现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文/雍继荣 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

在华夏大地从洪荒走向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关头,大禹以其卓越的品格、精神和毕生的努力,建立了光耀日月的功绩。 他成为继炎、黄二帝之后,中华民族又一伟大先祖。

但是,将大禹奉为神灵,千百年来全民族对其顶礼膜拜,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却仅见于羌族。 羌族民间传说,大禹原为天神“木比塔”派往人间治水导洪的龙神,那年6月6日降生于石纽村一羌人家庭。

因此,大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的民族英雄、民族保护神;羌区被视为大禹故里。 羌族有关大禹出生、治水等神话传说十分丰富;石纽、刳儿坪、禹穴、涂禹山、望崇山、甘泉、禹碑岭、誓水柱、岣嵝碑等“禹迹”不胜枚举、遍及羌区;历代祭祀大禹的“禹王宫”、“禹王庙”、“圣母司”等广布乡镇山村,显示出羌民族对大禹的崇信殊为广泛而深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它从一个则面反映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真实。

禹生石纽,兴于西羌 最早明确记载大禹出生地的历史文献,当推晋代出土的周代竹简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编年史书。

所载内容如“禹都阳城”、“禹铸九鼎”、“颁夏时于邦国”等,已为近几十年的考古文物所应证,突显其信史的历史地位。 该书载:“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较详细地记叙了大禹生平事迹。

然而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司氏却没有直接交待,惟于《史记·六国年表》中指出:“禹兴于西羌”。但同书《夏本纪》所列黄帝到鲧禹的世系,和《五帝本纪》关于鲧的祖父昌意居于若水,娶蜀山氏女为妻的记载,却又明确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禹兴西羌之地望距若水不远。

而若水即今四川西部的雅砻江。 更进一步确定石纽地望的系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杨雄。

杨氏《蜀记·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汶山郡系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臣服岷江中、上游氐羌“冉*6国”后置。

广柔县辖境盖有今羌区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 随后的各朝代的众多史籍皆以禹生石纽,家于西羌。

如东汉赵煜《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母“剖助而产高密(即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 江山有幸遗禹迹,文献无辜引纷争 禹生羌乡石纽,其地在汉之汶山郡广柔县,今之岷、涪江中上游地区的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也即今羌族聚居区。 对此,史籍所载皆无疑义,但是,石纽具体地域究竟何处? 唐肖德言,顾胤《括地志》云:“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

广柔废县,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广柔故县在县(汶川)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

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坪。 ”同书异本又载:“禹汶山广柔县人,生于刳儿坪。

禹生处刳儿坪,离县治五里”。 乐史《寰宇记》载:“石纽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又云:“在今茂州汶川县北四十里”。 杜光庭《青城记》一书中又说:“禹生石纽,地于龙冢。

龙冢者,江源岷山也。” 由于各文献记载互有歧义,特别是古汶山郡广柔县曾历经西汉、东汉、蜀汉、西晋、成汉、东晋的六朝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其隶属、疆域也时有变迁,就其治署所在地,今人在认识上也还存在分歧。

由此便引出禹生理县说、汶川说、茂县说、北川说等。而各县自古以来皆有“石纽”、“刳儿坪”等丰富的禹迹和传说,对大禹的崇信、祭祀之风也都很浓厚,以汉汶山郡广柔县境域推测,也无不可。

于是四县各昌其说,皆自视为“神禹乡邦”、“大禹故里”。 清嘉庆十年(1806),李锡书在其所修的《汶志纪略》一书中,就禹生汶川说作了有力的论证。

李氏通过实地考察确认:“广柔废县在今治(绵*7)之南大邑坪。”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时任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以古稀之年,不辞辛劳,登临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寻访禹迹。

但见江山依旧而禹迹茫茫,感慨赋诗曰:“石纽山前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迹从何得,蹀躞荒山汗湿衣。 ” 其实,更为闻名的还是禹生北川之说。

今北川在汉代也属汶山郡广柔县辖境。北周时始置县,唐贞观八年(634)置石泉县,取当地古迹题刻“石纽”、“甘泉”首尾两字为县名,治署在今北川县治城羌族乡(老县城)。

《大清一统志》记,北川县治城附近的石纽山,“因有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曰石纽”。 在这14米见方的巨石南面,阳刻有汉隶书体“石纽”二字,字大如斗,至今保存完好,且当地仍以“石纽”为村名。

据说,此“石纽”题刻,早在唐贞观八年置石泉县以前就已经有了,因此,有人认为题刻为汉代学者杨雄来石泉考察时所书写。在今北川县禹穴沟内,九龙山第五峰下的岩壁上,刻有巨大的“禹穴”二字,楷体,笔力豪放雄浑,每字高宽为320厘米,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

《新唐书》又载:“石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明代又在庙。

五、关于大禹的传说现在纪念堂,纪念地,有哪些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 大禹陵 大禹陵 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

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

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

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 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

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

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 大禹 传统文化的信息。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l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

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禹里,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今禹里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

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

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六、有关莲的诗句

(1)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它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丑恶现象,这也正和他史官的。

荷花又称莲花 (2)“并蒂莲花开,好事自然来”,读着有关莲花的诗句 (3)在丝绸之路上,许多诗人留下了歌咏大漠边塞的诗章,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岑参。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限未见。……回据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如莲花北延歌》)等诗句,生动地记述了边疆各族人民。

(4)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唐代诗人李商隐亦有诗句赞美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做尘,唯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

(6))《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色的诗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而莲多用来誉爱情,在所有的诗词里,表达哀怨忧愁的尤多,此中见长的诗句我独好:“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一朵水莲花,不胜秋风的娇羞…… (8)有时偶会看见了荷花深处的鱼儿跃起,就会想起了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清新优美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在荷塘边,莲花旁,偶轻轻漫步,是真正的漫步者。

身旁就是随风飘舞的垂柳,塘里就是隐约入耳的蛙鸣,空间就是来来往往。 (9)在《离骚》中,他写道:“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在诗句里屈原的志趣不仅与淖。“皎洁火中玉,芬芳泥里莲。”

莲花的别称: 1 芙蓉 《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未为夫容。”

李时珍《本草纲目 》:“芙蓉,敷布容艳之意。” 2 芙蕖 《尔雅·释草》:“荷、芙 蕖。

……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

芙蕖,未发为菡萏。”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灼芙蕖出绿波。”

晋潘岳《莲花赋》:“游莫美于春台,华莫盛于芙蕖。”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宋陆游《同何元立赏荷 花追忆镜湖旧游》:“三更画船穿藕花,花为四壁船为家。” 4水芙蓉 《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

因木本拒霜花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为明其区别,故又称荷花为水芙蓉。 4 草芙蓉 《广群芳谱》“荷花:芙蕖花,一名水芙蓉。”

注云:“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5 水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6 水芝 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本草纲目》:“《本经》谓莲子为'水芝丹'。”

金元好问《泛舟大明湖》:“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藉秋风与秋露。”

7 泽芝 《类聚》引晋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刘宋鲍照《芙蓉赋》:“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于泽芝。” 8 灵草 魏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9玉芝 《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10 君子花 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之君子,故莲又称“君子花”。黄宅中《希濂堂留诗》:“是时夏六月,莲沼吐芳芬,我爱君子花,遗花如甘棠。”

11水宫仙子 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宋张耒《鸡叫子·荷花》:“平地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轻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潜波踏明镜。”

12净友 又称净客。 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

唐代孟浩然《大禹寺主公禅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宋代陈亮《新荷叶》词:“艳态还幽,谁能洁净争研。”

宋代刘过《贺新郎》词:“水浴芙蓉净。” 13菡萏 即莲花,或指未开之莲花。

《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唐代刘商《咏双开莲花》:“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明李梦阳《去妇词》:“菡萏鸳鸯不羡,人生一别何由见。” 其他花多了去了,你具体一点要什么花啊。

七、跟荷有关的诗句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八、大禹治水治的市现在的哪块

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

在华夏大地从洪荒走向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关头,大禹以其卓越的品格、精神和毕生的努力,建立了光耀日月的功绩。他成为继炎、黄二帝之后,中华民族又一伟大先祖。

但是,将大禹奉为神灵,千百年来全民族对其顶礼膜拜,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却仅见于羌族。 羌族民间传说,大禹原为天神“木比塔”派往人间治水导洪的龙神,那年6月6日降生于石纽村一羌人家庭。

因此,大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的民族英雄、民族保护神;羌区被视为大禹故里。羌族有关大禹出生、治水等神话传说十分丰富;石纽、刳儿坪、禹穴、涂禹山、望崇山、甘泉、禹碑岭、誓水柱、岣嵝碑等“禹迹”不胜枚举、遍及羌区;历代祭祀大禹的“禹王宫”、“禹王庙”、“圣母司”等广布乡镇山村,显示出羌民族对大禹的崇信殊为广泛而深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它从一个则面反映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历史真实。

禹生石纽,兴于西羌 最早明确记载大禹出生地的历史文献,当推晋代出土的周代竹简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编年史书。

所载内容如“禹都阳城”、“禹铸九鼎”、“颁夏时于邦国”等,已为近几十年的考古文物所应证,突显其信史的历史地位。该书载:“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西汉著名史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较详细地记叙了大禹生平事迹。

然而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司氏却没有直接交待,惟于《史记·六国年表》中指出:“禹兴于西羌”。但同书《夏本纪》所列黄帝到鲧禹的世系,和《五帝本纪》关于鲧的祖父昌意居于若水,娶蜀山氏女为妻的记载,却又明确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禹兴西羌之地望距若水不远。

而若水即今四川西部的雅砻江。 更进一步确定石纽地望的系西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杨雄。

杨氏《蜀记·蜀王本纪》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汶山郡系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臣服岷江中、上游氐羌“冉*6国”后置。

广柔县辖境盖有今羌区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 随后的各朝代的众多史籍皆以禹生石纽,家于西羌。

如东汉赵煜《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母“剖助而产高密(即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 江山有幸遗禹迹,文献无辜引纷争 禹生羌乡石纽,其地在汉之汶山郡广柔县,今之岷、涪江中上游地区的汶川、理县、北川及茂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也即今羌族聚居区。对此,史籍所载皆无疑义,但是,石纽具体地域究竟何处? 唐肖德言,顾胤《括地志》云:“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

广柔废县,在汶川治西七十三里。”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广柔故县在县(汶川)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

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坪。”同书异本又载:“禹汶山广柔县人,生于刳儿坪。

禹生处刳儿坪,离县治五里”。 乐史《寰宇记》载:“石纽村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又云:“在今茂州汶川县北四十里”。 杜光庭《青城记》一书中又说:“禹生石纽,地于龙冢。

龙冢者,江源岷山也。” 由于各文献记载互有歧义,特别是古汶山郡广柔县曾历经西汉、东汉、蜀汉、西晋、成汉、东晋的六朝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其隶属、疆域也时有变迁,就其治署所在地,今人在认识上也还存在分歧。

由此便引出禹生理县说、汶川说、茂县说、北川说等。而各县自古以来皆有“石纽”、“刳儿坪”等丰富的禹迹和传说,对大禹的崇信、祭祀之风也都很浓厚,以汉汶山郡广柔县境域推测,也无不可。

于是四县各昌其说,皆自视为“神禹乡邦”、“大禹故里”。 清嘉庆十年(1806),李锡书在其所修的《汶志纪略》一书中,就禹生汶川说作了有力的论证。

李氏通过实地考察确认:“广柔废县在今治(绵*7)之南大邑坪。”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时任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以古稀之年,不辞辛劳,登临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寻访禹迹。

但见江山依旧而禹迹茫茫,感慨赋诗曰:“石纽山前沙尚飞,刳儿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迹从何得,蹀躞荒山汗湿衣。” 其实,更为闻名的还是禹生北川之说。

今北川在汉代也属汶山郡广柔县辖境。北周时始置县,唐贞观八年(634)置石泉县,取当地古迹题刻“石纽”、“甘泉”首尾两字为县名,治署在今北川县治城羌族乡(老县城)。

《大清一统志》记,北川县治城附近的石纽山,“因有两块巨石,石尖纽结为一,曰石纽”。在这14米见方的巨石南面,阳刻有汉隶书体“石纽”二字,字大如斗,至今保存完好,且当地仍以“石纽”为村名。

据说,此“石纽”题刻,早在唐贞观八年置石泉县以前就已经有了,因此,有人认为题刻为汉代学者杨雄来石泉考察时所书写。在今北川县禹穴沟内,九龙山第五峰下的岩壁上,刻有巨大的“禹穴”二字,楷体,笔力豪放雄浑,每字高宽为320厘米,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

《新唐书》又载:“石泉石纽山,山麓有大禹庙”,明代又在庙内建禹碑,记大禹事迹。清乾隆三十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