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芍药的诗意古人称“芍药”为“花相”,可见芍药的美丽非同一般。柳宗元有诗云:“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当一些花卉凋谢之后,芍药在美好的清晨掀开其绽放的华丽帷幕,露气浓厚,芍药厚重的红色氤氲在袅袅的雾气中,让赏花人醉心其中,为春天这幅水彩添上了绚烂的一笔。芍药别名众多,“将离”,“离草”,“娇容”都是对它的昵称,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欣赏芍药的妩媚多姿,留下了诸多抒情感喟之作。 在古代,男女双方在交往时,经常互赠芍药,源于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因此,芍药也被称为中国的爱情之花,现在也成为了七夕的代表情花。粉红的芍药盛开时,宛若羞涩的少女,清纯,灵动,不沾染任何世俗的浊气,她温婉动人,婀娜多姿,她就那样走进你的心里,成为你心中挥之不去的美丽,她一路吟唱着,走过诗经,走过唐诗,走过宋词,一路走到了现代,她还是若只如初见般的纯净,就在亭台楼榭间随风徐徐摇摆,高雅自然,在她的世界里,爱是唯一的主题。 2.在《诗经》中,"芍药"的运用是以下哪一种文学表达方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3.《诗经·郑风·溱洧》中有一句“赠之以勺药”,我有点小疑问楼上说得对,芍药花是在农历四月开的。至于《溱洧》里为什麽又会在三月初三时“赠之以勺药”。 这是因为这里的“芍药”指的是草芍药,又名“辛夷”,也叫“江蓠”,是一种香草,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花如牡丹的芍药是指木芍药,是两种同名不同种类的植物,成熟季节自然不同。 总之,《溱洧》里赠送的是一种名为芍药,又名江蓠的香草。情人在“将离”的时候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另外,古时,“芍药”音同“约邀”,情人也借此表达爱慕和愿再结良约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