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全集txt 尽量有解析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译文】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 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玉润曾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诗经原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总之,诗章前后相对独立,情感线索却历历可辨。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秦风·蒹葭》也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王士禛认为,《汉广》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发轫。《诗经》中仅有的几篇“刻画山水”的诗章之一(《带经堂诗话》),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2.道经大全下载已上传 《德道经》,跟我们提的《道德经》的主要差别在哪里呢? 国学大师熊春锦先生解答: 因为在汉代发生了一次文化的大变异、大动荡,实际国内一些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老子的本意当中,都是先证德、后证道。要以德进道,才是正确的修身求真方向。 而发生颠倒的原因,是因为要把它教材的职能、课本的功能完全边缘化,所以才产生了编修,也就是两千五百年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认知的《道德经》。 这一改,改得非常巧妙,因为我们的智能往往是盯住目标,而不注意过程的。 人们见到任何事,都想直接求取结果,而不愿意中间的付出。 所以两千五百年以来,坐而论道者多,但成道者却凤毛麟角。 为什么?违背了事物的规律。颠倒篇序以后,就不知道老子在五千言的第一篇中就揭示了人类离道失德的过程,只要认真诵读一下老子德篇第一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这句话,把整个历史长河人类逐渐道德下滑,到了现在道德底线的现象,可以说揭示得一清二楚。 我们要复兴我们的民族,就是复兴文化,然而道德文化又是我们的本源,怎么样去进入道呢?抛弃德吗?连德都没有,怎么能够进入道呢?正是因为老子观察到这一点,才把德篇立在前面,一定要先修德,才有资格进道。 这也正像战国时期有一位前辈就曾经说过:只有圣人之品,才能修持圣人之法。 你是一个庶人、是一个贤人,都别想真正去实践圣人之道。 我们为什么要否定这一点呢?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也同样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可见,在战国时期韩非子那个时代,还是民间的版本,流传到了民间的版本,仍然还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是一种教育的模式。 就像必须要上小学,经过家教到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才到大学,不可能直接上大学,就这么简单的原理。 但是,我们学术界和社会上就争论不休,这也可能是不知道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的原理,而只求结果,不讲过程。任何事物,只把握它的结果,而不实践过程,就难以成功。 所以,我们祖先在修之身的方法论当中,留下了一句名言:“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才能够成功。 摘自道德知音 。 3.求电子版名家注释《诗经》,《论语》等PDF电子书1: 电骡下载页:(目录下列) /groups/academic 2:国学数典论坛(有很多下载资源,TXT的文件更小) .cn/?fromuid=6196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版图书][PDF][石渠藏简发布] 诸子百家 古典名著 围棋书 (pdf包) [推荐][任真先生扫描学术书籍资源下载索引][任真先生发布] [英文圣经17种](Holy Christian Church Bible Ultimate Collection) 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word版,朱智贤著,仲夏夜之原创 【资源】我收集的一些心理学电子书 [资源][电骡古籍资源荟萃][转自国学数典论坛]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47本] [PDF][煤炭子鬼发布]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PDF] 金庸作品集 [综合][读书中文网书籍][PDF][wanqan发布] [三联书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PDF] [版本目录学图书][DJVU][任真先生扫图][落花轩主人转djvu并发布] [灌水]我的电子书目 [中华书局][历代词全集系列][PDF][gconquer发布] [三联书店][文化与生活译丛][PDF]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艺理论丛书][PDF][shuchuxs原创]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8种][PDF] 王力古汉语字典 同源字典 [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四库学合集][jpg][tif][任真先生发布] 3 1月7日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ISO-PDF][瑚琏先生发布] 2 1月7日 [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PDF][瑚琏先生发布] 4 1月3日 小澄兄告知的djvu格式书籍资源! 8 2007/12/17 [公告]本组讨论贴--可在此发表意见、申请链接 3 2007/10/30 [资料资源区][读书中文网][陈寅恪先生全集][里仁书局][pdf] 1 2007/10/29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65-70册 [DJVU]已经在verycd上发布 1 2007/7/29 [周作人著作集][PDF][桥十七发布] 4.叩求《诗经》原本及注解TXT版本的下载地址诗经原文及释义,TXT格式诗经/host.php?a=tpc&b=4603912&c=63995&fj_name=%2FMnYmUtGT0Q%3D&f=21&u=ew0Ia1UFBgEeAFlnA1UFAwcAaVtXVQcGVAcIUFFbBwMACxxDThY=#host诗经释义/host.php?a=tpc&b=4587452&c=36658&fj_name=%2FMnYmbfZ4JIfRgBK&f=42&u=ew0Ia1UFBgAeBlNnAVIBAAYGaVRfV1EDAVUBDFgKB18MVhxFVxA=#host。 5.谁有诗经里的《蒹葭》蒹葭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