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粤语

1.求助,粤语一味可见於诗经邶风之一埤,m

此说似不通矣。

近日为此检阅多部古汉语字书,结论是,“埤”字作增益、多之意义时,声母为p;声母为b时,意思是城墙、土地。据日本和香港学者合编的《広东语辞典》,词条“一味”强调“味”字的音调变化,并列出对比的“味”字来自“味道”的调值。

由此我想起粤语四字格成语“独沽一味”,这里的意思是“唯一,单独,只有”,而无增加的含义。再次仔细分析楼主提供的粤语例句,笔者觉得“惟有”、“只有”的解释更为合理,而缺乏“增加”、“多”的含义。

所以此“埤”字之声母转变与古代现代词义传承的探讨可画上句号。

2.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粤语,原词。

3.求语音,用粤语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每当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眼前就浮现出一副图画:在深秋的河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 ,好似主人公——一位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而又纯洁.远处,有个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少年急忙去追寻.他沿着河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河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河的中间,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

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可见,对于这首诗,可谓见仁见智,解读各异.有人认为《蒹葭》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但大部分人是将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的.其实,朦胧诗也好,爱情诗也罢,思贤臣也未尝不可.这首诗确实带给了我们强烈的艺术美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无庸置疑的.

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我们伫立在梦的河边,一次次遥望那缥缈的身影,专注地等待她的一次回眸.为此我们甘愿化作河底的青荇,日夜荡漾在她心湖的柔波里.我们守候着这份美丽,任凭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河水茫茫,风在叹息,前方的道路被河水阻隔,恰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般的无奈,即使我们上下求之也依然无法接近那个朦胧的目标.这时,我们的心渐渐地有些疲惫,我们开始怀疑我们最初的选择是否值得,我们是否还有继续守候下去的理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然而,那身影是如此地具有诱惑力,象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心,令我们不忍离去.

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守望.秋更深了,寒露更浓了,一直陪伴我们的芦苇更加苍老了,憔悴在千年的河边.只有我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只在乎这一段刻骨的心路历程,只在乎守望过程中的那份倾心与忘我.终于,那个缥缈的身影渐行渐远,游离了我们的视线.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早已刻在我们的脑海,融在我们的血液,化作一缕永远不变的情怀,沉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此时,没有悲伤和迷茫,我们的内心充实而温暖,我们面带微笑,自觉地守望着这“虚无”,守望着心中的那份美丽.

4.求一首粤语歌歌词有古文的

文字流泪

鲁迅在叹气 老舍亦已死

撕去了双城记 慨叹书香化蒸气

司马迁的伤悲

前朝历史 给当世繁盛杀死

文学巨着太大年纪

(寂寞看字) 看尽春秋的交替

(字字有泪) 拍卖真迹看大

(寂寞看字) 看尽史记的荒废

(字字有泪) 情书的安慰

从人海中抛低 人间智慧

潮流浪里西厢记 文字已死

红颜白发太大年纪

(寂寞看字) 看尽春秋的交替

(字字有泪) 拍卖真迹看大

(寂寞看字) 看尽史记的荒废

(字字有泪) 情书的安慰

从人海中抛低

柏树这麽少 化做每张纸

盛世枉费树苗

列印出种种钞票 苏轼也流浪了

字海苦笑

(寂寞看字) 记录水浒传兴替

(字字有泪) 送别诗经已逝

(寂寞看字) 记录这里的一切

(字字有泪) 情书都荒废

文明可有东西 流芳百世

相关内容
上一篇
诗经命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