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探源诗经

1.邂逅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出自《诗经·国风》,也可以表示欢快的神态。

探源:《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含义:主要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与遇见不同,遇见能是认识的,能是不认识的,而邂逅只能是陌生的。

“邂逅”有二层意义,其探源如下:

1、不期而遇。王安石《诸葛武侯》诗:“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也指不期而会的人,《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2、犹一旦、偶然。《后汉书·杜根传》:“邂逅发露,祸及知亲。”,《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裵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

2.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

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柏舟之誓 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

俾昼作夜 俾:使。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邦国殄瘁 邦国:国家;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采葑采菲 葑:蔓青,叶和根、茎都可食,但味苦;菲:芜菁类植物。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

蹙蹙靡骋 指局促,无法舒展

蛾眉螓首 弯弯的眉毛,方广的前额。形容女子容貌的美艳

匪石之心 比喻坚贞不渝

蹐地跼天 形容戒慎小心

斤斤计较 斤斤:形容明察,引申为琐细。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

俭不中礼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兢兢业业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敬恭桑梓 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跼天蹐地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样子,也指窘迫无路的样子

倦尾赤色 比喻十分困苦

君子好逑 逑:通“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现指男子追求佳偶

哀哀父母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3.邂逅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出自《诗经·国风》,也可以表示欢快的神态。

探源:《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含义:主要指偶然的、不期而遇的,与遇见不同,遇见能是认识的,能是不认识的,而邂逅只能是陌生的。 “邂逅”有二层意义,其探源如下: 1、不期而遇。

王安石《诸葛武侯》诗:“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也指不期而会的人,《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2、犹一旦、偶然。

《后汉书·杜根传》:“邂逅发露,祸及知亲。”,《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裵松之注引《先贤行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

4.河间诗经村的由来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没事的时候,老人们会凑在一起,用古韵做诗演唱,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

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

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

至今河间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 【河间歌诗的文化价值】 河间既是《毛诗》的发祥地,又是《诗经》文化的传授研究之处。

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诗经》学者为《诗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

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诗经》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独特载体,也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的《诗经》文化主要表现为: 1、歌诗的出现和流传 2、在《诗经》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说和一些村名,形成地名文化 3、元代修建的毛公书院曾培养出不少人才,留下了与《诗经》相关的历代诗、文、颂、联及碑刻 4、在当地形成了爱诗、写诗、研究诗的悠久传统和浓厚文化氛围,出现了诗人群体。

【河间歌诗的发展现状】 今天,在河间,依然可以找到诗经文化的种种遗留。诗经村、君子馆、毛公墓、毛公书院,有的遗迹尚在,有的只剩传说,但无不承载着诗经文化的丰富的历史信息。

河间人告诉我们,今天仍有人用古韵传唱诗歌。 裘孝信,70岁,河间市行别营村人,会用古曲歌诗,其中就包括《诗经》中的《关雎》等篇。

据他说,《诗经》古韵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他家是十六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用古韵演唱《诗经》,他从小就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就能演唱了。唐永辉,72岁,他说他歌诗是在两位上过是私塾的老先生那里学的,他被那抑扬顿挫极富韵律感的音调深深吸引,便悄悄地向两位老先生学习,就学会了这种独特的吟唱方式。

裘孝信的吟唱极具乡土味道,曲调之间有西河大鼓的韵味。我们无从探源毛苌是否就是用这样的音调教弟子们传唱,如果是,也不知道朝代更迭,战乱纷争,文化兴衰,几经断裂之后,又是如何流传至今?今人的吟唱与古人的唱和又有怎样的相同与不同?我们无从得知。

可以肯定的是,诗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根,与河间的文化渊源、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间歌诗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史价值。 这一点,也有历史文献记载佐证。

《诗经》中的每首诗在当时都是流行的歌曲,"风"是在民间传唱的民歌。毛亨毛苌设馆教习时,就是用"今韵"吟唱,即是"河间歌诗"的源头;《前汉书》有"邯郸河间歌诗四首"的记载,河间曾属赵地,说明这里曾有歌诗之风;《嘉靖河间府志》列举了"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元古歌"等的传系条目,说明歌诗之风代有流传;元代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皇帝在毛公墓前修建毛公书院,讲究传授更为正规,明清之间"歌诗"之风更加兴盛。

另一种现象也可以作为河间歌诗的一种证明:因其吟唱时用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来伴奏,少量诗经的诗篇被称之为"笙歌",裘孝信说他们有时吟唱也有笙伴唱。在河间的乡村间,最多的时候曾有七十多个"笙班"存在。

"笙班"的这其中是否也与歌诗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据考,一些古谱很有可能即是来自"河间歌诗"的曲谱。 此外,河间历代都有诗人出现,有名的如刘长卿。

诗人们著有诗集或词集,这些诗、词都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等节日,紧及民间庙会、官方仪式,都有行唱的习惯,其腔其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如今在河间流行的地方曲艺或戏曲形式,如西河大鼓。

这也很有可能是源自"河间歌诗"的调式。 这些,足以说明河间歌诗是诗经最古老的一种吟诵形式,是诗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支脉,具有燕赵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厚的文化内涵。

5.宁阳县历史神话传说

走进历史看鹤山 我一直以为,鹤山乡是山东省内外的所有乡镇中将历史遗迹、文化底蕴、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

这不是因为我在鹤山工作对这个地方特有的偏爱,而是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对一个地方历史及文化的探究及追溯,常常让我陷入对鹤山的无限感叹。尤其是因为交通、地域、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鹤山多少年来一直如蒙着轻纱的少女,始终未将她的美丽展示于世人。

更让我的心头多了一些遗憾,这也是我要为鹤山写点东西的动力源泉。为鹤山计,更为那些关心历史、热爱自然的旅游爱好者计,我用这些没有十分的权威性、专业性的文字,用历史学的外行人的眼光,抒写鹤山之万一。

历史鹤山 在《宁阳县志》中,没有对鹤山建制时间的准确描述,就象中国的历史出现断层一样,鹤山的历史也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述。“汉代属侯国故地,明代属西乡,清代属泗皋社”。

寥寥数语,将汉代以前的鹤山历史以空白填充了人们的想象。没有历史,就像是找不到生命的起源一样,作为当政者,感觉这是历史责任感的缺失。

而这种缺失,竟也和历史一样的悠久和漫长,便有了些苦涩的味道。但从鹤山域内发现的历史遗迹和不少专家的明确定位看,鹤山作为大汶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对中华文化的巨大传承。

商周遗址肯定不是鹤山历史的源头,但却清晰地标明了鹤山的历史年代。那些直到今天仍然在农民的耕作中不时出现的陶罐碎片,虽然经过了多少年的风雨侵蚀,如今仍然十分鲜活地记录了一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数不清的风土人情。

在商周时代,鹤山是囤粮的地方,我们的邻乡叫军屯乡,是屯兵的地方,紧密相连的两个乡镇,目前分属于不同地市,但曾经相同的一段历史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光荣。也正是根据这些分析和判断,鹤山在商周时代或者是一个军事重地,或者就是一个古国城镇。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百家讲坛”的一位专家讲解河南殷墟的来源,三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是从鲁国境内迁入的。这让我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或者春城侯国的前身就是殷墟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发源都是起于河系文化,因为那时的人都是傍水而居的,而鹤山就是大汶河水域最宽广的所在。

屯兵囤粮的事实和春城侯国的历史存在也说明了这儿确是经历过辉煌的。瘟疫或者战争,是不是将这儿的人们逼得远走他乡?或者让如春城侯国般的显赫家族不得不举国搬迁?而鹤山离殷墟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某种怀疑。

文化鹤山 文化与历史总是息息相关的,悠久的历史同样让鹤山文化充满了生命的厚度和历史的悬疑。我总是想,鹤山文化的定位应该是“诗经探源及颜子文化的综合体”。

有人说我把鹤山文化与《诗经》联系起来多少有些牵强,但我想作为一种观点,应该是可以研究和探讨的。《诗经》的整理者孔子是鲁国人,而鹤山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地域以及在此地域上发掘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风俗,都应该是《诗经》的歌咏内容。

而《诗经》中有几首诗已被专家定论,确实是写的鹤山景色或者文化,这也是我把鹤山文化定位于诗经探源的根本原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两首诗经名篇,都应当说与鹤山有关,这些话是可以被充分解释和理解的:“皋”字注释为“水中的高地”,前几年不少诗经研究者不知“九皋”在何处,后有一位专家到鹤山后发现,“九皋”竟是鹤山皋山及以东皋、西皋、泗皋九座原是汶河宽广水域中的高地。而所谓的“他山之石”是指可以打磨在中国四大知名砚台之一鲁砚中位居高品的龟山砚以及可以用来作为磨刀石的鹤山石。

“河之洲”则可以被准确地定位于大汶河在鹤山地域内的洲头。“窈窕淑女”除了指皋山下曾经有过的淑女泉之外,或许也有孔子歌颂妻子颜氏的用心所在。

鹤山文化的核心应该是颜子文化,以及颜氏家族的家庙家林。颜回(前 521- 前 481 )名回,字子渊,一作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后世也有称 “ 颜叔 ” 、“ 颜生 ” 的,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终身追随孔子而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 “ 德行 ” 科最优秀的学生。

《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颜渊思想的记载,带有 “ 出世 ” 的倾向,一般认为这是经过后人改造过的话。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颜回的思想中较多 “ 自然无为 ” 的因素,与孔子 “ 宽猛相济 ” 主张不甚相同。

宋明理学家大多注意到颜回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称之为“孔颜乐处”。 1992 年 6 月,鹤山颜子庙由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 5 月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1994 年春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对颜庙大殿进行鉴定,确认颜庙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颜庙的价值或许不是因为它的建筑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是独特的 “ 二梁不在大梁上 ” 的建筑模式。

而这种建筑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并在中国建筑学中作为一个特例去研究,更应该能看出它的价值所在。六架平梁由横在大梁上的四架顺梁承托,除了。

6.如何为先秦赋寻根源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赋类作品的生成阶段,宋玉、荀子是先秦赋的奠基人。因此,古往今来对先秦赋的探源,自然也就从宋玉赋、荀子赋切入。古今学人对赋所作的探源,并不是同途共轨、联辔前行,而是分道扬镳、殊途异路。概括而言,可分为单源论和多源论两个系统。

所谓单源论,就是把先秦赋的直接源头归结为单独一种,认为宋玉赋、荀子赋是从相同的源头生出。班固《两都赋序》称:“赋者,古诗之流也。”他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并且作了具体说明。清人程廷祚亦称:“故诗者,骚赋之大原也。”这是把楚辞和赋的源头都追溯到《诗经》。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写道:“纵横者,赋之本。”这是把战国纵横学派认定为赋的源头。

相关内容
上一篇
诗经闻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