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郑风的诗歌

1.《诗经 郑风》的全部诗

【诗经·国风·郑风】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 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 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 之多言亦可畏也。○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

叔善射忌,又 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

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 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衤去。无我恶兮,不{宀疌}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魗兮,不{宀疌}好也!○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 报之。○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丰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2.【《诗经

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 窗外鸡鸣声声急。

风雨之时见到你, 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 窗外鸡鸣声声绕。

风雨之时见到你, 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 窗外鸡鸣声不息。

风雨之时见到你, 心里怎能不欢喜。 --------------------- 在痛苦烦恼之时,一旦想起心爱的人,就会忘掉一切,心中充满力量和快乐。

只有相爱的人,才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一位女子风雨之中怀念情人之情。

这是一首情景描述诗,在一个风雨漂摇,天气很不好的日子,一个人的心情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在这种日子里怀念情郎,心情很难好起来。但诗人没有描写不好的心情,而是通过她朝思暮想的君子突然的出现,描写了她惊喜的心情。

透过惊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时相思的忧愁和痛苦。使人难过的天气没有变化,而她的心情却有了根本的转变。

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也能产生深深的同感。

3.诗经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4.《风雨》(《诗经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吹雨打冷清清,喔喔鸡儿不住声。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潮水立时平。

急风吹雨雨潇潇,听得鸡儿咯咯嚎。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百病一齐消。

一天风雨黑阴阴,为甚鸡儿叫不停。 盼得亲人来到了,喜在眉头笑在心。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

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

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

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

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

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

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

‘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

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

“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

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

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

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

……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

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

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

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5.选自《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6.《诗经·郑风·子衿》全文

《诗经·郑风·子衿》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

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

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 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

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

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风·郑风·子衿》。

7.《诗经

(以下来自百度)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风之一。

为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国名,姬姓。

主要内容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邻省的一些地方。

“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郑风”共有二十一首诗。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女同车 山有扶苏 萚兮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介绍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八○六)封其弟友于郑。郑地,即今河南的郑州一带。

友,就是郑桓公,当犬戎攻破西周王朝时,他与周幽王同时被杀。其子郑武公与平王东迂,并吞了虢国与桧国的领土,沿袭旧号,命名新都为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邻省的一些地方部分地方。“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郑国与东周王畿接壤,地处中原,文化较发达,春秋之际,人民创造了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较之迟缓凝重的“雅乐”,无疑是一个进步。所以当时的名人季札听了也不禁要脱口赞道:“美哉,其细也甚!”孔子责备“郑声淫”,要“放郑声”,就是害怕郑国这一“激越活泼”的新声,会取代周王朝的正乐。

“郑风”中绝大部分是情诗,这虽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同郑国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从《溱洧》一诗看,郑国的上巳节,实际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如郑厉公四年(前六九七),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妈妈:“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她的妈妈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罢了,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

(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一个世家命妇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更可想而知了。懂得了这点,再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也就好理解了。

当然,从郑国人民歌唱的本身说,恐怕反映自己劳苦和怨愤的诗歌也决不会少的。何况郑国当“虎牢”天险,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指出“春秋战争之多者,无如郑”,但是,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却在“郑风”中看不到。

这可能是编选者排斥的结果。 背景及其它 在《诗经·国风》当中,卫国的诗歌作品保存最多,《邶风》、《鄘风》、《卫风》共存诗三十九首。

但是,若按十五国风的分类来计,《郑风》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作品二十一首。卫国为殷商旧地,卫诗的繁荣是无疑是接受殷商文化浸淫的结果,那么郑诗的兴盛是否具有相同的原因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从地理位置上讲,郑国处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区域,其深受殷商文化之浸淫自不待言。因此,郑卫两地的风俗民情也表现了许多相同的特点。

《史记·货殖列传》云“郑、卫俗与赵相类”,而其记赵、中山之俗时云:“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

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汉书·地理志》记二国风俗时则云:“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

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在春秋战国时代,“郑卫之音”是新兴音乐的代称。《礼记·乐记》魏文侯云:“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由“郑卫之音”这一名称,我们可以推知郑音与卫音赖以产生的共同的文化土壤,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基本相同的文化属性。 另一方面,当“郑卫之音”被作为新兴音乐的代称在春秋以后得到普遍地使用时,孔子却是用“郑声”一名来指代当时的新兴音乐的。

他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i]他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ii]其后,“郑声”之名与“郑卫之音”等名称并行于世。《汉书·礼乐志》云:“(成帝时)郑声尤甚。

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至与人主争女乐。”从这里可以看出,与“郑卫之音”相同,“郑声”也是被作为新声的代称使用的。

“郑声”何以能够独自成为新兴音乐的代称?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这与郑国商人的活跃、商业经济的繁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都市文化的发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春秋时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从开国之初就建立了经商传统的齐国自不待言,晋楚等国之间的商业往来亦相当频繁。

但是,在所有诸侯国中,商人在郑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却是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左传·昭公十六。

8.《风雨》(《诗经

《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译文风吹雨打冷清清,喔喔鸡儿不住声。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潮水立时平。

急风吹雨雨潇潇,听得鸡儿咯咯嚎。 盼得亲人来到了,心头百病一齐消。

一天风雨黑阴阴,为甚鸡儿叫不停。 盼得亲人来到了,喜在眉头笑在心。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

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

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

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

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

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

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

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

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

‘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

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

“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

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

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

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

……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

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

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

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9.有谁知道《诗经 郑风 子衿》的全诗

[原文]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下一篇
诗经情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