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知识 名人 诗经1.最宽大的被褥—(铺天盖地 ) 最高大的瀑布—(一落千丈) 2.初唐四杰—(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乐天—(白居易 )王孟—(王维和孟浩然 ) 高岑—( 高适和岑参) 3.科举考试主要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连中三元”指乡试获得第一名“解元”,会试获得第一名“会元”,殿试获得第一名“状元”;殿试前三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4.在文学作品中桑梓指代家乡 ,社稷指代国家,鸿雁指代书信 。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价值最高 2.三益堂印刷展览馆主要展出什么内容三益堂印刷展览馆主要利用实物和图板说明介绍我国印刷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周村印刷业的发展历史。 印刷术就是按照文字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就采用了印章捺印,北魏相继有了碑石拓片,隋代又出现了刻版印刷。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版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 “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很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C1041 ~ 1048) 毕昇首创了活字印刷,毕昇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近现代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 之后陆续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等。 400年后,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版,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从木刻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石版印刷直至现在的激光印刷,可以感受到我们先辈的聪明才智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论证。 周村是淄博地区印刷业创#办最早的城市。目前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印刷厂就是三益堂书坊。 三益堂是明末清初时由来自广饶县的付氏与几位亲友合资创办的。中华民国以后,三益堂的股东分家,各自成立了三元堂、三义堂、三升堂和文林堂。 这里由付氏的后代付竹江先生继承,改号三元堂,取“三元及第”之意。 原来也是前店后厂的传统商号院落布局,沿街是店面,后面是经理室、会客室、账房、印刷车间和加工厂。 三益堂主要经营图书业务,兼营笔、墨、纸、砚。三益堂印刷的书籍多为常用的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女儿经》、医书、古典文学等,现存清光绪年间的《新状元书经》、《新状元诗经》等,都是当时很流行的版本。 20世纪30年代书坊添置了铅石印刷机,业务范围扩展到印中堂画、四扇屏、对联、商店的广告、戏院的海报、五音戏的戏本等。据说当年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来周村演出时的戏报,就是程先生亲自指定在这里印刷的。 3.用诗经体例批判诗经的广西清朝名人是谁,好像是一位举人还是状元方玉润《诗经原始》方玉润(1811-1883年)字友石,一字黝石,号鸿蒙室主人,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朝学者。 方玉润性格孤介,二十二岁入县学,应试十五次均不第。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祸起,方玉润入军旅,为僧格林沁幕僚,著《运筹神机》,深得僧格林沁赏识。 同治三年(1864年)夏,他以军功值铨选陕西陇州长宁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马鹿镇东)州同,讲学于五峰书院,著有《诗经原始》,主张摆脱经学观念,来研究诠释诗经。方玉润晚年生活艰难。 光绪九年(1883年),陕西巡抚冯誉骥推荐其补任砖坪厅,但他未就任而去世,葬于陇州城北的开元寺后。方玉润另著有《鸿蒙室诗文二抄》、《风雨怀人集》等。 《诗经原始》,清代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著作,包括卷首二卷,正文十八卷。卷首上卷为凡例及十五国舆地图、七月流火之图、诸国世次图等图谱。 卷首下卷总论诗旨。正文十八卷由六部分组成。 一、方氏于每一篇诗前自拟一诗序,废《毛诗序》不录。有不明诗意者,则云“未详”。 二、经文联属成篇,以求首尾相贯。分章处用小字标出。 经文旁另有圈点,并以小字加眉评及旁批。三、诗旨论辨,类似现代的“题解”。 四、附录。证引前人对诗旨或各章义旨的分析。 但这一部分并非每篇诗都有。五、集释。 证引前人对诗句的名物训话,间或阐述己见,则加“案”字以作区别。六、标韵。 标明诗句押韵字及韵部。 4.为什么,科考,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次下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 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味。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 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查到北宋科举时探花作为一甲三名的美称,不知出典何处,待考。 古龙小说里有名的小李飞刀又叫小李探花,不知道古先生是不是暗蕴古义,一夸李寻欢文才好,二夸长得漂亮,三夸性子风流。 因为唐宋时人召妓并不犯禁,政府还大力提倡。所以当新科进士选出的探花郎外出寻花时,杏花簪满头的同时,也多半会邀上几朵人面桃花吧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 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和、张謇等。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 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试主要以应考者的书法来定优劣,清朝政府原本只是要求试卷形式上的整齐,以利阅卷者评阅考卷。到了康熙年间,中年时的康熙对书法产生爱好之心,于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流风下,纷纷勤练书法。 而这个风潮对于状元的择取也有莫大的影响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试拟吴昺为状元,可是康熙喜欢第二名的戴有祺的书法字,于是戴有祺便成为钦点的状元了。 5.清代状元绝妙对联趣闻韩菼(1637—1704),字元少,号慕庐,苏州人,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 韩菼曾考过个四等秀才,未及第时,授读于蒙馆。馆主识字不多,而又强作能事,往往干预馆政,常将经书句读点破。韩菼为此与他争论,他说:“你是四等秀才,你懂什么?!”韩菼只得忍受。一天,馆中生徒诵读《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苛免”时,将“毋”字误读作“母”字。正好有个名士来访,听了暗暗发笑,于是挥笔写下上联:“曲礼一篇无母狗。”笑问馆中生徒:“谁能出来对下联?”众人面面相觑,只有韩菼起身应对:“春秋三传有公羊。”那位名士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妙妙妙!”韩菼从此知名。 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又字涧泉,号秋田老人,江宁(江苏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科状元。 相传,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西湖。经过岳坟跟前,大家看到秦桧夫妇的跪像,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气。袁枚发现秦大士一脸尴尬,故意和秦大士开玩笑说:“秦公,我们今天作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何?”于是随口吟道:“人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红着脸应对:“我到坟前愧姓秦。” 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 潘世恩天资聪颖,器宇端凝。十五岁参加童子试时,终日端坐不离席。吴县知县李永亭非常惊异,于是将他拔置前列,并出对说:“范文正以天下自任。”藩世恩立即应对:“韩昌黎为百世之师。”李知县又说:“青云直上。”藩世恩不假思索地对答:“朱绂方来。”此语出自《易经》。“绂”,古指祭服,又指祭服的蔽膝。“方”, 古祭祀名,譬如《诗经·小雅·莆田》有“以社以方”诗句。“朱绂方来”一语是指祭祀。潘世恩巧言以对。李知县赞叹不已:“此童子将来必定富贵!” 蒋立镛(1782—1842),湖北天门人,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状元。 本来,蒋立镛殿试过后接文华殿大学士董浩和户部尚书曹振镛等人初拟的名次是第三。据传,当日下午,嘉庆皇帝在御花园接见众进士,进行“御批”。正当他举笔欲点时,突然发现蒋立镛为湖北籍,便停下笔来,问道:“汝是湘北人?湖北人要开天门才能点状元。”蒋立镛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臣正是天门人,此次从天门来应试。”嘉庆皇帝一时语塞。君无戏言,不得不点了。但他又不甘心,还想面试蒋立镛的才学,便说:“朕出一联,愿汝即刻对出。”他瞄了一眼旁边的莲花池,吟出一句:“青衿争出玉宫。”“青衿”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玉宫”即皇宫。这上联意思是说,读书人齐集皇宫,争相脱颖而出。蒋直镛一想,内涵虽然如此,但表面上都在写眼前事物:“青衿”又可解为荷叶;“玉宫”还可解为水晶宫。这一句如此解来,便成了描写青翠欲滴的荷叶从碧玉般的水面争相透出的美景。蒋立镛注意到皇帝曾向莲花池瞄了一眼,自己也暗瞅着那里,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苍穹,顿时灵发心窍,朗声答道:“臣谨对——朱笔独点天门。”嘉庆皇帝听罢拍案叫绝,于是朱笔一挥,蒋立镛就成了状元。 6.古代科举状元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