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 诗经 洛神赋 长恨歌《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诗经》,本来是从远古到西周的民歌、颂歌的总集,经孔子删定,与《尚书》、《礼纪》、《易经》、《春秋》并列为儒家五经。 《洛神赋》,三国北魏时曹植(字子建)的名篇。曹子建本极爱慕其嫂甄氏,托名洛神,写作此文,以表达对其嫂的爱慕之情。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唐玄宗时,安禄山造反,马嵬坡缢死杨贵妃。传说后来经道士相引,玄宗得与杨妃魂魄相会。陈鸿作传,白居易写成此诗。 2.洛神赋要怎样解释洛神赋注释:①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 ②朝:朝见。京师:京城。 这句说,去京城朝见文帝。③还:返回。 济:渡。洛川:即洛水,源出今陕西省,流经今河南省,注入黄河。 ④斯:此。宓妃:传说宓羲(即伏羲)氏之女淹死在洛水,成洛水神,故名。 ⑤“感宋玉”句:战国时楚人宋玉作《高唐赋》和《神女赋》,均记述与楚王对答梦遇巫山神女之事。感:有感于。 ⑥京域:京都地区。⑦言:浯助词。 东藩:东边的封地。时曹植受封为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县)王,因鄄城处洛阳东北,故称东藩。 ⑧背:离开。伊阙:山名,位于洛阳西南。 ⑨轘辕:山名,在河南省偃师县东南。⑩通谷:山谷名,在洛阳城南。 陵:登。景山:山名,在偃师县西南。 殆:坏。烦:乏。 尔乃:于是。税驾:停车。 乎:于。蘅皋:长着蘅草的水边高地。 秣驷:喂马。芝田:长着芝草的田地。 容与:从容游息。阳林:地名。 流眄:随意眺望。移:动。 骇:乱。忽焉:忽然。 此句说,忽然思绪分散。俯:低头。 察:看清。仰:抬头。 以:已。殊观:特异景观。 丽人:美人。岩:山崖。 援:拉。御者:赶车人。 觌:看见。彼:指丽人。 斯:语助词。艳:美丽。 河洛:即洛河,洛川。无乃:恐怕,莫非。 状:指容貌。翩:飞翔轻快。 鸿:鸿雁。婉:柔曲。 此连上句说,洛神体态轻盈宛转。荣:光彩。 曜:明亮。此句说,光彩比秋菊还鲜明。 华:光华。茂:丰茂。 此句说,光华比春松还丰茂。仿佛:似隐似现的样子。 飘摇:飘忽不定的样子。此句说,洛神飘忽回旋,有如轻风携卷雪花飞舞。 皎:明亮。此句说,洛神光彩夺目,似太阳在朝霞中升起。 迫:近。灼:明亮。 芙蕖:荷花。渌:清澈。 此句说,洛神艳丽耀眼,如荷花在清波中挺立。秾:指丰盈。 纤:指苗条。得衷:适中。 修:长。合度:合乎标准。 此连上句说,洛神胖瘦高矮都恰到好处。约:束。 素:色白而细致的丝带。此连上句说,两肩狭窄下垂如刀削而成,腰肢柔细浑圆若带扎使然。 延:长。秀:高。 皓:白。呈:显露。 此连上句说,洁白的长颈露在衣领外。芳泽:芳香的油脂。 加:指涂抹。铅华:粉。 古代烧铅成粉,所剩为铅之精华,故名。御:指敷施。 此连上句说,美丽天成,不假修饰。云髻:头发绾在头顶而成的发结。 峨峨:高耸的样子。修眉:细长弯曲的眉毛。 联娟:微微弯曲的样子。丹唇:红唇。 朗:鲜艳。鲜:明亮。 眸:眼珠。睐:向旁边看。 此句说,明亮的眼睛顾盼有神。靥:酒窝。 辅:面颊。权:颧骨。 瑰:瑰丽。艳逸:美艳脱俗。 仪静:仪容安详。体闲:体态娴雅。 绰:宽缓。此句说洛神情致温柔宽和。 媚:可爱。此句说,洛神言语美妙动听。 旷世:世上所无。骨象:骨骼分布的格局。 应图:意即相当于图画中人。罗:质地轻软稀疏的丝织品。 璀璨:明净。珥:带。 瑶:似玉的美石。碧:青白色的玉。 华琚:上刻花纹的佩玉。此连上句说,穿着明丽的丝衣,佩带各色各样的美玉。 金翠:黄金与翡翠。践:穿。 远游:鞋名。文履:有文饰的鞋。 曳:拖。绡:生丝织成的绸子。 裾:衣后着地部分。此连上句说,足登绣花远游鞋,身穿轻薄如雾的绡绸裙。 微:轻轻散发。幽兰:兰花别称。 芳蔼:香气。步:慢慢行走。 踟蹰:徘徊。山隅:山角。 于是:这时。忽焉:忽然。 纵体:耸动身体。遨:游逛。 嬉:嬉戏。此连上句说,体态轻盈宜舞,嬉戏自由自在。 倚:靠。彩旄:彩旗。 荫:遮蔽。桂旗:用桂枝做竿的旗。 此连上句说,四周彩旗飘动。攘:挽起衣袖。 神浒:洛神所游的水边之地。湍濑:急速的水流。 玄芝:黑色灵芝草。悦:悦爱。 淑美:善良娇美。振荡:忐忑不安。 怡:高兴。此连上句说,我喜欢洛神的淑美,但又担心爱意不被接受,所以心中不安,神情不乐。 接欢:通接欢爱之情。微波:轻柔的水波。 通辞:传达言语。诚素:真诚的情愫。 先达:先于别人而致之洛神。要:邀约。 嗟:感叹词。信修:的确修洁美好。 羌:语助词。习礼:通晓礼仪。 明诗:熟悉《诗经》。此句说,洛神行止高雅,善于言辞。 抗:举起。琼、珶:皆美玉。 和:应答。予:我。 潜渊:深渊,此指洛神居处。期:约会。 执:怀着。眷眷:恋恋不舍的样子。 款实:诚实。斯灵:指洛神。 我欺:欺哄我。据《神仙传》载,郑交甫游于江边,遇二神女,赠交甫玉佩。 交甫才走数步,玉佩、女子俱已不见。此句说,担心自己再遭遇像郑交甫被神女遗弃那样的事。 怅:失望。狐疑:将信将疑。 和颜:和悦的容颜,即喜悦爱慕的脸色。静志:使情志宁静。 申:施用。礼防:礼法的约束。 自持:控制自己。此句说,洛神因此受到了感动。 徙倚:走走停停。彷徨:徘徊。 此句说,洛神的光彩时聚时散。此句说,洛神的光彩忽明忽暗。 竦:伸长。鹤立:如鹤鸟站立。 翔:盘旋起飞。椒涂:铺满椒泥的路途。 郁烈:香气浓烈。蘅薄:杜蘅草丛生之地。 流芳:流散香气。超:怅然。 长吟:长叹。永慕:永久思慕。 厉:急切。弥:长。 尔乃:于是。杂遝:众多的样子。 命俦啸侣:犹说呼朋唤友。神渚:众神游玩的水中高地。 翠羽:翠鸟的羽毛。从:后面跟着。 南湘之二妃:据刘向《列女传》载,唐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后随舜巡行南方,舜。 3.洛神到底是指什么这起缘于曹植写的著名的>。 就是三国时代七步成诗的那位曹植。 其中描 写他路过洛水, 在梦中见到以为仙女, 约他在水上相会。 后人由此展开了很多的附会。 一般认为, 这位女子写的是曹植的嫂嫂甄宓。 历史上这位甄氏美女被曹丕娶去,作了曹植的嫂嫂。 曹丕篡汉,立她为后。 黄初二 年(公元221年)因事赐死。曹植一直想念这位美丽的嫂嫂。 翌年,曹植入朝,曹丕 把甄后的玉镂金带枕赐给他。归途路经洛水,彷佛见到甄后来了,曹植有感,写成 「洛神赋」。 后人说洛神是洛水的女神,既甑宓,传为伏羲氏之女,因溺死洛水,变而为洛水之 神。 后来的戏剧小说,常常渲染两人的感情, 现在一般的故事是:甄后原是袁绍的儿媳, 被魏文帝曹丕所俘,纳入后宫。 甄后对曹丕并无感情,只是迫于权势。以后,见到 曹丕的弟弟子健才华盖世,发生了爱情,子建也□她美丽,聪慧,彼此默默相恋。 不久,子建被调到远郡,甄后也被郭后谗死。 又数年,子建入宫朝见,曹丕命子把 甄后遗物--玉镂金带枕赠给子健。 这出戏从曹子建带著金带枕返郡开始,写他路过 洛川,夜宿馆驿,拥枕苦思,梦寐间见到一位仙女,约他在川上相会。子建如期赴 约,果然见到仙女,云童拥她在洛川之上。 二人互通款曲,珍重而别。 。 4.洛神赋赏析洛神赋》鉴赏 在我国江汉一带的水边泽畔,很久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美丽传说。 这些传说以它们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他们心追神往,低回吟咏,留下了无数篇优美动人的佳作。 《诗·周南·汉广》中的汉水之神可望而不可求,屈原《九歌》中的湘水之神风姿绰约、情意缠绵,司马相如和张衡笔下的洛水之神妖冶娴丽、妩媚迷人。然而,在这些缱绻的咏叹和精采的描绘中,最富情节和最能感人的,当推曹植的《洛神赋》。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黄初三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 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这些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作品从记述离开京城,“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的行程开始,描写了作者与侍从们到达洛滨时的情景。当时“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他们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 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极目远眺波光潋滟的洛水。就在他偶尔抬头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一个瓌姿艳逸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 这使作者惊愕万分,他不自觉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问道:“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在这里,山边水畔落日前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人物意外发现的惊喜之情,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开作者第一个问题——“尔有觌于彼者乎”不答,而以“臣闻”、“无乃”等猜测的口吻,郑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这在有意为下文对洛神的描绘留下伏笔的同时,又给本已蹊跷的邂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洛神宓妃,相传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因溺死于洛水而为水神。关于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女神,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都曾提及。 以后司马相如和张衡,又在赋中对她作了这样的描绘:“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环绰约。……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灿烂,宜笑的ح;长眉连娟,微睇绵藐”(《上林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 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舒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 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ح以遗光……”(《思玄赋》)。与前人的这种直接描写不同,作品首先以一连串生动奇逸的比喻,对洛神初临时的情状作了精彩纷呈的形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 它与下面的“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而“秋菊”、“春松”与 “太阳升朝霞”和“芙蓉出渌波”,则从容貌方面,给人以明丽、清朗、华艳、妖冶的色感。这种动感与色感彼此交错和互相浸淫,织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将洛神的绝丽至艳突出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这种由反复比喻造成的强烈艺术效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使用传统手法,对洛神的体态、容貌、服饰和举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位宓羲氏之女身材适中,垂肩束腰,丽质天生,不假粉饰;她云髻修眉,唇齿鲜润,明眸隐靥,容光焕发;加之罗衣灿烂,佩玉凝碧,明珠闪烁,轻裾拂动,更显得“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作者的这些描绘,使人联想起《诗经》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赞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 硕人》);也使人联想起宋玉对东邻女的称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作者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但是他比前人更重视表现人物的动态美。 下面,他着重描写了洛神天真活泼的举止:“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面对这样一种情景,我们仿佛嗅到了由于洛神走动而传来的阵阵芳香,看到了她遨嬉山隅、采芝水畔的种种形迹。 至此,洛神的形象已神态兼备,呼之欲出了。“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作者为眼前这位美貌的女神深深打动了。 他初为无以传递自己的爱慕之情而苦闷,继而“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以要之”。在得到宓妃的应和,“执眷眷之款实”之后,他又想起传说中郑交甫汉滨遗佩之事,对她的“指潜渊而为期”产生了怀疑。 作者在感情上的这种一波三折的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他当时内心的微妙状况。与其相应,洛神也感动了。 不过作品没有象写作者那样,直接写她的心理变化,而是通过对她一系列行动的精细刻画,表现出。 5.“洛神与妈祖”是什么形象“洛神”是一个古代传说中的美女。 古代有洛水,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发源于陕西,但关于它的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却都在河南,在洛阳。河出图,洛出书。 洛出书的地方,就在洛宁县,所以自古以来洛河就被视为神河。伏羲氏的女儿宓妃,相传溺死于洛水,遂成了洛水之神。 《淮南子》中记载,伏羲氏之女洛神嫁于河伯为妻,但河伯不贤,与水族女神私通,洛神与后羿情深。河伯与后羿大战于天庭,天帝震怒,将洛神贬落凡间。 洛神转世之后,为美女甄宓,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将甄宓一家接入司空府,奉作上宾。 曹子建、曹子桓即曹丕两人同时钟情甄宓,最后,两人由好兄弟变成大仇人。 种种因素之下,丕登上帝位,甄宓为后,另外丕又娶郭儇为妃,郭儇不甘为妃,于是同司马懿设计害死甄宓。 另一方面,植与甄芙两厢情阅,甄后逝后数年,植在洛水之滨又见甄宓。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 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写她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 ”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 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至于曹植《洛神赋》中所写“洛神”为何人,自古争论不一。从史实角度出发,我认为比较有根据的说法应是指曹丕的妃子甄宓,据说曹植对她仰慕不已,但无奈伦理道德不可逾越(甄宓是他的嫂子),及至宓妃谗死,曹植极为伤悲,故作《洛神赋》,以“洛神”代指宓妃,以示怀念和赞颂。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溢美之情流于言表,乃是赋体的典范之作。 【妈祖】 我国闽南沿海一带民间信仰的神祇。 常被误认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实与佛教无关。‘妈祖’或‘妈祖婆’乃民间一般性的俗称。 宋代以降,历代帝王常有勒封,尊之为‘圣妃’、‘天妃’、‘天后’或‘天上圣母’等,故官立妈祖庙又称‘天妃宫’或‘天后宫’。 妈祖信仰源自北宋初年。 相传她是五代末年,福建莆田县湄州屿林惟悫的第六女,出生时有红光相送。因为从不啼哭吵闹,家人遂名之为‘默’,而称为‘默娘’。 默娘自幼聪颖过人,后得神仙所赐铜符而能驱邪压煞、消灾解厄。二十八岁某日,尝梦见父兄覆船灭顶,随即跳海营救,但仅救得其兄。 醒后,消息传来,果然与梦中所见■合。默娘闻耗痛不欲生,立刻潜入海中救父;三日后,背负父尸跃起。 后因悲哀日甚,无疾而终。时人传说她在湄峰高处羽化升天。 因此,乡人乃建庙奉祀。 其后,福建沿海渔家盛传这位女神常在海上显灵,救助遇难船只,因而信徒日众,沿海地区普建妈祖庙,附会之传说也愈来愈多。 到南宋,俨然成为东南沿海航海的守护神,不只渔船,商船、战船上也都供奉有妈祖的神像或神位。明末清初,随着台湾的开拓,迁台者往往都捧供妈祖像同行;平安抵台后,为感念妈祖神恩,乃建庙奉祀,因而台湾早期的妈祖庙都建在海港附近,如鹿耳门、北港、关渡等。 目前台湾奉祀妈祖为主神的寺庙,有数百座之多。其中,创建最早的是澎湖县马公的天后宫。 本岛则以鹿耳门天后宫、台南市大天后宫、鹿港天后宫最早。而香火最盛的是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所祭祀的‘北港妈祖’;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的进香期,常有数十万信徒分自全省各地组团前往参拜。 【妈祖生平传说】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它们分别是: A: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 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 当地人视仙花采之。 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B:祷雨济民: 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 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 C:挂席泛槎: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大,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 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弛而去。 D:化草救商: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 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E: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 6.《洛神赋》洛神赋》-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 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 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 ,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 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 。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 。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揽 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参考资料:?si=4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 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伏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于是就模仿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也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 翻过伊厥山,越过缳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 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 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 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 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 7.你觉得洛神好看吗对于洛神作者有一段描写,真神来之笔 洛神赋(原文截选)----曹植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截选译文: 她的形躯,轻盈像惊飞的鸿雁,柔顺像游动的蛟龙。 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天里的松树。忽隐忽现,好象浮云遮蔽着月亮;飘上飘下,好象旋风吹卷着雪花。 远远地看她,明洁如太阳刚从早晨的云霞中升起;靠近去看她,艳丽如荷花刚从清水里长出。胖瘦适中,高矮恰好。 肩膀匀称有如刀削而成,腰围纤细有如紧束着绢带。修长清秀的脖子,呈现出白皙的皮肤。 既不施脂,也不抹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姣好,红润的嘴唇向外开展,嘴里是鲜净洁白的牙齿。 明亮的眼睛转动灵活,顾盼自如,颧骨下的脸颊有着甜甜的酒涡。她美妙的丰姿艳丽飘逸,仪表娴静,体貌安闲。 温柔的情意,婉约的姿态,比言语所形容的还要妩媚动人。她奇丽的服饰举世无双,骨骼形貌和图上画的一模一样。 身穿鲜亮的绫罗衣衫,耳戴华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的饰物,身上点缀着闪闪发光的明珠。 脚底踩着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丝绸所做成的轻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举步徘徊。这时候她忽然纵身腾起,遨游嬉戏,左边靠着彩旗,右边有桂旗为荫,在神仙所游的水边伸出素手,采撷急流边的黑色芝草。 这一段描写足以证明洛神很美,秀色可餐,不由得令人遐想。 。 8.《洛神赋》中如何描摹美人形象洛神又名宓妃,是远古时代伏羲氏的女儿,因溺死于洛水而为水神。有关洛神的美丽传说在我国江汉一代广为流传,很多文人墨客都对于这位神女的美丽心向往之。《诗经》和屈原的《天问》和《离骚》都曾经提到过她。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有这样的描写:“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环绰约”,张衡在《思玄赋》中对洛神的描写是“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他们所写的洛神都是妖冶俏丽,妩媚迷人的。然而曹植笔下的洛神不但兼有这些迷人的外貌,还有动人的情感。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后由魏明帝改为《洛神赋》(《文选》李善注),有人认为洛神就是魏文帝的皇后甄氏,生前与雍丘王曹植有情无份,死后化身洛神与曹植相会洛水。所以《洛神赋》中的洛神不仅有美貌,而且有悲情。 她俨然一位天仙,有着轻盈而柔曲的体态,像惊鸿翩飞,游龙婉转;有着如同秋天开放正盛的菊花般的容颜,有着如同春天茂密的青松般挺拔的青春年华;行动若有若无像轻云遮住了明月,身影犹如风吹起雪花般的飘忽不定;远望,光洁得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近观,耀眼得又像是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这是她给人的整体印象。 细看,洛神的完美又表现在她高矮胖瘦都恰到好处的身材,苗条如一束白绢的细腰,细长的脖颈,美丽的下颚,自然白嫩的肌肤,浓密如云的高髻,修长弯曲的细眉,鲜艳的红唇,洁白的牙齿,闪亮动人的眼眸,美丽的酒窝。在细节上她能给人这种无懈可击的完美。所以作者会说:“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这样的芳华绝代确实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她有着人世间罕见的奇特装扮,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 她的一举一动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如同山间河畔的精灵,释放着“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的光辉,灿烂夺目。 此外,她秀美多情而又端庄矜持,情感真挚且凄楚动人,当陈王“解玉佩以要之”时,她能够“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面对陈王的将信将疑,她“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当她就要与之分离时,她深深地明白应遵循人鬼殊途的事实,但她情感上的不舍又让她感到矛盾与悲凉,她是那样恋恋不舍,但终于要离去,留给爱人的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忘记的身影和永远不能圆的一个梦。 她的美是人神合一的,是外在潇洒飘逸,内心柔肠百转的。她有着无边的神力让她自由翱翔,也有着一个平凡女人难以割舍的未了情债。所以她的美是美到极致而并非高不可攀的,她是作者用心深刻挖掘和塑造的最能代表中国古代优秀才子心中理想佳人的文学形象,是东方女性所有最美丽特质的高度统一体,以至于后世的许多艺术创作者都深深的被这一形象所吸引,由此也诞生出许多传世名作,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洛神》就是其中之一。 9.《洛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什么地位,能进前十不《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作品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 至于能不能进前十。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上是难以排出来个具体名次的,不过《离骚》和《诗经》是毫无疑问是最杰出,地位最高的两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