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永字

1.带“永”字的古诗词

永,yǒng。

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李清照);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齐宫词》李商隐); 永夜闲阶卧桂影。(《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齐宫词(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2.求助告知诗词中含有‘永’字的诗句

永崇里观居

作者:白居易

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作者: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永日有怀〗

作者:郑谷

能消永日是摴蒱,坑堑由来似宦途。两掷未终楗橛内,座中何惜为呼卢。

永遇乐(章史君席上)

作者:黄机

别院春深,华堂昼永,嘉燕初启。

永遇乐(秋夜有感)

作者:李纲

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

踏莎行

作者:郭应祥

渐永更筹,新凉气候。穿针乞巧看看又。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玉楼春

作者:晏几道

采莲时候慵歌舞。永日闲从花里度。

九回肠

作者:贺铸

但垂杨永巷,落花微雨,芳草斜阳。

————————————

这么多够了吧?不够我再找~

3.带变字的诗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 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饮春酌。

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永字繁体有哪些

永字没有繁体。

解析:“永”没有经过简化,为传承字。 所谓的繁体字还是“永”。

永的基本解释

永:[ yǒng ]

1、水长:江之永矣。(意思:滚滚汉江多漫长。)

2、副词。久远;永远:永不掉队。

相关组词:

永远 、永久、永别 、隽永 、永诀 、永世、永逝 、永嘉 、永恒、永存、永续、永生、永眠、永慨等。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永,河水长流。字形像纵向的河水源远流长。《诗经》上有诗句说:“江水长流,滔滔不绝。”所有与永相关的字,都采用“永”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人行河中,顺流游泳。

相关词汇解释:

1、永怀[yǒng huái]

长久思念。

2、永佃[yǒng diàn]

旧时佃农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使用其土地以进行生产的一种租佃形式。

3、永迁[yǒng qiān]

犹永逝。指亡故。

4、永辞[yǒng cí]

永别,永远诀别。

5、日永[rì yǒng]

指夏至。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故云。

5.诗名里带永字的诗词有哪些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诗经 《谁之永号》有何含义

出自《诗·魏风·硕鼠》

谁之永号?

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

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