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介绍词

1.《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2、“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

3、“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

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

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

扩展资料:

1、风: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

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赏析: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

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2、雅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颂

《颂》共有40篇。

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国风

2.简单介绍《诗经》50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诗经 周颂》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驱使奴隶进行大量的农业劳动的场面,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加速了周朝的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斯大林曾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底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生产工作者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 奴隶的生产劳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诗经》经历了前后五个多世纪的历史跨度。

从“商汤伐夏”、“盘庚迁殷”、“殷墟文化”、“周人克殷””、“武王伐纣”“成康之治”、“封火戏诸侯”,人类的历史发展进入到了周朝。 如果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周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西周初年,实行了自共主周天子将统治区域外之土地分封诸侯、郡大夫的册封制度。

出现了许多享有土地的周室宗亲与有功之臣、大小封建领主,所使用的奴隶大多是遗留的殷民和战争的俘虏,因此也加速了农业的发展,这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初级阶段。 随着奴隶主势力、诸侯权势的进一步扩大,终致周武王驾崩,引发的叛乱,周公东征,三年平叛,才使周王朝得以巩固,出现了大约50年左右的“太平盛世”也就是“成康之治”。

到了周穆王、周历王、周宣王时期,逐渐衰退,直至经历了“国人暴动”之后,“周召共和”也不过仅仅维持了约十来年的光景,到了幽王即位,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始为春秋。

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从“盘古开天地”到“战国七雄”,中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史实都是《诗经》得以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历史原因。 《诗经》是一部儒家经典,至战国,被儒家尊称为“六经”之一。

从《诗经》创作的历史背景看,在那个时期,在那个历史阶段,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也自然是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诗经中风雅颂简介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比兴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 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 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

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

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

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

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

4.《诗经》介绍一下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5.古诗文的简介(30字左右)

简介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风”。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6.诗词的介绍

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

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在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阙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

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

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豪壮: 1 我欲学古风,十步杀一人 2 李白的,随便找 沉郁悲怆: 杜甫的,也是随便找 优美: 李清照<一剪梅> 林黛玉<葬花吟>。

7.简述《诗经》的主要特点

《诗经》的主要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扩展资料《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