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心 诗经演同袍说的是什么意思《诗经演》 木心最具古朴色彩的诗集。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就诗而言,木心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成了《诗经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今由木心研究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同袍》是木心《诗经演》的第一首诗。按照传统,诗集的第一首诗是重中之重。 同袍 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握椒婆娑,泌之洋洋。 木心的前四句“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都直接抄自《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矛、仇,属于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泽、戟、作,属于上古韵铎部。国际音标拟音[ak] 裳、兵、行,属于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韵部相同叫作叠韵。 韵尾相同叫作押韵。 韵部相同,韵尾发声部位相同,叫作对转。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韵尾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叫旁转。 主元音相同,发声部位相近,叫通转。 旁转而后对转,叫旁对转。旁对转要慎用,最好不用。只有有古书证据的时候,才用。因为滥用的话,到处是旁对转,无处不转。 如果木心将袍跟裳押韵,采取句句押的方式的话,幽部[u]和阳部[aŋ]不押韵、不对转、不旁转、不通转。 如果他将裳与作押韵,采取隔句押韵的方式话,倒是可以,铎阳对转。虽然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对转。 袍裳根本是不押韵的,那么便假设他采取的是隔句押的方式。 缶,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夏,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这个是幽鱼旁转。你运气好啊,谁让上古汉语押韵方式方式宽泛呢。 情,上古韵耕部。国际音标拟音[eŋ] 下,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洋,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情跟下是不押韵的,跟夏也是不押韵的。当然,会有懂行的人,出来说情可以跟汤耕阳旁转。 等等,不是说是隔句押吗?怎么又句句押了? 这说明什么?木心根本不理解诗经的押韵方式,所以,不要说他旧学水平多么高了,他连合格的中文系水平都不到。当然,很多中文系的学生、教授也不到。 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上古韵啊。只不过是抄诗经的句子,还是连着几句几句的抄,而诗经押韵广泛,各种转。并且双句不押,还可以说单句押。所以蒙对的机率多些罢了。 “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六句直接抄自《宛丘》。 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改自“宛丘之上兮”“宛丘之下”。 “泌之洋洋”直接抄自《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写诗不是不可以引用化用前人句子,但是将两首诗前后拼合起来,然后说是演。然后一点高妙,都没发现。一首56字的诗,属于作者独创的就6个字,两个泌,一句“握椒婆娑”。握椒婆娑”,一看就不符合《诗经》的表达方式。“握椒”《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郑玄笺:“女乃遗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本来是一握之花椒的意思。木心此处将握椒用为“握着花椒”。“握椒婆娑”的意思,握着花椒婆娑起舞。虽然意思也算通顺,但是语感很差。 2.诗经名句关于阅读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追求的)对象。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3.诗经阅读欣赏卡《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本篇是东周大夫悲悼宗周覆亡之作,是一篇优秀的抒情诗。作者来到宗周故地面对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著名的诗篇。因此后人常用“黍离之悲”表达对故国的忧伤之情。 2.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第一章用“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二、三章则换为“穗”、“实”,这既是实写眼前的景物,也是以写景来起兴,而且“苗”、“穗”、“实”的变换暗示着时间推移,配合悲愤的感情,起到了步步深入的作用。然后是行为和心理描写:“行迈糜糜,中心摇摇。”最后是直抒胸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前两句还是低回婉转地自我倾诉心中的忧愁,那么后两句则以一反诘句,把悲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诗歌也就此戛然而止。写得极其自然而又别致。 3.此诗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巨大痛楚,也来自高超的艺术手段。重章叠唱、反复吟咏、层层深入的艺术结构和写景、述行、心理描写、抒情的艺术手法妙融一体,创造了一种低回婉转而又悲痛欲绝的情境。方玉润说:“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诗经原始》) 4.怎么阅读《诗经》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奏上。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 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 《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 《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有梅》的“摞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 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 5.阅读《诗经》《楚辞》有什么方法首先很高兴认识你,因为我也是个诗经迷。 其次,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像诗经和楚辞这样离我们所生活时代比较遥远的作品。像我们这些现代人很少接触古文,而且对那时的历史普遍不太了解,所以不理解很正常。 不过这是可以通过阅读和积累克服的。针对诗经,建议你多了解一下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在读每首诗的时候,试着联系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中所说的人,这样就会相对好理解一些。 还有要多朗读诗歌,朗读会使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推荐一本书:《最美不过诗经》李颜垒 著。 针对楚辞,建议你多了解一下屈原、宋玉等人的生平,因为人的境遇界决他会作出什么作品。期待你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