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体文

1.什么是诗经的体式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将诗人的联想方式和《诗经》的体式联系起来考察比兴的内在原理,认为比兴在《诗经》里作为最基本的两种构思方式出现,与初民的思维方式及四言体的特殊结构有关。

并通过兴句和应句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指出从《毛诗》开始的传统诗解和以闻一多为代表的隐语说虽然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失之于穿凿附会,而且混淆了比和兴的差别。兴的联想基本上属于感觉、经验和逻辑相因的简单直观的层面。

四言诗体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比兴常用的章句对应结构最有利于强化其节奏感,因此它和比兴之间关系的密切超过了后世的各种诗体。 《诗经》的比兴已经是千年以来的一个老话题。

关于比兴的概念界定,从汉魏到晚清,讨论者无数,其中刘勰和朱熹的定义因为大体上包含了人们的基本认识,所以一直得到学界的认同。而对于《诗经》每一篇每一章赋比兴作法的看法,则迄今尚无定说。

因为从毛传开始,经汉之郑玄、唐之孔颖达、宋之朱熹至清之姚际恒、方玉润等,对于《诗经》内容的解读已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和反复;上一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革命又是始于《诗经》的(解读),人们逐渐认识到《诗经》中的国风及部分雅诗都是民间歌谣,于是对比兴的认识也随之而改变 ① 。近年来,一些海内外学者联系西方学说,发挥闻一多先生的创见,从人类文化学、民俗学、宗教、考古等角度研究《诗经》。

在人们对《诗经》比兴方式的传统理解以外,又开拓了“隐语”说的新视野。虽然持此新说的各家对于《诗经》具体篇章赋比兴作法的见解依然存在许多分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原始宗教意识、象征的思维方式等多种角度探讨比兴的发生原理,提出了不少有启发性的见解。

本文试图解释的问题是:比兴为什么会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在中国最早的四言体诗里得到普遍运用?换言之,四言和比兴作为《诗经》的两大特征,其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一在自古至今关于比兴的纷杂解说中,早就存在着一种断续隐现于其中的考察比兴内在原理的思路。如刘勰首先从比为比附事理,兴为兴起感情这一点来区分二者,而且从“喻于声、方于貌、拟于心、譬于事”等角度去思考比象和比义的关系 ② ;第一个从理论上初步解释了比兴的创作原理。

苏辙《诗论》力图从起兴的心理去说明兴的产生是当时情景的触发 ③ 。郑樵《六经奥论·读诗易法》所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 ④ ,大意类似。

上世纪前半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主张起兴与正文无关、只是协韵起头的学说大行于世,朱自清指出兴的产生是因为初民心理简单,只重感觉的联系而产生的 ⑤ 。刘大白也同意此说 ⑥ 。

徐复观更明确地说:“比是由感情反省中浮出的理智所安排的,使主题与客观事物发生关联的自然结果。”“兴是由感情的直接活动所引入的。

……不是像比那样,系通过一条理路将两者连接起来,而是由感情所直接挂搭上,沾染上。” ⑦ 他们都已注意到从感觉和思理的层面上来讨论比兴的区别。

正如赵制阳先生所说:“这种从心理与感觉上探究兴诗产生的原委,比之前人从形式上讨论,似乎已得其契机,找到了它的本相。” ⑧ 可惜这几位先生都没有更具体深入的论证。

近年来有关比兴发生学的一些论著虽然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见解,但都偏重于理论解释,而采用的论证方法一般是举例说明,在实证的支持方面尚感力度不足。笔者认为,对比兴原理的解释,应当建立在对“诗三百”的比兴特别是“兴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

而毛传是第一个标示兴体的注本,也是后代学者赖以界定比兴的基础。因此研究毛传所标兴体的标准,是考察比兴的第一步。

笔者曾根据毛公对兴义的理解来考察兴句和兴义之间的感觉和思维联系,对毛传所标兴体做过逐篇分析,注意到毛公判断兴体的依据是既看声色状貌的感觉联系,也有事物的性质事理等思理的联系,还考虑到句法间的逻辑关系 ⑨ 。此后历代学者所标兴体虽然因对内容的理解不同而各有出入,但大体上仍然依据毛公的基本标准。

这说明比和兴不能简单地从理智和感情等心理层面来区分,也不能撇开形式方面的因素。但是毛诗派所说的比兴的概念是与儒家教义的附会纠缠在一起的,那么在《诗经》已经有了许多新解的今天,又如何综合心理感觉和创作形式等考察思路来探索比兴的内在原理呢?笔者还是选择从比象与比义、兴句和应句之间的关系着眼,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兼顾诗人的联想方式和表现形式的角度。

毛公所标兴体虽然有不少近于比喻甚至牵强附会,存在不少淆乱和漏标的问题,但后人却据此知道了兴的基本特征与兴句和应句之间的联系方式有关。历代学者关于兴的种种概念解说也都由此而来。

然而由于对文本理解的极大差异,各派都没有解决作品分析中比与兴、赋与兴之间难以界分的具体问题,因而产生许多争议。当然如果按照始自郑樵、大行于古史辨派的声歌说和起势说,这些问题就没有探索的必要,因为这一派基本上主张兴与正文无关。

但是这种说法毕竟过于简单和绝对化,无 法解释《诗经》的全部文本内容。所以本文对《诗经》比兴联想方式的探索,主要采用大多数当代学者公认的文本解。

2.诗经属于什么时期的诗歌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国风·周南国风·召南国风·邶风国风·鄘风国风·卫风国风·王风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国风·曹风国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小雅·鸿雁之什小雅·节南山之什小雅·谷风之什小雅·甫田之什小雅·鱼藻之什小雅·都人士之什 大雅·荡之什大雅·文王之什大雅·生民之什周颂·闵予小子之什周颂·清庙之什周颂·臣工之什商颂鲁颂·駉之什。

3.古代诗词主要分为哪几种文体

分为以下几种: 【古风】 诗体名。

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

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O执孀钤绲募洌َ鹘迪痰摹镀呔¡贰?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 诗体名。

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

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清代限制尤严。

4.中国古代四大文体是什么

很多,《典论·论文》分为诗赋、奏议、铭诔、书论,四科八种。

《文赋》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种。 《文心雕龙》分为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

诗赋分别来源于《诗经》《楚辞》,碑铭诔箴是从《诗经·颂》《尚书·典诰》等文体发展而来。其中赋体还可以分汉大赋、抒情小赋、骚体赋、七体赋等等。

古代文体分为几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1.古体诗 2.近体诗 3.律诗 4.绝句 5.楚辞 6.歌行体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

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三、骈体文 四、词 五、小说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1.志怪小说 2.轶事小说 3.传奇小说 4.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6.谴责小说 7.演义小说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1. 古文 2.记 3.古议论文体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

很多,《典论·论文》分为诗赋、奏议、铭诔、书论,四科八种。 《文赋》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种。

《文心雕龙》分为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 诗赋分别来源于《诗经》《楚辞》,碑铭诔箴是从《诗经·颂》《尚书·典诰》等文体发展而来。

其中赋体还可以分汉大赋、抒情小赋、骚体赋、七体赋等等。 古代文体分为几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1.古体诗 2.近体诗 3.律诗 4.绝句 5.楚辞 6.歌行体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三、骈体文 四、词 五、小说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1.志怪小说 2.轶事小说 3.传奇小说 4.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6.谴责小说 7.演义小说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1. 古文 2.记 3.古议论文体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5.序、跋 6.赠序 7.史传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元杂剧 (1)散曲 (2)杂剧。

5..古代文体都有哪些

古代文体大致可分为七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包括:

1、古体诗 ;2、近体诗; 3、律诗; 4、绝句; 5、楚辞; 6、歌行体。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三、骈体文

四、词

有词牌、格式,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以宋词为典型代表。

五、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的发展过程。包括:

1、志怪小说; 2、轶事小说; 3、传奇小说 ;4、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6、谴责小说; 7、演义小说。

六、散文

古代对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包括:

1.、古文; 2、记 ;3、古议论文体;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5、序、跋 ;6、赠序; 7、史传。

七、戏剧

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如,元曲等。

上一篇
诗经常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