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习古诗文我认为:要想学习古诗文,首先克服的困难是:古文的翻译、背诵以及默写。翻译可以用我们语文老师的四句话来形容:(1)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说尽量要把古文中每个字与句子都要一一对应翻译。(2)单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大家都知道,古文以精练简洁而见长,相比之下,白话文则要把古文的一个字扩成两个字,甚至更多。(3)省略成分补出来。古文不像现代文,它会省略主语,宾语。常用“之”替代,或者干脆不出现。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进一步推测出省略的成分,再适当理顺句子意思。(4)调整词序很重要古文中许多句子和现代文的顺序都不同,先得一一对应着翻,再理顺词序。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助你。(1)熟读法。这恐怕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了。但读的同时,可以在脑海中理出整篇文章大致的思路,知道每一段的段意。按照这个思路背。而且,在熟读之后,有时自己觉得哪一句会脱口而出。这时,不要看书,试试看,自己能背多少。然后背不出的,就看看书。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背出来。(2)联想法。如果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尽量让脑海中浮现出所背文章的意境,根据这幅图画背古文,效果会很好。(3)好句法。这是我常用的方法,我通常先读三遍文章,然后就会找出我比较喜欢的句子,再背它的上文,再背下文。这样背,很容易脱口而出。 下面该谈谈古诗了。我读诗的方法:我会先准备一本笔记本,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它上面有着详细的作者写诗的背景和名家的点评,认真仔细的读完之后,将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一一记录。这样,一边复习笔记本,一边可以增长不少知识。我有时读到深有感触的诗时,会情不自禁地写下心中的感受。 2.我想学习诗经 该怎么学习啊首先,儒家解读诗经的最重要的是解读比兴,他们认为凡诗皆有所寓,不单单是普通的民谣。 但是说实话,诗经出自民间,叙述了很多当时百姓生活的方式。如男女之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等等,都是相当淳朴的、直接的,其中并没有特意比喻、讽刺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想从诗经中解读出他们的政治意义,这是很牵强的。 读过《论语》您会发现,孔子经常引用诗经的内容,来论证他的道理,仿佛诗经中说,男女并非男女之情,而是明君与贤才的交融;离别也不是普通的离别,而是士子对国家无道的愤然离去……这些引语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百家争鸣,都在著书立说,而孔子却反对著述哗众的做法。那孔子不著书,他的理论引用自什么地方呢?这时,孔子选择了可塑性很强的《诗》,其实就相当于一本他独自的论据素材。但是诗的论据在他的弟子眼中还是有些牵强,难以运用,但没有出处的道理又口说无凭,于是后来他们编著了《论语》、《孟子》之类。 那么,诗经真的很不堪吗?错了,诗经的真知或许只有孔子之流真正精读的人才能了然。 孔子对诗经的解读造诣很深,他也曾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固然出自民间,其本身没有过多的深意,但读的人却应该从诗的背后解读到人类更本质的东西。例如,诗反映了人类最朴素的追求,最纯洁的情感。不读诗,就无从了解人的本性(孔孟的人性本善论就是受诗的影响);不读诗,就无从了解民间的疾苦。所以,孔子之后也就孟子寻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王道。 到了今天,你会发现,儒家经典太丰富了(当然,伪托的经典也太多了)。反而,人们对诗经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少了,束之高阁,鲜有应用。因为后世很多人都摸不透诗经的真正作用,所以无法正确的从诗经中解读出真知。 3.如何才能读懂《诗经》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 奏上6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 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 事;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 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 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 《小雅•祈父》云: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 《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 以。 If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 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 《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 有梅》的“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 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 调的痕迹来。 4.《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经》的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 5.如何学习《诗经》《葛覃》首先,“葛覃”与“归宁父母”没有特定的联系,诗经里面出现了很多的植物名字,但是往往并不一定与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这与诗经的表现手法相关,“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至于为什么它做题目,诗经往往是从它文中开篇的第一句话选择词语做题目的。 其次,“言”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薄”也是语气助词,含有勉励的意思。“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是走去告诉我的女仆,我要探亲回娘家。内衣外衣都要勤洗勤换。“污”是洗净的意思。 6.如何学习古典诗词如何学习古典诗词 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益处甚多,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加文史知识,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可接受艺术熏陶,有助于摆脱庸俗趣味,培养高尚优美的情操。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犹如要欣赏音乐就须多听音乐,要欣赏美术就须多看绘画、雕塑一样,要读古典诗词也必须由浅入深地多读作品,懂得的渐渐多起来,兴趣也便浓起来,鉴赏能力也便高起来。 阅读古典诗词,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难懂的问题。所谓难懂,不会是完全不懂,而是有些词语生僻,或不见于现代汉语,读起来吃力。 这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先读当代人加了注释的本子(选择好的),把注释的内容大体记住,反复阅读,积累得多了,熟悉了诗词用语的习惯,文字关一般也就过去了。古典诗词还常用典故,对一般读者也是一个语言障碍。 关于诗词用典,历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不管人们赞成与否,许多诗词用典已是既成事实。其实用典与否,并不决定作品优劣。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清丽流畅,一般不用典,是词中上品;而辛弃疾作词经常“掉书袋”(用典故),同样是词中上品,而且比李煜词的价值更高。问题在于典故用得是否恰当。 如果故弄玄虚,生硬地堆砌典故,那就是浅薄无聊,令人生厌;而典故自然流入作品中,与歌咏的内容融成一体,那就可以扩大内容涵量,增加韵外之韵,味外之味,提高读者的兴致。且看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dian电〕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词中两处用典。 “书咄咄”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代殷浩被罢官后,自己觉得冤屈,整天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写字。有人偷偷观察,才知道他只写四个字:“咄咄怪事。” 咄咄,是惊叹声。“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司空图传》:司空图晚年为逃避政治迫害,弃官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修个亭子名曰“休休”。 自己解释说,“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认为自己才能、身分、年龄和性格都不适合做官。 退休最好。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乡间,不得施展才能和抱负,心情抑塞,故借殷浩的典故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又借司空图的典故为自己解嘲,暂且安慰自己。 仅用六个字,增加了这么多内容涵量,且用得自然而不生涩。要读懂这类典故,应急的办法是看别人的注释和查辞书,根本的办法是尽量多读些历史和文学书籍。 两种办法都有好处,既可读懂诗词,又可增加知识。 诗词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这是欣赏诗词尤其应该留意的。 古代有人曾把诗歌的内涵分析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一般说描述得越形象、越生动、越鲜明越好。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刘宋谢灵运),以不假雕饰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一幅优美的春景,令人们称道不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上句说江海相接的水面平阔,残夜尚未退尽,太阳已冒出海面,天亮得早;下句说江南一带旧年尚未过完,大自然中已萌动春天的气息,春来得早。 这是经过苦心思索锤炼写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感到而说不出的感觉,同是妙句。描述物境,并不以真切、准确为唯一标准,因为这是诗人感觉到的境界,并不全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你说不对;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如果这样用科学知识去要求诗就糟了,李白不是讲地理,是在作诗,是对黄河雄伟景观的惊异和赞叹,这就是所说的“诗家语”。 所谓“情境”是指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诗的灵魂。 没有浓烈的感情写不出好诗,然而表现得不好也不成其诗。如果说物境越鲜明越好,那么情境则越含蓄越好。 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就说的是情境。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四句诗勾出一幅素描:珠帘内一个年轻美女,久坐不动,眉头紧锁,渐渐又流出泪水。她究竟有什么幽怨呢?诗人一句也不说,让读者去体会和想象。 通常这类诗都是写久被幽禁在深宫中的宫女,那么你可以想见她的苦闷。她可能怨恨父母没有把她嫁出,可能怨恨情人没有和她及早完婚,可能怨恨拉她进宫的官吏,也有可能怨恨冷落她的帝王,更有可能怨恨无情的命运……总之由你去想象,当然是合理的想象。 如果在诗中明确说出某一种怨恨,那境界就被限定,诗味就有限了。 所谓“意境”,是指诗中表达的某种思想和道理。 这里看一首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杨贵妃喜欢吃荔枝,长安不产,只能从四川运来。 为了保鲜,就由人骑马一站一站日夜飞驰递送,劳民伤财,往往跑得人僵马毙。正因为统治者这样奢糜,导致内政不修,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几乎灭亡。 杜牧诗表达了讥刺、否定,兼有提醒后人记取历史教训之意,意在言外,没有说出,但读者都能领会,这是好诗。也有另外情况,有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