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狐的古诗《诗经·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狐:一说狐喻男性。 绥绥:从容独行的样子。裳:古代男性下身穿着的裙子。 厉:通作“濑”,水边的沙地。带:衣带。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裙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 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 [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 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 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 [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 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械的猜想。其实,无论是忧其“无裳”、“无带”还是“无服”,总起来说,就是忧心挂念他没有衣服穿。 也即:心之忧矣,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在《诗经》中,“无衣”与战争、行役紧密相连 ,关系是很明确的。《秦风·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里,歌者所表达的是对“岂曰无衣”的回答,要“与子同袍(同泽、同裳)”。 于是,表面上看,“子”无衣的难题好像是解决了,但实质上,“子”仍然无衣,只是与别人“同”衣而已。从这个意义出发,甚至可以说,无衣是战争的必然。 关于这一点,《豳风·东山》也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诗经》内证。其第一章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语道破天机!《东山》是写长期的征战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此时,“我”终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战了,而要做的是“制彼裳衣”。反过来推想,征战之时,则是不能“制彼裳衣”的,也就是说,战时的士兵处于“无衣”的状态。 细想一下,征战之时,枕戈待旦,生死尚且难以料定,自然无暇以衣服为念。至于战时所穿,曹操《蒿里行》有“铠甲生虮虱”之句,算是露其端倪吧。 在西周、春秋时代,从军征战,衣物乃至于武器都需要自备。《木兰诗》写花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语,虽非必为写实,但南北朝时民歌尚如此叙说,西周、春秋时征战的士兵。 2.有狐 解释一下《有狐》抒写女子对流离在外的亲人的思念和关怀,情感细腻,反复咏叹,正见情意深节切。 以“狐”起兴,实是因有所见,在对比中,穿着狐裘的贵人的暖和,更比照了自己身上的寒冷,由此即彼,联想到亲人在外的饥寒,又从“裳”到“带”,再到“服”,由下而上,层层透出细致如微的感情,和盘托出女子的心态。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是生活的如实叙写,也正因为真真实实,才有了动人和力量。 [摘要]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 《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 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关键词] 《有狐》;无衣;征夫 “《有狐》的主旨颇为难解”[1]。 由此一语即可想见,对于这首诗,古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聚讼不休。本诗仅三章十二句,录之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2]。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 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 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 “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 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 [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 《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 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 [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 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 [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 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 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 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 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 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 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 3.诗经中山水的句子万年弱受QVgg6 :你好。 《诗经》有【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国风 郑风 山有扶苏》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国风 齐风 南山》 山有枢,隰有楡。。 山有栲,隰有杻。。 山有漆,隰有栗。。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节彼南山,有实有猗。。 ——《小雅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小雅 谷风之什 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小雅 谷风之什 信南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 莆田之什 车辖》 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大雅 荡之什 崧高》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大雅 当之什 韩奕》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颂 周颂 清庙之什 天作》 《诗经》有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召南 关雎》 予以采蘩,于沼于沚。 ——《召南 采蘩》 予以采苹,南涧之滨。 ——《召南 采苹》 江有汜,之子归。。 江有渚,之子归。。 江有沱,之子归。。 ——《召南 江有汜》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 ——《邶风 泉水》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邶风 新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卫风 淇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邶风 河广》 扬之水,不流束薪。。 扬之水,不流束楚。。 扬之水,不流束蒲。。 ——《王风 扬之水》 溱与洧,方涣涣兮。。。。。。洧之外,洵訏且乐。。 溱与洧,浏且清矣。。 ——《郑风 溱洧》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魏风 汾沮洳》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小雅 鸿雁之什 沔水》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 凫鹥在潀 ,公尸来燕来宗。。 凫鹥在亹 ,公尸来止熏熏。。 ——《大雅 生民之什 凫鹥》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大雅 荡之什 江汉》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颂 泮水》 4.【《诗经·国风·周南·樛木》原文及赏析【原文】 樛木 南有樛木⑴,葛藟累之⑵.乐只君子⑶,福履绥之⑷.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⑸.乐只君子,福履将之⑹.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⑺.乐只君子,福履成之⑻. 【注释】 ⑴樛(jīu 纠):下曲而高的树. ⑵葛藟:葛和藟两种蔓生植物;或以为葛藟即藟,野葡萄之类.累(léi 雷):攀缘,缠绕. ⑶只:语助. ⑷福履:福禄也.绥:安也. ⑸荒:掩;盖;覆. ⑹将:扶助也;或释为“大”. ⑺萦(yínɡ 营):缠绕. ⑻成:就也;到来. 【译文】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覆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大有幸福了. 南有弯弯树,缠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永驻幸福了. 【作品鉴赏 】 《诗经》中的“兴”语往往兼有“比”义,《樛木》就是如此.“兴”者起也,“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从这一解说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二句,乃是首章所咏之本体;“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则是引起所咏之词的“兴”体.后二章每章只改动二字,大体意思与首章相近,运用的是“国风”常用的“叠章”形式.以反覆咏唱逐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造成浓浓的感情.故从“兴”之引起的“所咏之词”看,这乃是一首为“君子”祝“福”的歌,当无可疑. 读者自然还会发现,这三章中的“兴”语,同时又带有“比”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则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缠绕,比君子的常得福禄相随,也非常形象.故从各章之“比”义看,这也是一首形象动人的祝福歌. 倘若再推进一层,问一问“君子”究竟有何“福”可“祝”,判断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是因为“君子”刚得了贵子,还是封了高官,抑或是娶了新妇,似乎都有可能.为了作出较为接近诗意的判断,还得回头考察诗中的比兴之物.据许多学者考证,“国风”比兴,常以花草、藤蔓、雌鸟、牝兽喻女子,而以高木、日月、雄狐之类喻男子.其中尤以树木喻男、花草喻女更为常见.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又如《郑风·山有扶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都是如比.至于《唐风·葛生》叙妻子对亡夫的哀恋,更有“葛生蒙楚(荆树),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之语,以葛藤与荆木的相互依存,抒写了女主人公失去夫君的凄伤之情.明白了这一特点,则《樛木》进一层的比兴之义亦可迎刃而倘若此诗中的“樛木”,喻的是青年男子的话,那么缠绕樛木的翠绿“葛藟”,则正比喻着他的美丽新娘.由此检验《毛诗序》旧说,以为此乃歌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之作,就觉得与诗意隔膜太多;而方玉润《诗经原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推测此诗“似于夫妇为近”、“喻妇人之托夫家也”,才真正猜着了这首祝福诗的旨意. 于是读者透过反覆叠唱的诗行,便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秋日的黄昏宾客毕集,辘辘的车音自远而近.性急的孩童早从村口奔来,嚷叫着:“接新娘的车子到啦!”欢乐的鼓吹由此压过喜悦的喧声齐鸣.当幸福的“君子”搀扶新娘下车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便是青年男女们一遍又一遍的热烈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快乐的新郎脸红了,羞涩的新娘心醉了、当她斜倚着新郎姗姗移步的时候,读者便会发觉,那情境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萦之)”来比拟、形容,竟是无比的传神.而油然升起在众宾客心间的祝福之情,倘若不用再三的叠唱,就不能宣泄得如此兴奋和浓烈.男女嫁娶是亘古以来人生的重要喜庆.而《樛木》,正以如此兴奋和浓烈的激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详见百科: /ShowLemma.e?sp=l9092083&ch=w.search.baike.unelite。 5.《诗经'齐风'南山》,译文作品原文 南山 南山崔崔⑴,雄狐绥绥⑵。鲁道有荡⑶,齐子由归⑷。既曰归止⑸,曷又怀止⑹? 葛屦五两⑺,冠緌双止⑻。鲁道有荡,齐子庸止⑼。既曰庸止,曷又从止⑽? 蓺麻如之何⑾?衡从其亩⑿。取妻如之何⒀?必告父母⒁。既曰告止,曷又鞫止⒂? 析薪如之何⒃?匪斧不克⒄。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⒅?[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⑵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⑶有荡:即荡荡,平坦状。 ⑷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⑸止:语气词,无义。 ⑹怀:怀念。一说来。 ⑺屦(jù 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⑻緌(ruí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⑼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⑽从:相从。 ⑾蓺(yì 异):即“艺”,种植。 ⑿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⒀取:通“娶”。 ⒁告:一说告于祖庙。 ⒂鞫(jú 菊):穷,放任无束。 ⒃析薪:砍柴。 ⒄匪:通“非”。克:能、成功。 ⒅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鲁国大道平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大麻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6.诗经国风·齐风·南山之深意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1]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兿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