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描写“舞蹈”的诗句有哪些1、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文: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舞师乐陶陶,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乐真不少! 2、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译文:鼓声咚咚响不停,万舞马上就举行。 3、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译文: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4、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译文:诗,表达他的志向;歌唱表达他的心声,舞,表达他的容止。 5、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译文:敲起鼓来中冬响,宛丘低坡舞翻然。不管寒冬或炎夏,洁白鹭羽手中舞。你击缶当当响,欢舞宛丘大路上。不管寒冬或炎夏,持鹭羽舞姿漂亮。 6、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枯叶呀枯叶,风儿吹动着你。兄弟们呀,我来唱歌你们和!枯叶呀枯叶,风儿吹着你飘。兄弟们呀,我唱你和约明朝! 7、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译文:子仲家里那女子,翩翩起舞在树下。 8、龠舞笙鼓,乐既和奏。 译文:吹龠而舞,舞时依照龠声为节拍。 9、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译文: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10、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2.诗经中颂有舞容是什么意思“颂字即容字也,……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阮元《揅经室集》卷一《释颂》,《皇清经解》本)王国维《说周颂》:“阮文达《释颂》一篇,其释颂之本义至确,然谓三颂各章皆是舞容,则恐不然。周颂三十一篇,惟《维清》为象舞之诗,《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为武舞之诗,其余二十四篇为舞诗与否,均无确证。至《清庙》为升歌之诗,《时迈》为金奏之诗,尤可证其非舞曲。”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颂为宗庙之歌。诵时有古乐相配。"有舞容"指诗也配有舞蹈 3.舞蹈桃夭的解说词《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看过这样的舞蹈不禁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正如诗经中《桃夭》所展现的一样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整个作品中完全展现了待嫁女子的羞涩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随着充满待嫁少女梦幻气息的汉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 少女们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取自《诗经》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艳若桃李的面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四月盛开的桃林之中,妙龄少女们嬉戏玩闹着,少女的清脆笑声伴着桃花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舞姿如同枝头桃花般在这美丽的世界怒放。 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们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紧跟而后的快板却表现了少女们独有的调皮与活泼,明媚的眼眸、红扑扑的少女羞脸庞伴着那身桃色绢裳,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舞者们挥舞着桃色透明的衣袖,粉纱翩翩,在一片片桃花花瓣中蕴藏着的是少女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期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美丽如桃花的少女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着最最美好的想象。 我作为外国语文娱部部长,在迎接学院50年校庆之际,选择了《桃夭》作为表演节目。在排练过程中我作为这支舞的负责人,对《桃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作为汉唐古典舞标志性的动作——抛袖和翘首折腰在《桃夭》中频频出现,在舞者们翘首折腰的动作中,少女们一颦一笑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更让人感受到了独属于少女的那种妩媚,就像四月盛放的桃花,在舞动中让人嗅到了春的气息。 “翘首折腰”这一动作表现在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中,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 以柔软的腰功显示舞蹈魅力。 随时有快节奏的技巧表演昂扬的气势, 但其基调是柔美轻捷长, 色彩明丽, 极少萎靡, 颓废的情绪。以《桃夭》、《踏歌》为代表的汉代舞蹈具有上述的风格特征, 一方面体现了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 另一方面也是表现了这类舞蹈的主要观众———皇室贵族、文人文士的欣赏趣味与审美要求。 在服装的制作上,我们以原版的服装作为模板,花费了1300元做了衣服,可以说几乎和原版里的衣服一样,一手是水袖,一手是手绢,但排起舞来,水袖和手绢并不是十分容易就可以甩上去的,其实还要求舞者手臂的力量和技巧。并且这个舞蹈排练起来对队形和前后间距的控制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台和站错位置的现象。 并且在个人技巧方面也要求很高,尤其对主舞的要求更是很高,无论对身形,还是柔韧度和个人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音乐上,伴奏和旋律充满了唐代时期的特征。 很有汉唐时期的宫廷特征。 4.分析《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是一部汇编而成的乐歌总集,其作者不一,内容各异,故其艺术风格并不完全一致,而艺术成就也高有别。概括言之,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赋、比、兴地表现手法;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1、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主要产生于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西周至春秋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思想特征。 反映在艺术风格,尽管《诗》三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但就总体而论,却不能不说朴实而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2、斌、比、兴的表现手法 前人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不仅是对《诗经》艺术技巧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仅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中国占代诗歌艺术民族特色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 3、优美、和谐的语言艺术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直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少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 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作品不事雕琢,自然而然从心田流出,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美闪耀着现实一主义精神的光辉。 扩展资料: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 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5.赞美舞蹈的词语歌莺舞燕、婆娑起舞、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二、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出处:娑起舞,竹影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像竹影一般。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出处:《乱弹·代序》:“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玉斝飞香醑。” 朝代:宋 作者:陈亮 翻译:美妙的歌舞,玉杯飞淌着浓香的美酒。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6.要一篇关于《诗经》的赏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赞同0| 评论 7.形容舞蹈的四字词语婆娑起舞、歌莺舞燕、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婆娑起舞。——《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 二、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朝代:宋 作者:苏轼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出处:《乱弹·代序》:“‘乾嘉以降’不久,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朝代:宋 作者:陈亮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 翻译:美妙的歌舞。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