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对先秦文学的诗经有什么看法《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诗经中还出现了歌颂教师的篇目,极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歌颂教师的诗歌。(《菁菁者莪》)其中的“君子”即是指教师。虽然今人多认为是爱情诗,但证据不足。比如说,《诗序》中就提到了“菁菁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从这里就很明显能看出这首诗歌真正的方向。 《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燕飨欢聚,狩猎耕耘,采摘渔牧,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弃妇,游子隐逸,初恋思慕,闺怨春情,幽期密会,洞房花烛,迎亲送葬,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莺啼马鸣,风萧雨晦,波光山影,火山地震,祈祷祝愿,占卦圆梦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其内容在世界古代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远比印度的《吠陀》与基督教《圣经》中的诗篇要广泛得多。它的主题已不限于宗教性的,或仅仅表达一种虔诚的感情,它也不像荷马史诗只谈论战争与冒险,它歌唱的是人的生活,人的感情,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说:“卑俗的山歌俚曲,/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选自《孤独的割麦女》)在如此自然,如此朴素,如此亲切地表现普通人民的心声和感情方面,很少有别的诗集堪与《诗经》相提并论。 2.在先秦古籍中,诗经被称为什么《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扩展资料: 《小雅》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为先秦时代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 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 《小雅》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 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诗经》又叫《诗三百》,先秦时称《诗》,还有没有其他名字汉代称为“经”。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经》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从此,经学研究在汉代盛行。 董仲舒曾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可以看出儒家的“六经”的内容已经明确。 后人把《诗经》中所使用的表达形式总结为“赋”、“比”、“兴”三类,就是说,先以它物引出开头。 这与当今某些文章中的以小见大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在当今的有些文章中,往往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开头,引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再加以分析论证。 由此可见,《诗经》对后世的文学表达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诗经》中的内容时间跨度较长,约五百多年,囊括了周王朝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祭祀等许多方面,虽然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在流传中遗失了,但是仅其流传下来的部分就为后世史学家、考古学家研究周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为后世学者研究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虱俗礼仪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汉唐、两宋及元明清、现代人们对诗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诗经》对于后人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到达东南亚、西亚,其至是欧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4.古人几岁学诗经不清楚。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自先秦《诗经》中1.A(B项,从“男性闺秀诗话,应以袁枚《随同诗话》等著作中的闺秀诗话为代表”可知,男性闺秀诗话的代表作不止《随园诗话》:“其它清代闺秀诗话都难以突破它的基本模式”中的第二个“它”应为《妇人集》。 C项,袁枚并没有专l、j撰写过闺秀诗话。 D项, 《随园诗话》中没有评点, “常有画龙点睛的评点”的是沈善宝的《名媛诗话》。 )2.C(A项,理解错误,“自先秦《诗经》中的女性作者开始,代不乏人”,而非袁枚等人的推动引导才使得女性作者代不乏人。 B项,夸大其词,将吖司或”说成“始终”。 D项,张冠李戴,“具有……性,保留了……佚事”这个意思在原文中说的是沈善宝《名嫒诗话》,而非雷瑨、雷碱《闺秀诗话》。)3.B(A项,未然说成已然, 《袁枚闺秀诗话》并未问世。 C项,说得太绝对,陈维崧《妇人集》也间有简短评语。D项,“伪劣庞杂之作甚多”属无中生有。 6.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吗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 秦两汉韵文的韵,是古音学的研究对象。 因为语音的演变,上古时期的韵文有很多 以后代的语音去读就已经不押韵了,而当 时又没有音韵学书籍,所以后代只能根据 流传下来的古代韵文来推知早期的音韵, 依借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里的韵字和 《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 的其他韵文,以及重文、异文、通假、读 若、音训等。 古韵分部是古韵研究的关键,也是古 音学的主要成就所在,其基本方法是首先考察《诗经》中的韵字,进行韵部的归 纳,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 如此推衍而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再将汉 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古韵面貌的探求工作 始于宋代吴械所著的《韵补》。 明代陈第 著《毛诗古音考》等书,通过对古音的精 微考订,彻底廓清了唐代以来“叶韵”说 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这是古 音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 由此而创设了古韵研究的前提条件。 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摆脱了 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的实际,将其 划分为10个韵部,以后的古音学家所进 行的更加精密的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而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 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 6类17部,至此则古韵分部基本确定下 来。 后来戴震著《声韵考》与《声类表》, 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有阴声、阳声、人声三分,开阴阳人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诗声类》,在段玉裁17部的基 础上把冬部独立而成18部,又提出“阴 阳对转”的理论。 王念孙和江有诘都分古韵为21部。 章炳麟先分23部,后来又主张冬侵合为 一部,即成为22部。 黄侃将古韵分为28 部,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至此,古韵分 部的工作臻于完善。 7.先秦文学主要有哪些门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歌谣神话2历史散文3诸子散文4楚辞歌谣神话1)文字产生之前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远古时期汉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神话是远古时代的汉族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诗经《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老子》基本上是道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楚辞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