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南风歌

1.聊聊那些名字很有诗意的彩墨

虽然也不知道商家取名的来历,我是这样理解的,别吐槽!

1、tramol-南风:《诗经 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南风墨水是蓝色有金粉,正好对应上夏日炎炎,南风带来清凉的含义吧~

2、西洲。提到南风就让我不自觉想到西洲,正好也是他家的一款墨水哈哈。有一句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个诗前面讲的是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哈哈他家的这款墨水是葡萄紫色,所以我也不怎么猜得到他们去这名字的意思。

2.集美中学道南楼,南薰楼的建筑时间,建筑风格,建筑特点

道南楼建于1962年春,是集美中学”嘉庚式“建筑中最迟完工的一座,为晚期代表作。”道南“源自《论语》”我道南矣“句。08年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楼板改为钢混结构,墙体改为钢剪结构。“嘉庚式”建筑大量使用闽南本地产的细纹花岗岩,颜色绚丽。

南薰楼高十五层,83.3米,两侧翼楼各七层,当年集美人自豪地称呼其为“十五层”。南薰楼1959年一落成就成为我国现代建筑史上内涵最丰富的经典之作,成为福建省有史以来最先有的第一高楼,成为建国以来厦门乃至海峡西岸最先被认同的新建筑地标。它是陈嘉庚先生所建的具有典型嘉庚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结合了中国独特的古典建筑,以飞檐式的屋顶为楼的顶端。南薰楼现在是集美以及厦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诗经·南风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陈嘉庚先生以“南薰”来作楼名,正寄寓着他“教育立国,科学兴国”的伟大理想;而南薰楼的建筑设计更蕴含着陈嘉庚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热情———南薰楼楼身门窗大又多是西方的模式,而楼顶则是嘉庚瓦压顶,中华亭榭镇峰,这不是表达了陈嘉庚先生一生所追求的祖国强盛,超越西方强国的崇高理想和愿为之而奋斗的壮志吗?

1985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厦门,一下飞机就直奔集美,在南薰楼前漫步,而后又赞美集美中学是世界上他所见最美的中学,这无不与南薰楼所显示的地标作用有直接的关系。进入新世纪,随着南薰楼的非常价值被赏识,南薰楼的保护得到了高度重视。她那竹筋夹钢筋的水泥板被彻底改造。楼身加固了,楼外装上了新光源夜景灯,南薰楼这国家级的重点保护文物焕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她仍然是厦门新时代难以比拟的地标。

特点:一是穿西装,戴斗笠。二是三曲燕尾脊。三是彩色出砖入石。四是梁檩桁柱不油漆。五是创新嘉庚瓦。

3.急求春秋时期的诗词(除诗经外)~~~

春秋时期诗歌还处于很原始的状态,遗留下来的极少。要不是孔子对诗经进行编撰,整理,可能诗经里的都看不到了。在诗经之外的话,只有上古歌谣了,如那首著名的《沧浪歌》,

全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解释: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 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注意:《楚辞》不是春秋时期的,而是战国时期。这首歌谣是上古时期的,《楚辞》里面只是引用。

另外还有一个《南风歌》,我就不粘贴了,给个链接,你慢慢看吧,写景是有,但是上古歌谣,而非春秋时期,/view/811120.htm?st=1&uid=wpass_1304603660032_693&bd_page_type=1&pu=&ssid=0&from=&ext=

4.说说对诗经的鉴赏,急用

六经中的《诗》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的诗歌文学当以此书为鼻祖。

诗歌之兴,不但早于散文,而且远在文字以前。这句话,乍听到时未免有些诧异,仔细一想却也会于情理。

《世本》说伏羲作瑟、女捐作笙黄,《风俗通》说神农作瑟。我国的文字创于黄帝时,可见乐器的发明远在创造文字之前了。

乐,所以和歌,那时虽尚无文字,已有口头唱的诗歌了,所以用乐来伴奏的。《吕氏春秋》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虽然没有记下那时的歌辞,已可证明其有诗歌了。《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载匈奴民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虽是译文,但必匈奴本有此歌,方可译成汉文。匈奴是无文字的民族,也可有他们的讴歌,不是我国未有文字时已有歌谣的旁证吗?没有入学的孩子们有他们的儿歌,没有识字的乡民们有他们的山歌,这又是一个旁证。

我国的诗歌文学兴起既早,古代的诗歌当然很多,但是散见各书的,如《断竹歌》(见《吴越春秋》)、《市壤歌》(见《帝王世记》)、《康衡谣(见伪《列子》)、《卿云歌》(见《尚书大传》)、《南风歌》(见《尸子》)、《五子之歌》(见伪古文《尚书》)等,多出后人依托;如《汤盘铭》(见《礼记·大学》)、箕子《麦秀诗》)、伯夷《来薇歌》(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及《伯夷列传》等,又都是吉光片羽,一鳞半爪。集古代的诗歌蔚为大观,且信而有征的,终首推这一部《诗经》。

这部《诗》一共有三百十一篇,内有六篇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均在《小雅》中),除了这六篇尚有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故曰“《诗》三百”。这三百零五篇诗,分编做三部分: (-)风 分十五国编纂:1.《周南》2.《召南》3.《邶风》 4.《鄘风》5.《卫风》6.《王风》7.《郑风》8.《齐风》9.《魏风》 10.《唐风》 11.《秦风》12《陈风》 13.《桧风》 14.《曹风》 15. 《豳风》。

(二)雅 分二部:1.《小雅》 2.《大雅》 (三)颂 分三部:1.《周颂》 2.《商颂》 3.《鲁颂》 风的第一篇是《周南》的《关睢》,《小雅》的第一篇是《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是《文王》,颂的第一篇是《周颂》的《清庙》,这叫做“四始”。为什么叫做“风”、“雅”、“颂”呢?据《诗大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放曰风。

……雅者,正也,宣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风”是由各国采集的民歌,是民间文学,足以借此考见各地方的风俗,各地方的风俗是由于在上者化民成俗的治教的影响,而各地方的人民对于在上者的政治的感想、讥刺或赞美,都可以用风喻的诗歌表达出来。

所以这一个“风”字,含有“风俗”、“风化”、“风喻”三种意义。“雅”是士大夫文学,是文人们美刺朝政之作。

“政者,正也”(见《论语》),“雅者,正也”,故名为“雅”。至于以政之小大别雅之小大,则读遍了《小雅》、《大雅》也找不出证据来。

“颂”是庙堂文学,是用以歌颂功德的,大概是用于郊祀及祭先王、先公时。周是当时的王室,商是周的前一代,鲁虽仅是一个诸侯国,因为周公旦辅相成王,曾有大功德于王室,所以也有颂。

风、雅、颂之外,尚有所谓“赋”、“比”、“兴”,合起来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作法上的分类。

《诗序》于赋、比、兴未加解释,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范处义《诗令补传》云:“铺陈其事者,赋也!取物为况者,比也;因感而兴者,兴也。”

日人儿岛献吉郎《毛诗考》云:“赋是纯叙述法,比是纯比喻法,兴是半比半赋之法,前半用比、后半用赋。”总之,“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诗,以河洲上睢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嘉偶,便是“兴”的作法。

其实,就我国数千年来的诗歌综合分析起来,其体类也不外乎“民间文学”(风)、“士大夫文学”(雅)、“庙堂文学”(颂)三种,其作法也不外乎“直抒情事”(赋)、“借物比喻”(比)、“托物起兴”(兴)三种而已。 前人论《诗》于“风”、“雅”二类中,又有“正风”和“变风”、“正雅”和“变雅”之别。

“正风”措《周南》、《召南》(从《关难》至《驺虞》)二十五篇,“变风”指《邶风》至《豳风》(《柏舟》至《狼跋》)的一百三十五篇;“正雅”指《小雅》中自《鹿鸣》至《菁菁者莪》二十二篇、《大雅》中自《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变雅”指《小雅》中自《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大雅》中自《民劳》至《召旻》二十三篇。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谓,由于王道始衰,政教始失,故有变风、变雅之作。

我觉得这话未必可靠。因为《豳民》中的《七月》是《。

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古籍名著 1.“四书”、“五经”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3.《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4.《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余年的史事。《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5.《楚辞》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6.《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26卷,选入教材的有《察今》。

7.《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8.《战国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9.《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总集名,南朝陈徐陵编,共10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

代表性的篇目有《孔雀东南飞》(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 10.《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总集名,宋郭茂倩编。

辑录了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

乐府原是当时官府设立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11.二十四史 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其中中学课本涉及到的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新唐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明史》(清?张廷玉等)。

12.四史 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

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子(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集(历代作家诗文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有什么要追问的么?。

6.夏商周诗歌发展的简介

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歌谣与神话。远古歌谣绝大多数都已经佚失了。虽然古籍中时有记载,例如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赓歌》、《南风歌》等等,但从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看,多数显然为后人伪托。只有极少数还多多少少保存着原始的形态。例如下面的这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

再如《易·归妹上六》所载的一首牧歌: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又如《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一首《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远古歌谣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内容多与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或宗教活动有关。第二,篇幅、句式短小,节奏、韵律简单。

对于迄今尚未发现有成系统文字出现的夏王朝和商朝前期,人们的了解与认识仍然是极其贫乏的,空档之处甚多,还远远谈不上连贯与清晰,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状况,也一样是模糊不清。

我国的文字究竟何时产生,目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但在没有新的地下文物发现之前,产生于商朝中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可以断定为是最古老的了。正是从那时起,我国文学的面貌才渐渐清晰起来。

商朝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辞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商朝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原始宗教的尊奉。可以说,原始巫术宗教的气氛笼罩商王朝,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正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专职人员有两种:巫和史。商朝文献正是由这两种神职人员撰著的,而尊鬼事神的观念便贯穿于这些文献之中。

《周易》中有一部分卦爻辞产生于商朝,它们同样是为占卜巫术活动而作。与甲骨卜辞不同的是它们并非是即时的刻记,而是经过长时间流传,被认为是有灵验的卦辞的汇集。文段普遍要长许多,并且大多为合辙押韵的歌谣,内容也丰富许多,还往往运用了比兴、象征、叠咏等手法,因而可以视为我国诗歌的萌芽。

《尚书》中有《商书》部分,传说是商朝的文献,但只有《盘庚》一篇可信。这是商王盘庚决意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词。其篇幅已相当完整,虽然文字古奥艰涩,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讲话人的语气、感情。文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予若观火”,“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火之燎于原”等等,这些比喻后来转化成一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应该说,《盘庚》篇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

春秋时期在文化上较以往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夏商时代的巫术宗教文化便开始解体,敬礼重德观念逐渐取代了尊鬼事神观念。及至孔子倡言“克己复礼”,宣称“不语怪力乱神”,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化就更加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文学较之以往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现人类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有两种:诗歌和散文。诗歌方面,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一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其中只有产生于早期的少数作品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绝大多数摒弃了巫术宗教的内容,变为以表现现实中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了。《诗经》题材广阔,感情率真,手法多样,韵律优美,语言富于表现力,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给予后世以极为巨大深远的影响。

这时期的散文主要有《尚书》中的《周书》、编年体史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成就最突出的是散文。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左传》、《国语》和《战国策》。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

战国末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大诗人屈原,以其极其辉煌的创作照亮了沉寂有日的诗坛。他是一位积极推进美好政治理想的爱国者,但却惨遭流放,报国无门,于是怀着巨大忧愤,倾注于诗歌创作。他开辟出楚辞文学的一片新天地。其作品,借助更加自由的诗体和奇伟瑰丽的词藻,运用神话传说,驰骋不羁的想象,表达了献身祖国的意志,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成为先秦时代与《诗经》并峙的诗歌高峰。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国维等精审的考证,认为《商颂》即《宋颂》,是春秋代的作品,产生于宋首都河南商丘地带。陆侃如、冯沅君《诗史》说《商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可称的评。

7.第一首诗是什么

夏朝的《甘誓》,如果《甘誓》不算诗歌,那《五子之歌》应该是。都是夏朝的。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

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

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

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

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

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

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

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或者是舜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司马迁《史记/乐书》云:"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制。《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制也。"这是关于《南风歌》较早的记载了。

8.前秦有哪些诗歌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诗经》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诗歌的总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共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305篇。其中一部分是司乐太师所保存的祭歌和乐歌,另一部分––较多也较重要的部分––––是经过采集和整理的民歌。

这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

现存的“颂”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这些诗,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都是西周的乐歌。

其中有叙事诗,有抒情诗,有对前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共105篇,大部分是高度现实性的作品。

“风”是民歌,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就是所谓“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是: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等,大都在黄河流域。

“风”共160篇,大部分是人民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这些诗在《诗经》中占主要地位,比“雅”、“颂”更富于现实性。

《诗经》中的名篇有: “七月”,控诉社会的不平现象。 “伐檀”,揭发寄生阶级的不劳而食。

“硕鼠”,表达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朦胧的“乐土”的热爱。 “六月”,表现为祖国统一而战斗的意志。

“采薇”,表现在艰苦环境下对祖国的忠诚。 “无衣”,表现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关雎”,表现男女青年的热烈追求。 “静女”,表现真挚的热烈的爱恋。

“氓”,表现妇女被男子遗弃的哀怨。 《诗经》的形式是以四言为主。

一首诗分几章,章与章只变换几个韵脚字,每章押不同的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赋”、“比”、“兴”三种。 “赋”,就是铺陈描写。

“比”,就是比喻。 “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就叫“兴”。 《诗经》在汉代以前只叫“诗”或“诗三百”。

“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如孔子说过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左传》中也常引《诗经》中的诗,常有“诗云”字样。 《诗经》和《尚书》、《礼记》、《易》、《春秋》一起合成儒家的“五经”,是儒家必读的经典。

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如上边提到的那句,译出来就是“《诗经》中的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不纯正的”。对《关雎》,孔子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放荡),哀而不伤(伤生)”。

孔子听了《关雎》的演唱之后,高兴地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译文:从太师挚演奏的开始到《关雎》的结尾,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当时写楚辞的人除屈原之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散失了,只有宋玉还留下了《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风赋》、《高唐赋》、《神女赋》、《招魂》。

下面主要介绍屈原的作品。 屈原,名平,“原”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

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最长的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宏伟的抱负,想挽救楚国的危亡,这些都在诗中表现出来。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

它不是一时之作,西汉时才被人把它编在一起,加上《九章》的名字。这些诗大都是诗人被疏远或流放在外作的,其中多表现了思念乡土的感情。

《九章》里的诗,除《桔颂》外,主题思想大都与《离骚》相同,而表现手法却有很大差别,这突出表现了屈原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九歌》共十一首,“九”是虚指。

这些诗与祠神有关。古人认为这是屈原流放时,见了当地民间祠神的乐舞歌辞,而写了《九歌》。

《九歌》所祠的神有太阳神(《东君》),主寿夭的神(《大司命》),主子嗣的神(《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山神(《山神》),东皇太一神(《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为国战死者之神(《国殇》),还有一首《礼魂》,共十一首。 《天问》。

下一篇
诗经建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