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有哪些诗句能体现民间旅游的三、诗经里的旅游文学元素 1、关于山岳。诗经里面曾经多次出现描写山岳的诗句,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类似的诗句很多地方可见,并开始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判,如形容泰山,用“岩岩”,形容嵩山,谓“骏极于天”,这种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得这些诗句具有了相当浓厚的文学审美意味。 2、关于河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便有一条河流横亘在我们面前,诗经里对水的描写之多,让今人讶异。打开诗经,它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据有关统计,《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从《诗经》各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许多河流水量丰沛,河水清澈,水质状况良好,如《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这些,像是记游里所描绘的景象了。 3、关于动植物。 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有各种珍贵树种,并且多用檀木为轮造车,是为“檀车”、“香车”。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再如在《诗经•国风》中表现得普遍而突出的成为先秦人们求偶、婚庆、渴望、思恋之情感的美好寄托与象征的关关雎鸠、灼灼桃花、苍苍蒹葭、依依杨柳。从这些篇章和记载中可知,在西周、春秋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各地植被状况良好,有较多茂密的森林覆盖。除林木外,西周、春秋时期北方地区还有大片竹林分布。《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另外还有一些野生的植物,如《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蔹,蔓生植物,叶子多又小,水生的;《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小雅•鹿鸣》中的“食野之苹”、“食野之芩”“食野之蒿”;《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草盛貌等。《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诗经》中的动植物种类,据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共有337种,其中鸟类43种,兽40种,草37种,木43种,虫37种,鱼16种,谷类24种,疏菜38种,花果15种,药物17种,马27种。 2.赞美旅游的诗词有哪些旅游 胡秉言 听别人讲外面很多好风光 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和向往 于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 跑到人家活腻了的地方。 满怀喜悦的心情去 回来满身疲惫空空行囊 花掉自己辛苦挣来的钱, 把那里的人们来帮 旅游是旅游者的梦想 想看看自己想看的地方 看了景点总是有些失望 和自己的家乡也没有大的两样 旅游来去是那么多匆忙 购物花钱是那么的大方 满怀喜悦任性近乎疯狂 到头来就会大失所望 后悔抓狂 3.古代旅行基本上开始于什么时候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总是不满足于周围环境对自身的束缚,总是力图不断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并从而拓宽自身的视野;同时,迫于洪水、大火、干旱、地震等各种自然灾难的危害,原始人群就开始了反复的迁徙。 从某种含义上说,这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行。中国的考古学家们曾在三门峡地段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密集的69处村落遗址,经研究认定,他们不 是同一时期所建,而是某个原始部落趋利避害,反复 迁徙的结果。 在《诗经〃大雅》中,也叙述了古代周族 首领公刘在夏代末年率领族人从邰(陕西武功境内) 迁徙到地(陕西郴县、锂邑一带),开垦种植,及安定 居处的情况。这类迁徙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合适的生 存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意义的旅行。 正因为中国古代旅游和旅行的历史很悠久,所以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这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其实就是旅游的意思。 《周易〃观卦》中对观光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观民设教。 ‛意思是:和风吹行地上,万物广受感化,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尧舜禹先王之所以要不辞辛劳,巡游天下的原因。而《周易〃观卦》的内容更是与旅行和旅游活动有关,对旅行和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卦辞中称:‚旅贞吉‛,意思是只要旅行时谦柔守正,就能获得吉利。 宋代的朱熹在注释《周易》时写道:‚旅者,客居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居它方,谓之旅‛。这就更深刻地阐述了《周易》中‚观‛字与‚旅‛字的含义,表明在很早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知晓旅游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到异地他乡进行观光游览等活动,并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而这和现代旅游的概念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 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 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旅游的悠久历史。可以说,旅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地说,旅游与旅行是有区别的。旅行的重点在‚行‛字,人们是要通过‚行‛来进行政治、宗教、学术、商务等活动,游览并不是它的主要目的;而旅游的重点则是在‚游‛字,游览就是它的最终目的。 前者如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郑和等;后者如晋代的谢灵运,明代的唐伯虎,清代的袁枚等。但另一方面,旅行和旅游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要‚游‛,就要‚行‛,不经过一定的‚行‛是无法达到游览的目的;而即使旅行是为了达到政治、宗教、商务等目的,也总免不了在跋涉旅行中沿途游览一番。 因此,人们往往很难明确地将旅游和旅行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4.古代旅行兴盛的各个时期有哪些共同点(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 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 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 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 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邮递主要靠驿站。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 《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 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 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 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 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 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畋”亦可写作“田”。 意思是打猎、游猎。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著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 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著《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 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 5.幽默笔记三则 译文语助 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觉得看着别扭,就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什么事啊!” 字说 苏东坡听说荆公的《字说》(一书)刚刚写成,戏说:“用‘竹’鞭策‘马’是‘笃’字,用‘竹’鞭策‘犬’,有什么值得笑的?”又说:“‘鸠’字从‘九’从‘鸟’(从某从某是《说文解字》中沿袭下来的对汉字音义的一种解释方式,可以不译),也有证据(可以证明)。《诗》(指《诗经》)说:鸤鸠在桑树上(生活),(它们)有七个孩子',加上父亲和母亲,刚好是九个。 放火三日 田登为郡守,自己(认为别人应该)以他的名字为(忌)讳,(凡是有)触犯(他)的人必定会(令他)发怒,官吏兵卒多(因为这件事)被惩罚,于是全州府的人都将灯称为“火”。上元灯节放灯,允许人们进入州治游览观光,吏人于是写榜揭(贴在集)市说:“本州府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6.宝鸡百里画廊自驾游路线总体景观是万顷芦荡 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何长发介绍,宝鸡渭河百里画廊全长100公里,整体格局分外河堤道路景观带、渭河河道景致带和堤外服务区节点。他说,要将宝鸡境内的渭河段建设成为一条旅游观光的景观道,成为宝鸡旅游的又一亮点,成为省内外游客来宝鸡观光、休闲、旅游的新景区。其中,渭河河堤道路景观带分别展现了初夏秋冬的景致。包括:“十里花海”、“樱送春风”、“梨花飞雪”、“杨柳浓荫”、“红枫秋韵”、“柿林耀秋”、“梅花闹雪”和“松柏万年”。渭河河道景致带则包括:“万顷芦荡”、“千亩荷塘”、“百鸟戏滩”、“在水一方”、“渔舟唱晚”、“水月观音”、“宝鸡峡谷”、“千渭湿地”。何长发说:“万顷芦荡是总体景观,其他景观则是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建造。” 景观体现周秦“诗经”文化 百里画廊在把宝鸡的美丽风光展现给市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何长发介绍,景观带“在水一方”、“千亩荷塘”、“千渭湿地”均能体现宝鸡独特的地域内涵。 “在水一方”是出自于《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秦人所唱之歌,而宝鸡正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景观点再现了诗经中描绘的芦苇苍苍、凄迷朦胧的景致,体现了宝鸡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河道中种植成片的芦苇和芦狄,并且配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小景观,尽量展现诗经中描绘的景象。” “千亩荷塘”则是建在眉县滨河新区的霸渭文化生态区内,以诗经名章为主题,营建了蒹葭台等诗经文化景点,突出了地方历史文化主题。 而“千渭湿地”是千河与渭河交汇处,这里也曾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商鞅变法”、“统一六国”、“秦晋之好”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 此外,“渔舟唱晚”、“水月观音”等也分别体现出了别样文化。“渔舟唱晚那个地方,地形刚好是个转弯,像个码头,就是融鱼、水、舟、荷为一体,体现南国风情。” 7.韩国有什么风景名地韩国旅游风景名胜! 济州岛 以幻想之岛闻名的济州岛,是韩国最大的岛屿,面积1825平方公里,距朝鲜半岛南端约100公里,岛中部有韩国最高峰汉拿出,海拔1950米。 因受流经近海的暖流影响,济州岛气候暖流和,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征,这里是韩国重要的观光度假胜地。 济州岛古代时建有名为耽罗国的独立国家,因此岛上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方言和文化特征,也有着与韩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景观。 因为没有小偷和乞丐,岛上的民宅看不到一扇大门,人们过着恬静安逸的生活。 济州市岛上的最大城市,位于岛的北部,是道政府所在地;第二大城市西归浦市位于岛的南部,两市之间有多条交通线。 定期观光公车旅游可分为西回线与东回线,各路线的旅程都是2天。岛上观光游览时,多为步行,游客最好穿便装、便鞋。 从汉城市金浦机场乘飞机到济州岛约1小时,从釜山飞济州岛约需45分钟;如果乘船,从木浦出发约需5个半小时,从釜山出发要12个半小时。 济州岛主要旅游点有: 1.龙头岩 从济州市中央路步行约15分钟可到。 它是由汉拿出火山口喷出的熔岩在海上凝结成龙头模样的岩石,相传是龙因触怒天神而化为岩石。 (一) 汉城 首都汉城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离西海岸不远,汉江流过市中心。 汉城现有人口约12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4,是韩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耸立于幽雅宁静的古老宫殿之后。它既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在市区及周边地区,有着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点、现代化的建筑、主题公园以及其他观光胜地。 主要旅游景点有: 1.景福宫 位于钟路区世宗路1。 1395年由创建朝鲜王朝的李成桂所建筑的第一处正宫,占地12.6万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200栋以上的殿阁,烘托出极尽富贵荣华的气派。1952年毁于壬倭乱,得以幸存至今的建筑是举行君王即位大典和文武百官朝礼仪式的勤政殿以及用作迎宾馆的两层建筑庆会楼等 「汉城」的称呼则沿用了韩国古代历史王朝的用法。 1394年,李成桂将都城从开京迁移到了汉阳,正式命名为汉城(Hansung)。这一名称在汉语中至今已经使用了六百多年。 二战结束以后,韩国将汉城称为韩国语「首都」(Sieur),英文音译为Seoul,但是韩国的书面汉字仍然写作汉城。因此,可以说,韩国这次改换首都的汉语名称绝非像表面上解释的那样简单,而是包含深刻的原因和其他方面复杂的考虑。 随着19世纪末民族主义的崛起,韩国国内就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和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而摆脱汉语文化影响的思潮。韩国在二战以后,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曾以法律规定,以韩国的表音字为专用文字。 从1970年起,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 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发展,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召开之前,韩国政府曾经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汉字标记,以强调韩国的民族文化。 只是到了1999年2月,金大中总统才下令部分解除对汉字使用的限制。但对于这种解禁措施,韩国国内也存在着激烈的反对势力,他们担心这种措施将导致汉字的泛滥与韩国文字的消亡。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改称「汉城」的中文名字是本国民族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的表现。 另外,「汉城」是中国人几百年前至今一直习惯称谓的名字。 虽然它由韩国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现代的韩国人总觉得不是本国的名称,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汉朝。对于汉朝,一些韩国人又缺乏正确的历史观,认为汉武帝在朝鲜设立的四个郡是对朝鲜半岛的侵略。 因此,一些韩国人对这一名称有不良的心理情结,有意更改译名。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韩国官方为这次改名的解释,仅仅是表面的,这是以国际惯例和便于国际交往来掩盖更加深层的心理情结,努力摆脱汉字文化对韩国深厚影响的一种尝试。 对此,我们应该持一种比较平和与理解的态度。朝鲜民族在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之苦,大力弘扬朝鲜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地位,努力摆脱外来文化影响等措施,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不应该随意扣上狭隘的帽子。 但是,另一方面,韩国自身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不应该不分好坏一概拒绝。其实,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朝鲜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 在具体对待这次改名的问题上,韩国有权利更改本国首都的汉语译名,但是中国以及其他汉语权的国家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这个新译名。接受与不接受,这也是中国与其他汉语国家应有的权利,韩国应当予以尊重。 因为对中国等这些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译法上的问题,而涉及了历史习惯、经济费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