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师徒

1.正确的师徒观该是什么

1、既然同处一个商店,同为一个老板工作,这个学徒和另外两个就是同事关系,怎么这个问题也有疑问? 2、所谓师徒关系,很简单,就是一个师傅,一个徒弟。

老板指明是哪个员工教你,那个就是师傅。这不也是很浅显的道理吗?当然,出于尊重老员工,也可以叫另外一个为师傅,比如说李师傅、王师傅等,但那仅仅是一个尊称而已。

3、他们两个应该既是同事关系,又是师徒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4、至于哪个关系更重要些,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实际上无所谓哪个关系重要,只要两个人相处好就行。

5、关于在工作上如何相处的问题,我想作为新人,还是以尊重老同志为主,虚心求教,这样才能学到东西。 这是一个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真的很复杂。

我无法详细说明,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不管什么人,他都喜欢坦诚相待的人。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只能得一时之利,时间长了,最终会被他人所冷落。

6、说实话,我对伦理学一窍不通。从你的话中,总感觉是师徒(异性)两人遇到了感情问题,似乎又怕世人的闲言碎语。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可以告诉你,只要符合国家的婚姻法,只要两情相悦,不要顾及其他人的闲话。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师徒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如果不是上面的问题,那还是归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话题上吧。这个我可真的帮不上忙。

事在人为,全凭自己去摸索了。

2.古代师徒间有哪些礼节

拜师礼是什么程序?拜师,先请中人向师傅说合,再择吉日设宴,写拜师贴,行拜师礼。

拜师礼为三、六数,意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学徒期间不付工资,师傅管吃、住及制冬夏衣各一套。

一般第一年打杂,第二年始学艺,三年满师要做出老师您好 如果要拜师的话 怎么行拜师礼 请老师详细的讲讲 谢谢谢谢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投师如投胎”。有的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预,甚至不能见面。

建立如此重大的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我们学校计划 做个开学典礼,里面 有个环节是拜师礼,那么学生在行拜师礼的时候可以诵读哪些古文呢?比如弟子规,诗经之类的?希望看到各位给推荐下,好的我加分道德经 弟子规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一、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

3.孔子最有名的徒弟是谁

72贤人都挺有名的~~~~~·· 孔子门下的72个徒弟~~~~~~~~~~~~~ 名单如下: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

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

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

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

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

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

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

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

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

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

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作者: 水妖精 2005-7-30 13:06 回复此发言 -------------------------------------------------------------------------------- 2 孔子门下的72个徒弟~~~~~~~~~~~~~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

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

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

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

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

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

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

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

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

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

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

4.求孔子徒弟子贡的简历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

《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

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⒄,《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

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

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子游、子夏之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

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

《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

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优异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

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

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

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

《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⒅。“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

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

5.形容徒弟的成语

得意门生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他虽然和咱们满州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他待我也实在亲热,那个人将来不可限量。”

封胡羯末 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后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

出处:《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出处:《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骨肉团圆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指亲人离而复聚。

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长大成人后,须教骨肉再团圆。”

梨园弟子 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善财难舍 善财:原为释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爱惜”意,指“爱惜钱财”。舍:施舍。指人爱惜钱财,不愿施舍于人。常用来讥讽人非常吝啬。

私淑弟子 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薪尽火传 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出处:《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出处:《后汉书·儒林传序》:“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6.形容“徒弟”的成语有哪些

1.得意门生

[ dé yì mén shē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dé yì mén shēng ]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高足弟子

2.封胡羯末

[ fēng hú jié mò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ēng hú jié mò ]

均为兄弟的小名:封指谢韶,胡指谢朗,羯指谢玄,末指谢川。后用以称美兄弟子侄之辞。

出 处

《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韫)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封胡遏末

3.高足弟子

[ gāo zú dì z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āo zú dì zǐ ]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得意门生 高业弟子

4.骨肉离散

[ gǔ ròu lí s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ǔ ròu lí sàn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出 处

《诗经·唐风·杕杜》小序:“《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家破人亡 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

5.骨肉团圆

[ gǔ ròu tuán yuá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gǔ ròu tuán yuán ]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指亲人离而复聚。

出 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长大成人后,须教骨肉再团圆。”

6. 梨园弟子

[ lí yuán dì z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lí yuán dì zǐ ]

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出 处

唐·王昌龄《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例 句

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梨园子弟

7.古代师徒之间有哪些礼节

中国古代见面时六大礼仪程序 六大礼仪为:绍介,奉挚,辞让,拜揖,复见,还挚 绍介:就是自我介绍或托人引见、介绍; 奉挚:求见他人送上礼物; 辞让:指谦虚地谦让对方; 拜揖:指拜会或告别时相互作揖; 复见:是礼尚往来的意思; 还挚:指古人执礼求见,被求见的人表示地位相等,不敢当而归还其礼物。

古人见面礼仪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

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

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冠礼: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

《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

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

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六礼:古代婚姻礼仪,即六道手续,称为“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男家备礼告女家以商定期)、亲迎。

九宾:亦称“九宾之礼”,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国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三拜: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酹:古代祭奠或设誓的一种仪式。

作法是把酒洒在地上。 【如何跪坐】前据后恭古汉族是佩剑的,佩剑的士要时刻保持警戒状态.所以坐下来前,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

这个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中国古代礼仪之——礼尚往来:士相见礼 人与人交接、相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古代中国有知识的人相见,不是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完事,而是要经过相当程式化的礼仪,以表达内心的诚敬。

《仪礼》有《士相见礼》一篇,记叙入仕的士初次去见职位相近的士的礼节,以及贵族之间相交的杂仪。《礼记•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

"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这一观念在《士相见礼》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仪节似乎有些琐碎,但却散发着典雅的气息。

一、不以挚,不敢见尊者 初始入仕的士,要去见另一位职位相近的士,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彼此素昧平生,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不得而知,如果贸然闯到对方家中求见,则有强加于人之嫌,是不礼貌的表现。

或者虽然对方不会拒绝接见,但时间上不方便,不速之客会使主人无所措手足,同样是失礼的表现。因此,事先一定要通过"将命者"去转达求见之意,"将命\"是\"传命\"的意思,指居中沟通双方意愿的人。

古礼,彼此身份相当者,可以"分庭抗礼\";只有当彼此身份有尊卑之别时,才需要通过对方的下人来递话,例如,大臣称天子为\"陛下",意谓不敢与天子对话,而只能通过阶下的执事传。

8.孔子和孟子,并非师徒关系你们给我误导了

孔子与孟子的区别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

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

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

9.描写"师生情谊"的诗句是什么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论语·述而》

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7、十年书木,百年树人。——管仲《管子权修》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论语·子罕》

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10、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荀子·修身》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