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苜蓿在古诗中的含义◎ 苜蓿 mùxu [alfalfa] 一种生长广泛的重要的欧洲豆科牧草植物( Medicago sativa ),具三小叶和蓝紫色花,主要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这是因为它们有特别长的根系,可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举个例子: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大意是:马渡江岸边的苜蓿散发出阵阵香味,云雨交加的惨境下过潇湘湖.东风吹醒了英雄的美梦,这时才知道自己身在洛阳而不是咸阳. 这首诗是描写朱元璋大梦初醒,美景已成空,惆怅无奈的心绪. 2.苜蓿的俗名是不是叫黄花菜楼主很聪明啊! 不过它不是 苜蓿 发音: mù xu (ㄇㄨˋ ㄒㄩ˙), 其中“蓿”为轻声 学名:Medicago sativa Linn.(栽培苜蓿)。 亦作lucerne,亦称紫苜蓿或紫花苜蓿(purple medic)。 英文名:Alfalfa/clover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多年生草本植物,似三叶草,耐乾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因而为人所知。广泛栽培,主要用制乾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植株高30∼90公分(1∼3呎),主根长,分枝多,从部分埋於土壤表层的根颈处生出。植株生长时许多茎从根颈芽生出,通常直立,茎上有多数具三小叶的复叶,近无毛。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圆,中肋稍凸出,上半部叶有锯齿,基部狭楔形;托叶狭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紫色。荚果螺旋形,无刺,顶端有尖曝咀,含2∼8枚乃至更多的种子。花果期5—6月。花小。在阳光充足,热量中等,气候干燥,有传粉昆虫的 地区生长繁盛 黄花菜-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 吴中书生谓之疗愁。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出《述异记》) 人们用来佐膳的黄花菜,学名为萱草。大约已栽种了两千多年,是我国特有的土产。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忙,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 呵呵!同学学地理的啊! 这个是这样的…… 那个括号不是不是说苜蓿是黄花菜的意思! 是说……那个河岸边可以种苜蓿或者是种黄花菜! 明白吗……以前俺上学也遇见过! 3.菡蓿是什么你好。 菡:[hàn]〔~萏〕荷花的别称,如“九龙吐水浴身胎,八部神光曜殿台,希奇瑞相头中现,~~莲花足下开。” “彼泽之陂,有蒲~~”《诗经 陈风 泽陂》 《唐韵》胡感切,音颔。《说文》菡萏。《徐曰》菡,犹含也,未吐之意。《诗·陈风》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按《说文》作䓿,《六书正譌》云:俗作菡,非。然考经文皆作菡,《六书正譌》之说太泥。 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苜蓿"。 苜蓿 mùxu 一种生长广泛的重要的欧洲豆科牧草植物( Medicago sativa ),具三小叶和蓝紫色花,主要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旱季可生存,这是因为它们有特别长的根系,可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所以菡蓿就是菡萏(荷花)和苜蓿的合称。古人把荷花看作是品行高尚的象征,而苜蓿现在被看做幸运的象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苜”怎么念“苜”读音:[ mù ] 一.基本解释 1. 〔~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目宿”。 2.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目宿"。为豆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的茎叶。地中海区域、西南亚、中亚和非洲。我国有13种。 二.常用词组 1. 苜蓿 mùxu 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圆形,花紫色,结荚果,可以喂牲口,做肥料。嫩苗可食。亦作"目宿"。 【基源】为豆科植物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的茎叶。 【别名】草头,金花菜。 【性味】凉,甘淡。 【功用】清解胃热,利尿除湿。 【成分】可食用部分100%。每l00g中含能量251kj,水分81.8g、蛋白质3.9g,脂肪1g,膳食纤维2.1g,碳水化合物8.8g、胡萝卜素2640μg、视黄醇当量440μg,硫胺素0.1mg、核黄素0.73mng、尼克酸2.2mg,抗坏血酸118mg;维生素E微量;钾497mg、钠5.8mg、钙713mg,铁61 mg、铁9.7mg,锰0.79mg、锌2.01mg,磷78mg,硒8.53μg。不含铜元素。主要成分为大豆黄酮和皂甙类。 三.相关诗经: 诗经——《芣苜》 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采采芣苜,薄言有之。 采采芣苜,薄言掇之。 采采芣苜,薄言捋之。 采采芣苜,薄言袺之。 采采芣苜,薄言襭之。 赏析: 芣苜:俗名车前草,药名,也可食用。 本诗描写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过程,以开始的准备,到采摘动作和结果,描写细致,情景宛然。清人方玉润对此有形象的描绘“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狠忽断忽续,不知其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必细 绎而自得其妙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