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有角声的诗句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宿府(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2.何为古诗的韵角,作古诗讲究什么1韵角:古诗分两种,古体诗,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韵脚都是很讲究的。所谓韵脚,就是相应的句子最后一个字所应该注意的韵。 简单说 就是读音相近,给你做一首藏头诗,注意下一二四句。 朝露沐晨风 华清池春浓 一生一世情 梦中与君逢 给一二四最后一字都标上拼音,一看你就明白了 2: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3.扁豆角诗句 急(1)清诗人黄树谷《咏扁豆羹》 “负郭无农课,他乡学圃能。短墙堪种豆,枯树惜沿藤。带雨繁花重,垂条翠荚增。烹调滋味美,惭似在家僧。谷雨方携子,梅天已发秧。枝枝盘作盖,叶叶暗遮旁。伏日炎风减,秋晨露气凉。连朝憧仆善,采摘报盈筐。”扁豆一生正如诗人所说,却也优雅和潇洒,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新鲜。 (2)郑板桥对联 “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郑板桥有一幅对联把农家风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扁豆花开,红白紫灿烂一片,但人们绝不会感到艳丽,即便是那红色,也仿佛是沉浸在悠远岁月里的那种沉淀的美丽,不时地透露出些许的惆怅。 (3)明诗人王伯稠扁豆花诗 “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贪与邻翁棚底语,不知新月照清溪。”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对平静岁月的流逝表露出淡淡的眷恋,一如者扁豆花的开放的寂寞。 (4)清学者查学礼 “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也带着对生命浅浅的哀愁,在斜雨中飘去。但是诗人们那份原始的纯真,那份远离喧嚣的鲜活却是掩盖不住的。 (5)清人方南塘游宦天涯,其妻来信讲述了家乡的扁豆已经开花了,心中万分感慨,写诗云:“老妻书至劝还家,细数江乡乐赊。彭泽鲤鱼无锡酒,宣州栗子霍山茶。编茅已盖床头漏,扁豆初开屋角花。旧布衣裳新米粥,为谁留滞在天涯。”连方南塘的同伴“昨读南塘此诗,浩然有归志。” (6)扁豆好象永远跟篱笆结了缘,有了扁豆的攀附,那一片片的绿云,就在生命的空间里永驻了。篱边的扁豆象征着家园的温馨,于是便有了怀念,便有了乡愁。乡愁其实是对生命的思索与磨砺,以及对心灵的自由的放逐后,寻找灵魂归宿的感觉。家乡的生活是贫寒的,有诗人回忆道:“庭下秋风草欲平,年饥种豆绿成萌,白花青蔓高于屋,夜夜寒虫金石声。”扁豆却给这种艰难添上了一丝温暖,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 4.母亲为儿掖被角的古诗《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1.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7.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9.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0.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1.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3.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1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5.诗歌韵角怎么找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 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等等。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 ⑴发花辙 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 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 包含韵母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 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 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 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 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 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 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 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 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 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 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用于儿化合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