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风雅颂划分标准

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分类标准是其什么特点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

比和兴,历代解释很多,有三种学说: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风雅颂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运用不同形式让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现代的对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导致艺术风格的差异,后来逐渐形成各种文学流派。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扩展资料:1、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3、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4、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5、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参考资料:风雅颂_百度百科。

3.诗经中的风雅颂用什么来划分

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

“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诗经》分风雅颂,共305篇,产生地区包括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湖北部,写作年代大致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里。

4.《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1.“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2.“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

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link?url=ReeAgD9u5DnirfKG6z4Glw0kKpF-QYLt-7kFTFHUx37d_a_6GQH3Kher2v3IKir5Ysuf84IfoKWW37N-vYa5eq#4。

5.风雅颂的具体含义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用法如何区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6.《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扩展资料: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7.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还是分类

按内容分的类。

研究诗经得先知道“三体三用”。所谓三体就是 风雅颂 三种诗歌体裁,也就是根据乐调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大多是专人每年到各地去采集的,雅则多为各位官员的“献诗”,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所以说“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建议楼主高考完后读读诗经。

你会在里面读到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根据中华书局13版诗经手打和百度百科整理/subview/22476/5086422.htm。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