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中提到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什麽意思出自《诗经 常棣》,“常棣”通“棠棣”,是一种花,兄弟之花。“鹡鸰”是种鸟,报丧之类的意象。整句话就是指遇到难事,坏事。只有兄弟永伴身边,不离不弃。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2.求一首鼓励兄弟团结奋斗的诗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xí)裒(póu)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biān)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xì),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nú),是究是图,亶(dǎn)其然乎。 3.问个五伦的问题,凤凰代表官臣、还有四种鸟分别代表什么“五伦”即五常,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图是瓷器的纹饰之一,其纹饰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构成“五伦”。 而以五种鸟与“五伦”结合对应则是人为附会。古书记载:“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凤为百鸟之首,凤之于群鸟犹如君之于臣;“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古人认为仙鹤叫的时候,它的子女会与它相和,以此来喻作父子;“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鸳鸯历来是忠实伴侣的象征;《诗经》中有:“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古人认为此鸟“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用鹡鸰来比喻兄弟友爱之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将莺当做朋友的象征。清代瓷器上常有这类纹样,以此宣传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4.《诗经 小雅 棠棣》全文全文如下: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释义: 棠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出自:先秦 佚名《诗经 棠棣》 扩展资料 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帑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 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5.左边一个脊右边一个鸟 认什么鹡鸰——鹡鴒科的鸟之任一种,与鹨有亲缘关系,体型纤细,尾特别长,习惯性地上下抖动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后即以“鶺鴒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宋 刘克庄 《乙酉答真侍郎书》:“在东朝则非鸣鸠平均之意;在上则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见了荆花旧妍。” 鲁迅 《旁徨·弟兄》:“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亦省作“ 鶺鴒原 ”、“ 鶺原 ”。 唐 孟浩然 《入峡寄弟》诗:“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明 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诗序:“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鶺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