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最喜欢的佛教诗歌三 宝 歌 太虚大师 词 弘一大师 曲 人天长夜,宇宙黑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照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盘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2.描写佛 诗句禅客来问念佛理,我说此问从何起。 念佛是我我是谁,佛我究竟何为体。 水中月影镜中面,水月镜面从何现。 何者是假何者真,请君问取镜中人。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 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身如菩提树, 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 明镜变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求自在不自在,得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3.描写佛的诗句有哪些1.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2.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3.访妙玉乞红梅 清代: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4.游云居怀古 明代:真可 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5.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唐代: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4.和佛有关的古诗主要是写有关忠心向佛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谒》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这两首诗已成为佛教历史的一段佳话.大家普遍都认为慧能的诗悟性更高,境界更深.从境界上讲感觉是这样,但是慧能的诗给人的感觉太空了,空得让人摸不着边际.而神秀的诗体现真修实悟,给人更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 5.关于佛的诗歌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6.写佛教的古诗词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郎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 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 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 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28.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 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白云端禅师诗) 29.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朱放题竹林寺诗) 30.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寒山众星诗) 31.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王梵志禅诗) 32.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牛仙客沼寺诗) 33.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梅花尼嗅梅诗) 34.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 (司空图牛头诗) 35.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 (守端蝇子透窗诗)。 7.求一些佛诗、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 坐断佛祖关,迷却来时路。片段悠扬点太空,卷舒无地觅行踪。 业风有意相交辊,又复从龙过别峰。土木场中辊一回,平生已眼豁然开。 广寒宫殿无关钥,撞破髑髅归去来。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月落寒潭,云生碧嶂。不识慈氏如来,唤作布袋和尚。 衲僧家,不著佛求,不著法求。然虽如是,在佗烟焰里,争敢不低头。 圣慈悲愿观自在,小白花山住道场。海漩三昧觉澄圆,三十二应施无畏。 有一众生发大心,愿度我身及舍识。万仞峰前撒手过,观音岂复异人乎。 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何用呼菩萨,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起救。 六合内外,若有不观音处。则此丝缕,不能坚固。 横此三十二应,共此一光明聚。了观观音,自知金针落处。 知落处,女娲补天夜夜雨。八万四千唯两臂,三十二应无来往。 悲观一切造诸业,慈观诸业炽然住。清净观时无本根,幻影重重蒙古佛。 有能出世自观音,即受老翁无畏施。十二观音无正面,谁令塔户向东开。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风雨推。蝇说冰霜如梦寐,鷃闻钟鼓亦惊猜。 从今不信维摩诘,断取三千世界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 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值难逢应称圣号,他心慧眼痴知。焚香礼念降灵威。 神通如电,欲修无上菩提,便合下手须头段。莫令带水,拖泥土粘,*些儿萦绊。 生死明来,也全无在,自家决断。把凡胎浊骨,烟霞路上,轻轻渐,都抽换。 步步清凉彼岸。趣闲闲、忘机休算。 烟消火灭,冰凝玉结,长生侣伴。自得真空,妙玄因作,无人我观。 待丹成九转,重阳再会,游蓬莱馆梵语头陀,华言抖擞。净一真心,振三毒垢。 如来亲试,迦叶称首。圣教推崇,哲人遵守。 衣三食四,住处五名。曰十二行,对治修行。 十三或八,要以三并。练磨三境,摄化三乘。 起四欢喜,行四圣种。以戒为基,止观相踵。 大矩崇规,链金烹矿。号菩萨僧,志惟坚勇。 知足少欲,伏我受根。无取无著,情绝所存。 若有赞者,同赞世尊。续佛慧命,开佛正门。 在昔能仁,嘱付弥勒。守护三宝,后五百岁。 弥勒称扬,此行为最。适当其时,应身出世。 阿兰若处,作众依归。则先贤轨,发剃肩垂。 白麻劫贝,不随染衣。表如玉雪,不受尘泥。 心寂为禅,心净为教。内外相应,方名修道。 事贵简严,理惟幽奥。不具信根,玄关莫造。 祈生兜率,天乐非贪。菩提熏种,慈氏言参。 其或超越,罔假司南。十方法界,同我伽蓝。 菩萨清凉月,游於毕究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即浑即澄彻,个是涅盘门。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 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 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 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 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通。 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 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 瞿昙了不惜,意切如老媪。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 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 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通。 等等等等。 够了吧,不够再给你发。 8.关于佛的现代诗仓央嘉措不知LZ是否了解,是六世达赖喇嘛,本是活佛,写过关于佛诗作,虽然不是关于佛的现代诗,但很经典,现截取一小段推荐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 9.赞美佛教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红尘梦似蜉蝣,浮生于我真虚幻。云动风动天亦动,水流岸不动,风不止,我自心不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昼来梦醒,世事常凑巧,隔空思念竟成双。 堰塞湖疏通,只消只言片语,误会烦恼化云烟。 心外无法,心内无念。空性直断,光明顿超!明空双运,等净无二! 宿鸟归林心莲开,醉听潮生花香袅。相视抿笑,同沐风雨! 身是外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嗡 班砸萨埵 轰!》 10.和佛有关的古诗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 1、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二、诗文释义: 1、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其四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