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方位的诗句越多越好】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望天门山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秦州杂诗杜甫满泪悲生事,因人做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灰.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钱唐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请问诗歌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现在的诗歌我觉得从历史唯物角度来说,就是社会环境发生大变化了。 你不觉得都市生活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诗意了吗?这样的结果就是诗的内容与格调越来越局限了。 比如人家古人送别时候,可能一辈子再不相见了,你想不产生感觉都难。 现在呢?一会送走了,一会坐飞机又回来了,谁还有那种生离死别的感觉呢? 为什么看不懂的诗是好诗,这我可不同意。自己能体会到感动与美就够了,无所谓什么好诗烂诗。 那些专家学者非要把诗弄到一个小框架里,说什么这是美那不是美,那简直无聊透了。那根本是否定了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多样性。 既然现在还没有给美学下定义,我们又何必那么执着的为美而美呢。 想成为诗人啊,拥有真善美即可,不过都是你个人的体验。 把语言基本功练好哦。 3.当今诗歌的发展方向浅谈现代诗歌的发展方向 ----评诗人谷风作品《暴雨之后(一组)》 文/晓雾 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于"五四"文学运动的时候,是作为五四思想,与旧文学、旧思想抗争的一场政治、思想运动,抛弃的是一套封建礼教和文言传统。由于其本身的功利性,导致新诗的诞生不是为了诗歌本身,所以新诗自诞生以来一直染着浓郁的政治气氛。如郭沫若的《女神》,以及胡适、艾青、贺敬之等人的某些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而这种染着浓郁的政治色彩的诗歌在**年代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以至现在它的影子依然在现代诗歌中占据相当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对语言的修饰和情感的描写,渲泄一般的铺设于纸上,词语大量的浪费、堆积,语言缺少质地也就衬出内容的空洞,脱离了诗歌的本身的意义,诗歌创作成了一种渲泄和功利性的工具,而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精髓背道而驰。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有着其锲机和不完美的成分的。新诗是产生于白话文基础之上的而如何使之趋于成熟之完美就是摆在现代诗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伍尔夫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原始森林,一片飞鸟都不曾经过的原始森林,等待着被开垦。"1928年胡适、徐志摩等创办的《新月》月刊,他们注意追求艺术技巧和风格,倡导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讲求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在诗歌主题上语言清新明丽,音节和谐,意境优美,但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的倾向明显,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最早朦胧诗的萌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体的兴起为现代诗歌的美学奠定了基础。朦胧诗体主要是从意象派继承而来,同时参与了一种隐秘、消极的姿态。"意象派是现代英美诗歌中的一个流派,是美国新诗运动中最早、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派别。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20世纪的前十年,先后在美国和英国出现了以庞德(Ezra ound)和埃米·罗维尔(Amy Lowell)为首的英美意象派诗。他们的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炼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意象派本身存在时间很短,但放出了很大的能量,影响着诗的世界。它像一块跳板,使诗跃入现代化时代。它的哲学与美学观点与现代西方文化紧密相连。它的意象在经过现代化的改造后起到了表达浓缩的现代思想感情的作用。它的特点:含蓄、集中、凝炼、富感性,为现代派诗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尤其是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被现代派诗人接过来,加以改造和运用,使得现代派诗和历来的诗都不一样,具有很独特的时代特征。" 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北岛、顾城、杨炼、舒婷,朦胧诗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诗潮,它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打破了现代诗歌发展的"大一统"格局,从整体上改变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也奠定了它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然而朦胧诗依然没有改变浓郁的政治气氛与其本身的功利性,朦胧诗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消隐,但现代文学中由朦胧诗而开始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也使现代诗歌的美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完成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 那么自北岛之后现代诗歌走向哪里呢?也许这一代人都在寻找,不泛许多探索的尝试,特别是2000年后,诗歌文学走进网络时代,并与世界接轨,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现时代的网络诗歌作者,他们在"网络诗歌论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上,展现了现代诗歌的多样性,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这几年来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诗人,尝试了多元化处理的方式,把现代诗歌的多元化写作呈现出来,走进立体写作的大殿堂。而谷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结识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融合了古代,现代诗歌的特性,语言很有艺术特色(有谷风式语言之称),既有内涵,意义以及客观与主观的参与,又不丢弃抒情本色,尽量艺术的概括诗歌本身所带来的观念、启示。他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穿插交溶,读他的诗歌犹如置身于时间之外,冷静的叙述或者递进事物的内核自然呈现,其意义宽泛,可立体感受,给读者留下反思和想象空间,这是他做的最成功的一面。 4.当今现代诗的发展方向古代中国诗歌大多束缚于格律。诗词赋。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其评判的标准也差不多,在一个范围内可以评价。 自白话文以来,现代诗歌更加自由,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阔。因为写作风格跟手法流派的丰富,评判的标准更多多元化。 中国诗歌发展不好不在于对外的吸收,反而因为对外的吸收,打开了束缚,更加的自由。 反而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中国现在人文的衰落。文学,艺术的不重视,似乎只看到利益与金钱的东西。想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的人写诗成风潮,谈对象都要看看喜不喜欢文学,会不会写诗与唱歌等等。而现在呢。 5.赵丽华诗歌的方向看法一、诗歌被更多的人关注是一件好事,诗歌和诗人有机会跳出圈外,接受社会风浪的考验也是迟早的事,不管效果和结局如何,诗歌都应该勇敢面对,诗人从来也不拒绝有更多的读者,诗歌从来也不拒绝面对社会和大众。 但诗歌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甚至在各种艺术里它都是先导的角色,它从来也不是为了大众而存在的。大众对诗歌的认识和诗人对诗歌的认识是有距离的,一方面对大众的声音诗人应该保持清醒,甚至要有反思的准备;另一方面大众从来就有认识和审美意识的惰性,一种新的审美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无知的或者是排斥和反对的,往往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才会被大众接受,而那时更新的艺术又出现了。 这是一切前卫艺术的命运,“赵丽华现象”仍是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这种命运而已。 二、赵丽华的诗歌不代表诗歌的写作方向,但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是说在诗歌观念上有许多同道,这是她的自由,当然他人对她的评价也是自由的,如果是出于公心,带着讨论问题的严肃,褒扬和批评都是好的,但有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带上面具“恶搞”,这说明他们有不便人前说话的要求,有这层面具的掩盖他就会把心里的真话说出来,结果更是“仁者见仁了”,恶作剧、阴险、围攻、风凉话、含沙射影、血口喷人、别有用心、落井下石者都有,当面对这些我们就应该坚决去保护诗人赵丽华。 在这样的时刻保护她,就是保护诗人、捍卫诗歌,这是诗人的良心。 三、我个人觉得,赵丽华的诗有非常优秀的作品,再过若干年依然会闪光和流传,但有一些诗歌过于随意,完全降解到“说话”的层次上,也有失败之作,但恶搞者却不是从诗的层面上去判断问题,他们没有带着诗的眼睛去读诗,而是先把诗歌肢解,把诗歌弄成一堆语法的零件,就像把人杀死后再解剖成各个器官,那怎么去了解什么是人,同样他们不会了解什么是诗。 四、有人以为赵丽华沾了体制的光,得了当刊物编辑的方便,可能有这种因素,但她是个好人,她没有利用这个做坏事,因为这个骂她不应该,骂就应该骂那个烂掉的体制。 五、在众说纷纭的事件面前,只有带着良心去看待和评价,人就会心明眼亮,事就会水落石出。 如果有用心不良的企图,利用这次时机打到某种目的阴谋,无论他有多少观点和证据,都是会被轻视和斥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