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天的诗歌1、《初夏》【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3、《首夏》【唐】鲍溶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 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14、《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15、《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16、《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7、《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8、《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19、《初夏淮安道中》【元】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20、《夏日杂诗》【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21、《夏日》【唐】白居易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 不离一室中。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22、《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2.五察峻领永仙连,十里长程苦难言,黄泥路滑艰拨步,慈观砌石慧千年年 nián,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禾”下“人”,表示“人种禾、禾养人,人禾相互赖以为生”。小篆字形:从禾,从千,千亦声。 “禾”指五谷。“千”字从人从一,意为“人起步行走(往南走是朝人生的方向走,往北走是朝人死的方向走)”、“农人背负五谷行走在‘阡陌’的‘阡’上”。 “禾”与“千”联合起来表示“人负五谷向南走”、“人负五谷,五谷养人,人与五谷同生同长”。本义:人与五谷同生同长。 引申义:人南走,谷夏长。转义:相邻两个夏至所间隔的时间。 说明:“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周人自称“我有夏”,是夏人。 古人把南方与夏季固定搭配。夏至点代表正南方向。 古人把一年的农事概括为“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古人认为“南生北死”。 我们从“阡陌”一词窥探到古人这样的时空观:“阡”是南北方向田埂,“陌”是东西方向田埂。阡、陌二字皆从阜,去掉“阜”,即可得知“千”指“南北方向”,“百”指东西方向。 “年”字既然从“千”,必然与南北方向有关。故“年”本义当指“人负禾,朝南走(即农人背负五谷行走在“阡”上)”,引申义当指“两个夏至所间隔的时间”(相当于两个冬至间隔的时间,也相当于两个春分间隔的时间,同样也相当于两个秋分间隔的时间)。 “年”字本义与“谷熟”无关。若与“谷熟”有关,那么农历新年当在秋收时节。 可是自古以来农历(古称“夏历”)新年总是在新春时节、在“春播”之际。当然,泛指以后,“年”可以与“收成”相联系。 同本义 “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说文》曰:“年,谷孰也。” 《尚书正义》引孙炎亦曰:“年,取禾谷一熟也。”(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 ――《诗·周颂·丰年》 有年。――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 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书·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 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三百六十六天。一年有12个月。 ⒉岁数:~龄。~纪。 也指按年龄划分的阶段:青~。壮~。 老~。 ⒊时期:乾隆~间。 清朝末~。 ⒋年节,有关年节的:过~。 新~。~画。 ~糕。 ⒌庄稼收成情况:~景。 ~成。丰~。 ①一年:一晃就是两个~头儿。 ②时代:旧社会那~头儿,穷人够苦呀。 ③年景:这个~头儿好,大丰收。 相关词语 年代: niándài 时代;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 年 〖例句〗为了判断出文物确切的历史年代,考古学家运用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 年富力强: nián fù lì qiáng 年轻而精力旺盛。 〖例句〗青年人应该趁年富力强,努力学习,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年轮: niánlún 木本植物的主干,因季节变化而生长速度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上显出环形纹理。 年轮的总数与植物的年龄大致相当。 〖例句〗从这个年轮看,这棵大树有五十年树龄了。 年迈: niánmài 年纪老。 〖例句〗在公共汽车上,小强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年迈的老者。 年轻: niánqīng 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 〖例句〗这家公司的职员大都是年轻有为的大学毕业生。 年深日久: nián shēn rì jiǔ 经过多年,日子已久。形容经历的时间久远。 〖例句〗这块石碑历经风吹日晒,年深日久,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编辑本段计时单位 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 "年"既然是计时单位,自然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 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知识的提高而发展的。 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 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 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 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以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 《授时历》是1281年颁行的;现行公历却是到1576年才由意大利人利里奥提出来。《授时历》确是我国古代一部很进步的历法。 郭守敬把这部历法最后写成定稿,流传到后世,把许多先进的科学成就传。 3.旧时代的新年什么样“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 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 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 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 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 4.客家有哪些风俗仪式,有其渊源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山歌节盛况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 但是,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 “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客家酒俗文化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 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 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 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 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 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 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 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 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 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 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 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摘自《三明侨报》)客家婚姻礼俗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 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 5.作文:逛雕塑公园庙会这有两篇,你结合着写吧。O(∩_∩)O~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全家决定去国际雕塑公园逛庙会。 我们来到公园里的庙会区,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人多得让我都无法忍受了,只好随着人群慢慢地向前移动。 我们来到了小吃街,这里的民间小吃真是多了去了。烤羊肉串、冰糖葫芦、爆肚、炸臭豆腐、炸灌肠等,多得我都数不过来。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品的诱人香味,我的口水一个劲儿地往外冒。 一看见羊肉串,我高兴地对妈妈说:“我想吃羊肉串!”妈妈痛快地答应了,问我:“要辣椒吗?”“要,当然要啦!”然后,妈妈就挤进了排着大队的人群。过了好一会儿,妈妈端着一盘香喷喷的羊肉串从人群中挤过来。我吃得香极了,拿起一串三口两口就吃完了,接着又吃了几串。妈妈看着我的吃相,不由得笑了起来。 吃完了羊肉串,我觉得还不过瘾,就又让妈妈买了一盘北京的传统小吃——炸灌肠。那灌肠独特的味道,真是说不出来的香啊! 吃完了,我还在想:这里的小吃太好吃了。下次逛庙会,我还要到小吃一条街来! 逛庙会 大年初四那天,我们一家八口,去国际雕塑公园逛庙会,那是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一天。 一进公园大门我们就看到了许多五彩缤纷的龙和灯笼。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春节的快乐和喜悦。 我们匆匆忙忙地来到了公园的庙会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古怪风格独特的房子,有点像悉尼歌剧院。我们走进了这座建筑,里面的人很多,简直是让我晕头转向。我们随着人群慢慢地向前移动着。“哇塞!”我惊叹了一声,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菜”和“肉”,后来,我仔细一看才看清,这些美味的食品都是天然石头形成的。原来这里正举办奇石展。我身后的墙边还有一块“五花肉”眼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那“五花肉”上似乎还有一点油的亮光一层肥肉一层瘦肉,还不止五层呢。这里不仅有“五花肉”而且还有“菜花”“山药豆”“牛肉”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看了这个又看那个,令人目不暇接。 看完了奇石展。我们又来到了一座铜像前,咦?铜像怎么会动呢?铜像的动作如同一个机器人。这时姥姥告诉我说:“这些铜像都是真人扮演的。”“那他们怎么做到很长时间不眨眼睛的呢?”我问道。姥姥说:“他们可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假如这个人站累了就换另外的一个人来表演。”这个铜像身穿一身中式长衫,里面穿了一个小马甲。头上带了一顶小毡帽头上还梳着一个辫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一看就知道是清代文人的打扮。另外一个是武士,身穿一身的铠甲,头上戴了一顶头盔,手拿一把宝剑。这两个人的脸上都被涂得黑乎乎的,脸蛋上撒了一点金粉,就如同真的铜像了。 看完了一楼的展览。我们又快步走到了二楼。这里面全都是介绍中国民俗玩具和剪纸艺术。有布老虎、脸谱、兵马俑、剪纸艺术和现代奥运会等。其中剪纸艺术最令我的喜欢,其中有一幅孔雀图令我记忆深刻,在墨绿色的底纸上,一只白色的孔雀跃然而出,上百根尾羽竖起,形成孔雀开屏。羽毛刻得细如发丝,根根却清晰可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深厚扎实的剪纸技术和热爱剪纸艺术情怀。 从展厅出来,我们又观看了文艺表演千手观音、武术表演截拳道。这里的活动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射击、套圈、太空翻滚、投球、诸葛亮迷宫。这里也有一个很大的卖书场。里面的书是应有尽有。 到了中午,我们来到了美食街。棉花糖、爆肚、臭豆腐但我最喜欢旁边的烤羊肉串。风中都含着羊肉串的香气,啊真香!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意,就对我说:“是想吃羊肉串吗?”“当然吃了!”过了一会儿爸爸拿了六串羊肉朝我走来。我发现,这里的羊肉串比平时的要大一两倍,显得很喜庆。我一口气吃了两串羊肉,还觉得不过瘾,刚想去吃下一串的时候,舅妈朝我走过来说:“来!吃块臭豆腐。”“臭豆腐!”我一听连忙说了一声“不了!”而舅妈说:“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我便信了,捏着鼻子吃了一块,“啊!”真香,我只吃了一口就吃上了瘾。这时才明白什么叫闻着臭吃着香,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臭豆腐呢。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西沉了,当大人们提出回家的时候我们有些不情愿边走边回头看那些令我喜欢的娱乐项目。 6.诗~词~歌~赋的区别在哪里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细分起来,它们却各具自己的特点。 诗 古代以不合乐为“诗”,合乐的为“歌”。诗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新体诗)之分。 古体诗指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作,它句式较自由,不讲求对仗、押韵;近体诗指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也包括排律,它们在字数、句式、格律、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指以现代汉语写成的较自由的诗,它可根据需要,尽情地抒发感情,讴歌生活。 词 是从诗发展而来的,有“词乃诗之余”的说法,是按照某个词牌所规定的平仄、字数、句数填写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 它要求严格,讲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个字的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 歌 古代把合乐供演唱的诗称为“歌”,后来又常同诗一起称“诗歌”。 此外,还专指某一类型的诗作,如“儿歌”、“民歌”、“山歌”、“情歌”等。它们既可像诗一样可供阅读欣赏,谱上曲调还可演唱。 赋 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讲求文彩,文词华丽。 “赋”的称谓,汉代称“古赋”,篇幅较长,篇中多用问答式表现内容;六朝的称“排赋”、“骈赋”,讲求骈偶;唐宋的称“律赋”,是科举应试的一种试体,讲究格式,对仗工整。 【初夏】 笋生遮狭径,溪涨入疏篱。 渐及分秧候,还当煮茧时。雨昏鸡共嬾,米尽鼠同饥。 村巷无来客,清羸只自知。 【初夏】 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 店沽浮蜡酒,步檥载秧船。古俗交情久,丰年乐事偏。 出波莼菜滑,上市鮆鱼鲜。僧阁梅山麓,渔扉禹庙壖。 丹青不可画,得句一欣然。 【初夏】 已作梅黄雨,犹余麦秀寒。 穿林红练带,拔地碧琅玕。酒向愁边薄,衣从病后宽。 所欣消渴减,乳酪正甘酸。 【初夏】 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 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 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 【初夏】 白白糍筒美,青青米果新。 衰迟重时节,薄少遍乡邻。梅市花成幄,兰亭草作茵。 极知欢意尽,强起伴游人。 【初夏】 淡霭轻颸入夏初,一窗新绿鸟相呼。 出门易倦常归卧,著句难工但自娱。 花径蝶闲无堕蕊,酒楼人散有空垆。 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初夏】 雨足移秧后,风和剥茧初。 昏昏时就枕,贸贸却寻书。晚步身须杖,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