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引之诗经

1.诗经《谁之永号》有何含义

出自《诗·魏风·硕鼠》 谁之永号? 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

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

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

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

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

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

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

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2.诗经《谁之永号》有何含义

出自《诗·魏风·硕鼠》 谁之永号? 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

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

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

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

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

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

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

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3.有哪个名人的名字是出自《诗经》

有很多名人名字都出自《诗经》如:

1、北宋词人周邦彦,其名源自《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矣。”“邦彦”意为“国家的人才”。

2、清朝考据家王引之,其名源自《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诗句意为“子孙后代当不废而引长也。”

3、诗学专家唐圭璋,其名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如圭如璋。”“圭璋”是珍贵的玉器,比喻人品高尚,为世所重。

4、外国文学专家杨周翰,其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周翰”指周朝首都的垣墙,比喻国家栋梁之才。

江采苹,唐玄宗的梅妃。

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4.王引之有哪些贡献

王引之年少时从师学习经典,二十多岁入京从父学习,精通儒家经典及文字、音韵、训诂。

著《经义述闻》三十二卷,对十一种经书和《国语》进行解释、校订。其中训释,大都述其父王念孙说,也有不少自己的考据;论述十分精审,备受学者称赞。

又著《经传释词》十卷,搜集先秦、西汉古书中的虚字共一百六十个,说明用法,追溯来源,述其演变,对后世虚词词典的编写影响很大。王引之治学能择善而从,不专守一家。

“盖孰于汉学之门户,又不囿于汉学之藩篱。”擅长以声韵通训诂,而不拘字形,发明甚多。

这种融会贯通的方法,是训诂学上的一大贡献。王引之另著有《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校正《康熙字典》讹讹错落之处,共二千五百八十八条。

又著《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其著作大都精审可信,谬误较少。

5.《诗经·王风·葛慕》,"绵绵葛慕,在河之浒".其中"葛慕什么意思

国风·王风·葛藟1

绵绵葛藟2,在河之浒3。终远兄弟4,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5。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6。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7。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8。终远兄弟,谓他人昆9。谓他人昆,亦莫我闻10。[1]

词句注释

葛藟(lěi):藤类蔓生植物。即野葡萄。

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浒(hǔ):水边。一说岸上地。

终:既已。远(yuàn):远离。

顾:照顾,眷顾。

涘(sì):水边。

有(yòu):通“佑”,帮助。一说相亲之意,与“友”通。

漘(chún):河岸,水边。

昆:兄。

闻(wèn):通“问”,亦有爱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相恤问也。古字闻与问通。”

6.王引之的经学大师

萧一山指出:“王引之………乾隆间第一流之经学大师也。”(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719)《经义述闻》32卷,其中王念孙684条,王引之1340条,王引之占66.1%,该书所涉及的儒家经典著作:《易经》、《诗经》、《尚书》、《周官》、《仪礼》、《大戴礼记》、《礼记》、《春秋》三传、《国语》、《春秋左传名字解诂》、《尔雅》以及《太岁考》与《通说》。从年龄来看,25岁时王引之已著成《春秋名字解诂》并开始著《经义述闻》,并绎《尚书》着手著《经传释词》。这令人想起章太炎在日本收黄侃为徒,章太炎说:“人言一日千里,汝殆一日万里也。”(黄焯《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余杭、仪征两先生事》、《训诂研究》第一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两书是从群经的校勘与诠释,从虚词与文法等方面作全方位的缜密严谨的研究,引之生平著书不多,然即此二书,已足千古矣。戴、段、二王之学贵精不贵博,而二王则此种精神尤著。凡立一说,必广求参验,引申触类,务求其安。故其著书也,至为审慎,穷年累月,然后泐定一说,《王氏四种》之书,较之他家之卷帙或不及,然其生平精力,咸萃于此,其精核则实各家所不逮也。《经传释词》为我国治文法最早之佳著,就古书所闻之字而分别其为实为虚,为读古书之最好参考书。………《叙》中所谓‘比例’、‘触类’、‘引申’皆王氏治经之重要方法,颇合于科学家之态度,此其所以精核无伦也。”[3]其实,王引之的经学著作不止这些,如《经籍?诂序》、《论语孔注证伪序》、《校注臧氏拜经日记》、《尚书训诂》、《尚书集解》、《左传集解》、《书诂》、《与焦理堂先生书》、《君子所其无逸论》、《廷对策》、《董增龄<;国语正义>;序》、《胡朴斋<;仪礼释官序>;》等。 1817年阮序《经义述闻》云:“著《经义述闻》一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阮元《蝟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120)

7.王引之的文学成就

王引之还有《经传平刘两字上下同义》等训诂学专论,并有《书诂》、《尚书集解》、《左传集说》等。

1.群经注经,以经解经,求得经意

如《诗·载弛》“众稚且狂。”毛《传》云:“是乃众幼稚且狂”。王引之据《榖梁传》、《史记》、《诗经》、《汉书》、《韩策》、《管子》、《庄子》,从文例、古音字、故训等,指出众与终同,即《诗·终风》的“终风且暴”的终、与“终温且惠”、“终窭且贫”同一文例,终、众都是虚词“既”的意思,并非群众之众。终了之终,立论坚厚,推翻了《毛传》,一新训诂界的耳目。

2.以新的训诂理论指导诠释

王引之指出:“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两义,反失其指。如《泰》象传:‘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解者训‘裁’为‘节’,或以为坤富称财。不知‘裁’之言‘载’也,‘成’也。“裁”与“成”同义而曰‘裁成’,犹‘辅’与‘相’同义而曰‘辅相’也。《随》象传:‘君子以?晦入宴息。’解者以为退入宴寝而休息。不知‘宴’之言‘安’,‘安’与‘息’同义也。(以上两条,辨见《周易》下)”

3.精通音韵,合通假借,精通声转

王引之指出:“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该本字读之,则怡然而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则得其本字 ,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无论是本无其字还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王氏良多卓见。

如:“以叠韵之字而上下异训,不如读“随”为“言隋“而训为“诡谲”之善也。《云汉》篇:“昊天上帝,则不我虞。”《笺》训“虞”为“度”,文义未允,不如训为“有”与“助”之善也。《月令》:“养壮佼。”《正义》以“佼”为“形容佼好”,与“壮”异义,不如训“佼”为“健”之善也。桓十一年《左传》:“且四虞四邑之至也。”昭六年《传》:“始吾有虞於子。”杜注并训为“度”,不如训为“望”之善也。宣十二《传》:“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训“既”为“尽”,不如读“既”为“?”,用《詄有梅》诗《传》“?,取也”之训为善也。襄二十五年《传》:“冯陵我敝邑,不可臆逞。”杜训“臆”为“度”,“逞”为“尽”,不如训为“盈满”之善也。”后之览是书者,去凿空妄谈之病,而稽於古,取古人之传注而得其声音之理,以知其所以然。”

王引之善于改正前人诠释中的谬误。

如“若乃先儒训释偶疏,而后人不知改正者,亦多有之。如《易》‘屯六二’:‘女子贞不字。’陆续训‘字’为‘爱’,已觉未安,至宋耿南仲误读‘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文,遂以‘字’为‘许嫁’,更不可通。不如虞翻训为‘妊娠’之善也。《尧典》:”克谐以孝???不格奸。“《传》训‘???’为‘进进以善自治’,颇为不辞,不如蔡邕《九疑山碑》读以‘孝??’为句。且依《广雅》‘??,孝也’之训为善也。”

王引之注重从文法上求得本义。

如:“《禹贡》:‘?夷既略’。《传》谓‘用功少曰略’,乃望文生义,不如训‘略’为‘治’之善也。《康诰》:‘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传》读‘猷’字为句,而训‘猷’为‘谋’,不如断‘猷裕’为句,而用《方言》‘猷、裕,道也’之训为善也。‘《诗·睟风·定之方中》篇:‘匪直也人。’《桧风·匪风》篇:‘匪风发兮,匪车偈兮。’《小雅·小?》篇:‘如匪行迈谋。’《笺》并训‘匪’为‘非’,不如用《左传》杜注训‘匪’为‘彼’之善也。《王风·中谷有踊》篇:‘賛其湿矣。’《传》、《笺》并解为‘水湿’,与‘賛’字之意相反,不如读‘湿’为‘?’,用《通俗文》‘欲燥曰??’之善也。《魏风·陟岵》篇:‘行役夙夜无寐。’《传》以为‘寤寐’之‘寐’,不如读‘寐’为‘沫’,而用《楚辞注》‘沫,已也’之训为善也。《小雅·南有嘉鱼》篇:‘?然罩罩,?然汕汕。’《传》依《尔雅》云‘罩罩,郩也。汕汕,?也。’不如《说文》训为‘鱼游水貌’之善也。《菁菁者莪》篇:‘我心则休。’《释文》、《正义》并以‘休’为‘美’,不如用《国语》注‘休,善也’之训为善也。《北山》篇:‘我从事独贤’《笺》以为‘贤才’之‘贤’,不如《毛传》训‘贤’为‘劳’之善也

下一篇
诗经排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