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致尧诗经

1.《曾公,讳致尧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

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

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

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

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

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

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

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

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

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

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

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①,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

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

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②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 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

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

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

会召赐金紫③,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

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

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

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

(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注】(1)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 (2)经略:①筹划治理大略、要略,②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

(3)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 ”,借指高官显爵。王均(?-1000)北宋川峡士兵起义领袖。

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 厝:放置B.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 绳:纠正C.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 集:集合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 切:激烈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 ①具言公所自劾者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①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 ①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一组是①公劾其状以闻 ②既去,寿人遮留数日 ③后二年,果叛 ④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 ⑤事未效,不敢受赐 ⑥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B.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书 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D.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答案:9.C(集:成功。)10.A(A项,①②均为介词,把。

B项,①代词,指“……的情况”;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

D项,①连词,表递进,而且;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11.C(②表现曾致尧有惠政,深得民心;③表现曾致尧有远见卓识。)

12.D(不是“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而是曾致尧不接受皇帝的赏赐,驳了皇帝的面子。 )。

2.诗经黍离 赏析

黍 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稷(音蜀、记):两种农作物。离离:行列貌。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噎(音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这样算完整了吧?

3.诗经取名男孩

我不懂五行命理,星象十二宫什么的, 不过只要是父母起的,我想你儿子就会很开心了。你们的心意他一定会懂得的,希望你们一家永远美满幸福。

这些就只是我的个人觉得好听的,寓意美好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既明。《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

翾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文彬:出自《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致尧:出自诗句:“致君尧舜上。

容众:出自《韩诗外传》:“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

斯远:出自明·王永彬《围炉夜话》:“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凯风:出自《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宇泰:出自《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思睿:出自《近思录·致知》:“思曰睿,思虑之后,睿自然生。

博裕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浩初 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景铄

盛美,盛明。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

孔阳

十分鲜明耀眼。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腾文

呈现文采。出自南朝江淹《别赋》:“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唐李白《明堂赋》:“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

腾逸

指才气奔放超逸,出自明代顾璘《国宝新编•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乎!

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震烨

烨:火盛,明亮,引伸为“光辉灿烂“。出自《诗经•小雅•十日之交》“烨烨震电”

4.为什么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

原因:

1、《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2、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3、《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诗的全文和译文:

关雎--【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周南·关雎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如此说来,《关雎》之义大矣!暂且撇下这种理解究竟有多少道理,先从诗歌本身说起。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

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

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

“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夫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

6.古代诗词中致君尧舜一词有何典故

《孟 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而乐尧舜之道焉……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 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 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 乐其尧舜之道,吾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妄使是民为尧舜之 民哉?”伊尹辍耕出仕,是为了使商 汤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

“致君尧 舜”后来用作咏出仕抱负远大的典故。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 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仕 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

7.诗经是尧舜朝代的吗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作品年代

周朝

下一篇
诗经元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