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的猫

1.《诗经》中出现过的动物排行榜是什么

《诗经》三百余篇提及有名的动物一百余种,在自然界它们各有各的本性,一旦入诗,诗人还会移一部分人情附加给它们。

NO.1 雎鸠 第一个在《诗经》里出场的既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悦目的植物,而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动物——雎鸠。 雎鸠,鱼鹰类水鸟。

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释名 鹗、鱼鹰、沸波、下窟乌。

《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之和谐相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汉儒大量的解说中,我们听到的几乎是一种完全相同的声音。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最富创见的学者,而其《诗经通义》解“关关雎鸠”一句时,仍沿“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一说。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新见丛出,但注释“雎鸠”仍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NO.2 黄鸟 《诗经》里的“黄鸟”或指黄鹂,或指黄雀,都是“载好其音”(《凯风》)的小鸟。凡言成群飞鸣的都指黄雀,如上所引即是,因为“集”就是“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的意思。

其实,此处的喈喈用来押韵的成份远要多过于拟声,“萋”、“飞”与“喈”是脂微合韵(详见王力《诗经韵读》),“其鸣喈喈”主要是摹写黄雀群飞合鸣的和谐、热闹,以反衬“我”将“归宁父母”前的孤单、冷清,重点是氛围,而不是声音,不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突出的是颜色。虽然“灌木”也大都是翠绿的,但诗人并未去刻意强调,一如杜诗只说“鸣”而不表出“喈喈”之类的假性拟声词,取舍之间自有技巧在焉。

NO.3 螽斯 《诗经》的注家往往将螽斯、蝗、莎鸡、蟋蟀这几类直翅目的昆虫相提并论,说明古人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分类知识,例如李樗等《毛诗集解》“或言螽斯(高亨《诗经今注》:“螽,蝗虫。斯,之也”——赶秋按),或言斯螽(见《七月》——赶秋按),其义一也。

螽斯,蝗虫之类(一说:螽斯,民间俗称“帮帮”,说像蝗虫,其实更近似蝈蝈,黄或浅绿,会振翅而鸣——赶秋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莎鸡居莎草间,蟋蟀之类,似蝗而斑”。严粲《诗缉》干脆称之为“螽蝗”——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即群飞。

因飞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 诗人采取这种习性来比附和祝福人们(王安石《诗义》等认为是“后妃”)多子多孙,于是就成就了《周南·螽斯》这么一篇工整而铿锵的欢乐颂。

NO.4 鲂 如果雎鸠真是鱼鹰,那么《关雎》一篇就隐隐然有一“鱼”在,好比弦外之音。《毛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

认为是普通的青白鲂劳累后,尾巴就变红了,恰似汽车防盗灯遇到情况。这不过是臆测之词,不足取信。

其实尾红是鲂发情时的正常表现,形容“未见君子”的妻子的性“饥”渴。“王”者大也,“毁”者火也,欲火焚身犹如大房子烧着了,兼喻鱼与人。

虽然情热委实难以自控,但父母就在近旁需要照顾,也只好强忍着不去寻找爱人。作为一首先秦的**诗,《汝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这绝对离不开那尾小小的鲂鱼对诗人的启发。

NO.5 燕 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燕在古诗中的意象: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NO.6 乌 今人口头禅有所谓“老鸹嫌猪黑,自己不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红楼梦》作“天下老鸹一般黑”,《冷眼观》作“天下老鸦一般黑”), 《北风》只用“莫黑匪乌”四字就道尽了这些意思。老鸹是乌鸦的俗称,按照《唐雅》、《小尔雅》等词典的说法,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鸦。

然则古代却不常连言“乌鸦”,而惯于并提“乌鹊”来偏指“鹊”,如杜甫“浪传乌鹊喜”、黄庭坚“慈母每占乌鹊喜”等诗句,不过“乌”与“鸦”却可以等义互换,如《易林·师》。

2.中国古代有猫吗

在我国西周时的诗篇《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二句,后来此诗收入《诗经》之中,成为大雅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歌颂古代诸侯王一一韩侯的诗,写到了古代韩国地方的壮美和富庶,具备了多种动物得以生存的条件。

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

《诗经》中的文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猫的有说服力的记载。但这时的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野猫而已。它们捕鼠还只是自身的需要,在捕鼠的同时也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古人所说:“虽善执鼠,更爱搏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韩奕》中把猫同虎一道归入猛兽之列。

在我国的汉字中有音、形、义之分,因而“猫”字也同样包含这三个方面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猫的名称,从语音方面考虑是根据猫呜叫之声而来的。远古的人们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它们善于捕食田鼠,而又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就以这种动物的叫声来给它命名为“猫”了。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也坚持这样的观点:“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乎”。又因猫鼻常黼鼾而呼吸,也有人把猫叫做“咪咪”或“猫咪”,也有称“咪猫”的。

还有人把形和义结合在一起去推测猫字的由来。他们认为猫的名是因其能捕田鼠,保护禾苗。宋代陆佃就是其中一例。他在《埤雅》中是这样解释猫字含义的:“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天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而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以其食田豕也。”而进化论学者达尔文“猫肥牛壮”的理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形象、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所谓“猫肥牛壮”是指:猫善捕鼠,鼠善食蜜蜂,而蜜蜂可为苜蓿传授花粉,促使苜蓿生长。苜蓿是牛不可缺少的优质饲草,有了丰富的优质饲草,牛自然就会肥壮起来。多么完整的生物链系统,并且猫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猫字在形体上从“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所以有时把猫称作“息鼠”或“鼠将”是十分形象的。

3.兔一鼠二猫三狗四猪五羊六驴七马八人九骆驼十是什么意思

《诗经·潮风》曰:“猫三狗四,人五人六。”

意思是:猫怀胎三个月,狗怀胎四个月,小猫小狗就出世了

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菜,正月里初一对应就是鸡日子,初二对应鸭日子,类推下去,按老人们的说法,当天的天气好坏预示着相应动物是不是会兴旺,如果初一天比较好,那就是说这一年适合养鸡,初七天气好,今年家人就会健康。初九天气好,就种果树,一般在初七的时候为了不让小鬼把命勾走,一般要在初七这一天吃面条,意味把人绑住,从而长寿。

4.传说中有神仙养猫吗

最早提到猫的记录应该是在西周,西周的《逸周书世俘解》中描述到:“……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鹿三千五百有八”。

这里记载了周武王狩猎的丰硕战果,在捕获的十几种猎物中,猫是最少的,仅仅两只,比虎的二十二只少多了,足见其敏捷狡猾难以捕捉有甚于虎,因此,此“猫”当属山猫。 到了春秋时代,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诗经》中涉及的100多种动物中就包含了猫,比如在《诗经》里说“有猫有虎”,这应该是“猫”在典籍文献里的首次出现,名为“猫”是因为“鼠善害苗,而猫能捕之,去苗之害,顾字从苗”。

这首诗描写的是农业生态自然和谐的景象,四野里有猫虎出没,就不用担心田鼠、野猪、獾等对庄稼的危害了,所以猫虎出没是农业丰收的保障和象征。因为是野外的猫,就是今天叫做山猫野猫的,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猫(家猫),但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猫避鼠的作用。

5.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的最合理的解释

但实际上,是因为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猫的,最早的猫起码是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的. 但"猫"字却在春秋时就有了,据考证那是指大型的野山猫. 我国的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

这个传说是否正确,无史可证,但它最迟也不会晚于商,因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 从生物进化史来看,猫的历史比人类要长,但汉以前,我国只有野猫,即《礼记》中所说的山猫,或许《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之豹猫等。

我国今天的家猫,据考,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 印度猫进入中国大约始于汉明帝后,因为那时,中印交往才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

这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已是相去千年了。十二生肖产生时,猫还未来到中国,依然呆在波斯.印度猫进入中国大约始于汉明帝后,因为那时,中印交往才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但汉以前,我国只有野猫,即《礼记》中所说的山猫,或许《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之豹猫等.因此猫那时没纳入十二生肖中.。

6.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最科学的解释

1、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本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水量太阳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2、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面三刀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7.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猫

据了解,国外的科学家经过实验发现,全球各地现在约有37种猫科动物,都是源自远古1100万年的东南亚,其后,随着海平面的起起落落,经过不断的迁徙和繁殖,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品种。通过研究发现,科学院发现,猫科总共有8大家系,依据已知线粒体DNA遗传因素,大多数现存的家猫属于8个家系中的一个。猞猁是中国最早的“猫”。宠物猫约于1万年前出现。亚洲家猫起源于印度的沙漠猫。在我国西周时的诗篇《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二句,后来此诗收入《诗经》之中,成为大雅中的一篇。《诗经》中的文字是公认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猫的有说服力的记载。但这时的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野猫而已。它们捕鼠还只是自身的需要,在捕鼠的同时也捕食一些小动物,如古人所说:“虽善执鼠,更爱搏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韩奕》中把猫同虎一道归入猛兽之列。中国猫起源于猞猁。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一一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他们喜爱猫是因为它能保护庄稼免受鼠害。可见,这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猫能捕食老鼠,造福人类,因而人们在祷告丰年时祭祀猫,把它作为神物看待。宋代陆佃在《埤雅》中也提到猫:“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天鼠,虎食田彘,故诗以誉韩奕而记曰: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以其食田豕也。”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猫:“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乎”。又因猫鼻常黼鼾而呼吸,也有人把猫叫做“咪咪”或“猫咪”,也有称“咪猫”的。宋的狸猫换太子,以及在宋朝人的画作上,我们也可以见到一些关于猫的古画,例如著名的“狸奴图”。狸花猫产于中国,是经过千百年的自然淘汰而形成的自然猫种。现在几乎没有了。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梵语文献中,提到宠物猫的事情。在公元前五百年的印度史诗中,也有说到猫的故事。当时,印度人敬仰代表母爱的猫神,甚至有数十年,每个印度人家负有照顾猫的义务。猫是在公元四百年时,进到中国。我们现在称作土猫或者家猫的,就是当时从印度进献而来的。十二世纪时,中国家庭喜欢养黄白色的猫为宠物,并把它叫做狮子猫。在公元一千年左右,猫由中国,被引进日本。猫的角色在日本文学中,占有一席之位。像具有财运及避邪功用的招财猫,就是一例。古代“相猫术”有一种手法,据说判断一只猫的筋骨如何,可以揪住两只猫耳把其拎在半空,如是“善能捕鼠”的佳猫,它耳朵吃疼,就会缩起四个猫爪,猫尾巴卷上头顶,全身团成一个毛球,以此来减轻耳部的疼痛;反之如是懒猫,一旦被人揪住耳朵提起,则只能四爪乱蹬,呲牙咧嘴的惨叫,象这种猫就追不上老鼠。

以上为综合资料,非原著

下一篇
子吟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