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卫风国

1.诗经里那些 国风 卫风 周南 采葛啊 神么的都代表神么啊 诗的名字 作者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和6首笙诗。

而每部分又有自己的小分支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二雅: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另有6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你说的“国风 卫风 周南”是属于十五国国风中的几个部分,每一国风种又有若干首诗。

而采葛是诗经·王风种的一首。

诗经中诗命名主要是第一句来命名的。

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献诗说: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采诗说: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所以具体每首的作者现在已经不可考了。

2.《诗经卫风淇奥》何解

淇奥yù 《诗经·国风·卫风》 朱熹注释 瞻彼淇奥yù,绿竹猗ē猗ē。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nxiàn兮,赫兮?Ixuān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兴也。

淇,水名。奥,隈也。

猗猗,始生柔弱而美盛也。 匪,斐通,文章著见之貌也。

君子,指武公也。治骨角者,既切以刀斧,而复磋以炉铴。

治玉石者,既琢以槌?,而复磨以沙石。言其德之修饬,有进而无已也。

瑟,矜庄貌。?n,威严貌。

I,宣著貌。谖,忘也。

卫人美武公之德,而以绿竹始生之美盛,兴其学问自修之进益也。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xiù莹,会guì弁biàn如星。 瑟兮?nxiàn兮。

赫兮?I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 兴也。

青青,坚刚茂盛之貌。充耳,?也。

琇莹,美石也。天子玉?,诸侯以石。

会,缝也。弁,皮弁也。

以玉饰皮弁之缝中,如星之明也。以竹之坚刚茂盛,兴其服饰之尊严,而见其德之称也。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yī重chóng较júe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兴也。箦,栈也。

竹之密比似之,则盛之至也。 金、锡,言其锻炼之精纯。

圭、璧,言其生质之温润。宽,宏裕。

绰,开大也。猗,叹辞也。

重较,卿士之车也。善戏谑不为虐者,言其乐易而有节也。

以竹之至盛,兴其德之成就,而又言其宽广而自如,和易而中节也。盖宽绰无敛束之意,戏谑非庄厉之时,皆常情所忽,而易致过差之地也,然犹可观而必有节焉,则其动容周旋之间,无适而非礼,亦可见矣。

译: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多茂美。文采风流的君子,像切牛骨磋象牙, 像琢美玉磨宝石。

庄严啊,?秆虐。饷靼。

没拾。晃牟煞缌鞯木樱涝恫荒芤磐 ?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多茂盛。

文采风流的君子,充耳玉?多晶莹,束发皮帽像明星。 庄严啊,?秆虐。

饷靼。没拾。

文采风流的君子,永远不能遗忘啊。 看那淇水的曲岸,绿色竹子像垫席。

文采风流的君子,像精金啊像钝锡,像玉圭啊像白璧。宽厚啊,大方啊,靠著车上横木啊;善於戏谑谈笑啊,不会刻薄粗暴啊。

3.诗经卫风河广背景介绍

【作品介绍】

《河广》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F-061】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1、杭:《楚辞?九章》王逸注引诗作“斻(航háng)”,渡过。苇可以编伐,“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极言渡河之不难。

2、跂(器qì):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大戴记?劝孝篇》“跂而望之”与此同义)。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一抬脚跟就可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

3、曾:犹“乃”。刀:小舟,字书作“舠”。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黄河之狭。

4、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做“终朝(召zhāo)”。这句是说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

【题解】

这诗似是宋人侨居卫国者思乡之作。卫国在戴公之前都于朝歌,和宋国隔着黄河。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望之情自在言外。旧说以为和卫文公的妹妹宋桓公夫人有关,未见其必然。

【余冠英今译】

谁说黄河宽又宽,过河筏子芦苇编。谁说宋国远又远,抬起脚跟望得见。

谁说黄河宽又宽,难容一只小小船。谁说宋国远又远,走到宋国吃早饭。

【讲解】

《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河广》是《诗经》中短诗之一,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诗人到底用什么语言、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呢?全诗不过二章,每章四句,却有四种修辞格交错着。“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是设问的辞格,意思说,黄河并不广,宋国并不远呀。特别是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使听者被这飘忽而来的提问所感染,从而去思考诗人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激昂。接着诗人自己回答了:“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杭,通航,渡过。刀,通舠 ,小船),黄河的河面那么狭,只用一束芦苇就可以渡过去了,它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呢!我们知道,黄河实际上还是比较广阔的,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是夸张的写法,同样,“跂予望之”、“曾不崇朝”(崇,同终。终朝,从天明到吃早饭时候),也是夸张的修辞。是极力形容由卫至宋归家路途之近,踮起脚跟就能望见,不须一个早上就能到达家乡,岂不是近在咫尺吗?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有四句运用夸张的语言。朱熹《诗集传》说:“诗人极言河小,意谓宋近也。”他道出了本诗运用夸张语言的特色。夸张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艺术手法,《文心雕龙·夸饰篇》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把《河广》列入夸张的修辞格,并指出夸张的特点,是言过其实,完全正确。夸张是反映真实,但这种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白头搔更短”,也是艺术的真实,它们和“曾不容舠”,都无害于诗篇的思想意义,所以刘勰说“于义无害”。夸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在诗人主观上说,如果“辞不过其意则不畅”(汪中《述学·释三九》语),不夸大其辞,诗人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在客观上说,能使“听者快其意,惬于心”(王充《论衡·艺增篇》语)。它确实具有语语如在目前和一种诱人快意的美感。

4.卫风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一首代表性诗作,是一首夹杂着抒情的叙事诗。

根据《毛诗序》中所说的“宣公之时”我们可以推知,这首《卫 风·•氓》大概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也就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距今大 约二千七百年。而其所产生的地域,由于诗中多处提到顿丘和淇水,如“送子 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和“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句,可推知该诗大致产生在斜贯河南浚县全境的淇河故道。

《卫风·氓》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手法,以一位弃妇的口吻自述,形象生动地叙述出她和氓从恋爱到结婚,继而受虐,最后被丈夫遗弃的 全过程,表达出了弃妇对这段不幸婚姻的深刻悔恨之情和决绝的态度。同时, 此诗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婚恋问题上饱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 地控诉着当时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意味深长地说出了女子在爱情中处于弱 势的不可避免性,使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刻。

诗中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的惨痛教训,可以说是封建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 命运的典型,所以能够取得后世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其中,“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 之耽兮,不可说也”,更是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

5.诗经里面十五国在哪里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

《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

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6.《诗经中的一个问题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爱问知

●国风·卫风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n兮,赫兮 ?I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

瑟兮?n兮。赫 兮?I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 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 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 学问切磋更精湛, 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 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 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 美丽良玉垂耳边, 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 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 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 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 青铜器般见精坚, 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 倚靠车耳驰向前。 谈吐幽默真风趣, 开个玩笑人不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原文指文采好,有修养。 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注释: 1。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

奥(yù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2。

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萹蓄。猗猗(ē婀):通阿,长而美貌。

3。匪:通"斐",有文采貌。

4。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5。瑟:仪容庄重。

g(xiàn县):神态威严。 6。

赫:显赫。?I(xuān宣):有威仪貌。

7。谖(xuān宣):忘记。

8。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

琇(xìu秀)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9。

会弁(ɡuì biàn贵变):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10。箦(zé责):积的假借,堆积。

11。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

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12。

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 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13。绰:旷达。

一说柔和貌。 14。

猗(yǐ以):通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

重(chónɡ虫)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15。戏谑:开玩笑。

16。虐:粗暴。

【赏析】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

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

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

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

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 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 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

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

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淇奥》反覆吟颂的是士大夫的哪些方面的优秀之处呢?首先是外貌。

这位官员相貌堂堂,仪表庄重,身材高大,衣服也整齐华美。“会弁如星”、“充耳琇莹”,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精美的。

外貌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个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其次是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学问很好。

实际上,这是赞美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的能力。因为卿大夫从政,公文的起草制定,是主要工作内容。

至于“猗重较兮”、“善戏谑兮”,突出君子的外事交际能力。春秋时诸侯国很多,能对应诸侯,不失国体,对每个士大夫都是个考验。

看来,诗歌从撰写文章与交际谈吐两方面,表达了这君子处理内政和处理外事的杰出能力,突出了良臣的形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歌颂了这位君子的品德高尚。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贤人。正因为他是个贤人,从政就是个良臣,再加上外貌装饰的庄重华贵,更加使人尊敬了。

所以,第一、第二两章结束两句,都是直接的歌颂:“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从内心世界到外貌装饰,从内政公文到外事交涉,这位士大夫。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