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水文化的诗歌

1.水文化与中国诗歌、诗词的联系,从中表现了水怎么的内涵

“上善若水”别解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五曰灵活。不拘泥,不呆板,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灵活性是水的特点。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因变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水便拥有了无穷魅力。

六曰透明。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七曰公平。水不司偏见,无论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叫做“水平”。更有甚者,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叫做“高水平”。倘遇沟沟坎坎,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水的美好品质值得歌颂,更值得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水为镜,常照照世间的善恶美丑;更应以水为尺,常量得失长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使之更加完美。

2.关于水的诗句及诗句的典故顺便说说关于水的文化作文的思路关于江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水文化于中国诗歌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其意是“美好的道德像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咀嚼先哲的“四字”真言,别有一番滋味:水,原来具备那么多优秀品格! 一曰守拙。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词千篇、丰碑万座。

可它不以为然,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洋溢着谦谦君子之风,有品位,有内涵,有境界,在低调中彰显着高贵。

二曰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肩并肩,手挽手,一个方向,一个步调,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们分开,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盖因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

和谐之美,妙不可言。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执著的信念不懈地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你看那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你看那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你看那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急不躁,千万次地“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

实乃“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无私之爱是真爱,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无私之爱是至爱,渡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水任劳任怨;布置“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水殚精竭虑。

无私之爱是大爱,仰观天空,一滴水见太阳,却从不与春争艳;俯瞰大地,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却只见物而不见水。因为宽厚所以崇高,因为献身所以美丽,不图索取却回馈丰厚,应了那句“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名言。

五曰灵活。不拘泥,不呆板,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度灵活性是水的特点。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

水展示万千气象。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吁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

水因势利导,焕发勃勃生机。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此“水无常形”。

因变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水便拥有了无穷魅力。 六曰透明。

惟其晶莹剔透,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不欺瞒,去浮华,才不被假冒,无法伪造;即使蛰伏地下千尺,依然清澈真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七曰公平。

水不司偏见,无论高低远近、亲疏贵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叫做“水平”。更有甚者,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叫做“高水平”。

倘遇沟沟坎坎,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 水的美好品质值得歌颂,更值得学习。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水为镜,常照照世间的善恶美丑;更应以水为尺,常量得失长短,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格,使之更加完美。

4.关于水的诗句及诗句的典故 顺便说说关于水的文化作文的思路

被水“打湿”了的中国文化

唐代有个诗人叫许浑,绰号“千首湿”,因为他的诗句之中多带着“水”字,人们吟诵时就会有一种湿淋淋的感觉。比如:“水暖鱼频跃”、“雁来秋水阔”、“雨中耕白水”、“山多水不穷”、“日融春水带冰流”、“暗惜水花飘广槛”、“山行水宿不知远”,等等。

“水”是自然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依赖。清灵的水无所不在,犹如一面镜子能映照万象。乃至比拟万物,因此在诗人看来,“水”是一种最具亲和力与表现力的文学意象。

“水”可以描摹自然绚丽的景色。比如诗人的展望:“云淡碧天如水”(马致远《天净沙》),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与高远;“春来遍是桃花水”(王维《桃源行》),则写出了春季河汛的灿烂与壮阔。前者如碧玉,后者似桃花,色彩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又如描绘夜景:“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秋夕》),杜牧是从“凉”的触觉来感知的;而“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惯于长夜》),鲁迅则是从“照”的视觉来感知的,两者各得其宜。

“水”可以形容人类复杂的感情。水是有情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可这水也是无情的——“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苏轼《梦中得小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之喜在于友情的真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李煜之愁在于家国的破亡。

号称“宋诗第一人”的陆游生于水乡绍兴,他的诗句常常借水来抒情,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铁骑无声望似水”,是收复中原的渴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是坎坷仕途的困惑;“沛然要似禹行水”,是秉承传统的坚韧;“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怀旧思亲的缠绵;“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生闲”,是自得其乐的安恬……

战国时期,诸子皆善于以“水”为喻体,来形象地阐述自家学说,使哲理明白通晓。

老子曰:“上善若水,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善”即水之美德,诚如老子所言:处世若水之谦卑,存心若水之亲善,言谈若水之真诚,为政若水之条理,办事若水之圆通,行动若水之自然,人品若水之纯清。如此,生命便进入了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于是老子阐明了“无为而治”的圣人至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斯”指流水,比喻过去了的岁月与事物,孔子以此劝勉弟子要珍惜时间。这就是在诗文中多见的“逝川”之典故由来。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很好地利用了那个民间俗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把人民比作“水”,既可以“载舟”,也能够“覆舟”,荀子是中国最早提出民主思想的人。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取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这里的水势被喻为兵形,说明了军事布阵的重要原理。

吕不韦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流水犹如生命,他阐明了“生命在于运动”这样一个哲理。

众所周知,“水”之灵动自由,充满机智与活力,早已丰富了祖国语言的宝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成语有似水流年、如鱼得水、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水流花谢,等等。俗语有“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等等。格言有“天高任鸟飞,水阔凭鱼跃”,“净水知性淡,空竹识心虚”,“涉浅水者觅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等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一般的智慧,永驻人间。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水一样的情感,长流心中。

这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5.关于中国山水的诗歌散文

山水散文 东晋时代,是一个对自然山水觉醒的时代。

人们在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悠游中,培育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热情,中国山水文学从而走进一个兴盛的时代。 庐山的山水胜境,是文人寄托情志的理想之地,由对自然审美而产生的审美观照,折射出中国山水散文的光灿。

山水小品,正是在晋宋之际勃兴起来的。山水小品,与山水诗的成长几乎同步,是一种表现山水之美的特殊散文。

山水与散文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从地志、山水小品、山水记的山水描写,以至后来的山水游记的大量出现,生动地反映了山水与散文结合,从量变到质的飞跃的全过程。而庐山,却鲜明的留下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历史印迹。

晋宋之际的山水小品,主要有诗序类山水小品、书信体山水小品。诗序类小品,具有代表性的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慧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等。

其中,尤以陶渊明隐居庐山时所写的《游斜川诗序》,受到人们的推崇: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以书信形式来表述山水之美,在晋宋之际相当盛行。

其中,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佼佼者。这是鲍照被擢为国侍郎,随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时,途中写给其妹鲍令晖的信。

信中所写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所见的美妙景致,尤以遥望庐山奇丽壮观的描写,最为生动出色。 “西南望庐山,又特惊异。

基压江潮,峰与辰汉相接,上常积云霞,雕锦缛,若华夕曜,岩泽气通,传明散彩,赫似降天。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镇控湘,汉者也。

此文本虽为一封家书,内核却是一篇山水游记。此本作者是虽未以游记为题,却可称之为游记的先驱,因而近人刘师培在《耀采篇》中,将此称之为“游记之正宗”。

唐代,以序,书形式记述山水,依然在文坛上盛行。李白的《送从侄李遄游庐山诗序》,清新流动直抒胸臆,是一篇值得欣赏的山水小品。

李白在此序中对庐山的描述,实际上是他游庐山的见闻和美的感受,其中最令人品味的是: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

瀑布天落,半与银行争流,腾虹奔电,射万壑,此宇宙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虽然只是片言短语,却将庐山的俊秀奇伟描绘得生动传神,并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激情。李白的这篇山水小品,与他的《望庐山瀑布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们创造了美好的遐想,艺术的享受。

在山水小品勃兴之时,山水记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山水记,同以序、书为题的山水小品相比,表现出更符合山水散文的艺术规范,变体现出社会进步、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山水记,显露出明确的审美意识,更集中更真实可信的描写自然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地形地貌及其天然之美。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记中,以记述庐山山水的山水记,有着显赫的地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值得称道的是不乏上乘之作。

如收录于《太平御览》卷四十一中的慧远《庐山略记》、张野《庐山记》,收录于《艺文类聚》卷七中的周景式《庐山记》、王彪之《庐山记》等,均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记。 慧远以精炼、形象的语言,在《庐山略记》中叙述了庐山所处的方位,庐山之名的解释,山体的形态,云雾瀑布的奇异景象,并极富渲染庐山这座“神仙之庐”。

“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

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搏,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急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矣。”

周景式的《庐山记》,以介绍自然山水为目的,显示山水胜境的魅力,吸引人们的游览情趣,更加注重山水景物的展现。 “登庐山,望九江,以观禹之迹。

其兹峰乎,东南隐诸岭,不得骈瞩,自庐山人迹所暨,回望处无复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

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

” 这些山水小品、山水记,是人们认识庐山其面目最原始、最真切、最权威的文学史料,亦是展示中国古代人类崇尚自然、认识自然、寄情自然的历史记录,同时展现出由山水记向山水游记的演进,由刻意追求自然山水外部形态之美,到着意创造物我浑然的艺术境界的跃动。

唐代白居易的山水游记,尤显自我的风格,享有盛名的《庐山草堂记》,即是其个性的显现。白居易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癖好,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在记文开篇对庐山。

6.写山水的古诗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

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

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

“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

“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 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那么深远婉曲复杂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说审美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审美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 以名山大川为筋骨血脉,以田园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华夏民族获取生活资料赖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园哺育人,人必热爱山水田园,产生一种深沉的山河之恋、乡土之情。

这种山河之恋与乡土之情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浓烈,到民族国家形成时便成为爱国主义崇高感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反过来,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又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遍游山水,饱览田园,讴歌华夏风光,创作出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亦为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许多祭祀山川、旅游、隐逸的传说。黄帝游天下,封禅五岳;巢父、许由因自标高洁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南巡苍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诗经·周颂·殷》歌颂武王克商,天下统一,疆域辽阔,群山环岳,百川汇河的壮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赞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孔子游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楚国“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以故国山川美胜,光景可人,呼唤楚王之魂归来。

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大盛,歌颂描写山水田园以表山河之恋、故土之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借山水直抒爱国之情的作品也纷至沓来。高适有“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之颂(《奉酬睢阳李太守》);储光羲作《游茅山诗》五首,极写茅山风光的清美与野逸的情趣,诗中“此意在观国,不言志远游”,“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颂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叹(《春望》);陆游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7.有关山水的古诗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李白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

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

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

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8.关于文化的诗歌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4.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9.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3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33.非问无以致疑,非学无以广识。 3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7.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3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5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5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6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6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6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6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7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7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曾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7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7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1.前车覆,后车戒。

8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8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8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8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9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9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5.一业障目,不见泰山。9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9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9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0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3.胜人者力,自胜者强。10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05.树德务滋,除恶务尽。10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0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0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11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1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8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上一篇
金命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