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 第三章第三章 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八佾是古代一种舞蹈,八人一排,共八排。 按照礼法,八佾之舞只能是天子采用,诸候用六佾,诸候以下的官员用四佾。在周朝规定是很严格的。 但是有一天,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家里开宴会,居然摆出天子的派头采用八佾之舞取乐。圣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刻洞察了季氏的野心。 他说:这种无法无天的事季氏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释)所谓“三家者”是指鲁国以季氏为 首的季孙、仲孙、孟孙三家权臣。“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天子在庆典上演唱的音乐。 季氏三家不但不把天子和鲁君放在眼里,在家里擅自使用八佾之舞,而且在宴会结束时演奏《雍》来取乐。对此,圣人用两句古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国家举行庆典的时候,簇拥在两边的是诸候重臣们,天子站在观礼台的中央神情庄严,整个场面隆重肃穆。这三家真是狂妄至极,怎么可以用如此严肃的东西在家里取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对季氏三家的无知狂妄,圣人很不屑。 他说:一个人如果一点仁道的观念都没有,前人留下的东西再好,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音乐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释)圣人的学生林放问老师:礼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圣人对他说:你的问题太大了!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 礼仪的根本在于诚敬。与其奢华铺张,不如诚心诚意而简单隆重。 父母去世后,办丧事如果轻率不严肃,还不如有一个悲戚伤心的态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释)圣人说:那些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也有君主,有首领和酋长这些政权形式,但是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不如我们的夏朝、商朝。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续的灵魂。 夏商的政权虽然灭亡了,君主没有了,但它的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释)“ 旅”是一种祭祀活动。季氏以祭祀为借口到泰山去祈祷,希望他们的无道之行能得到泰山神的保佑。 圣人的学生冉有当时在季家为相。圣人问冉有:你能不能阻止这件事,挽救季家?冉有告诉老师:不能,他们不听我的。 圣人叹了口气说:看来季家是无可救药了。林放作为一个普通人都知道问礼的根本,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吗?怎么可能保佑这种人呢? 圣人知道政权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他并不是对某一个政权的存亡担忧,而是反对那些诸候权臣们对传统精神的肆意践踏;反对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假借仁义之名谋权纂位和肆意杀戮。事实上他并不反对争,但是这种争必须是基于道义立场的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圣人说:君子不为个人的名利勾心斗角,即使为道义而争也争的有章法,有人文精神。 好比射箭比赛。比赛开始,双方互相行礼,然后进入赛场。 比赛完毕,下场互敬一杯酒,保持君子风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释)子夏用《诗经》里的三句话请教圣人。他问老师:好看的笑容特别迷人,美丽的眼睛会顾盼生辉,洁白的绢上能画精美的图画。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圣人告诉子夏:白绢画上美丽的图画以后才更显出素色的珍贵。子夏说: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东西吗?圣人高兴地说:你讲得很对,而且也启发了我。 现在我可以和你研究《诗经》的真谛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征是征集,证实,整理的意思。 圣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文化,反之,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历史。夏朝的文化可以研究整理,但是因为杞国没有文化的继承,所以杞国的历史文化便难以考证了。 殷商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研究整理,但宋国的历史就难以考证了,因为这两个诸候国没有把它们的文化继承下来,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也很少而难以考证。也就是说,它们自己毁灭了自己。 如果他们保存了祖先的文化资料,就有办法去整理考证。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释)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称“禘”,是一种很庄严隆重的活动。圣人说:现在的禘礼已经变了味,主持仪式的人端上一杯献神的酒之后就匆忙离开,干自己的事去了,心中毫无诚敬之意。 把隆重的祭礼变成了应付差事。这样的为政者怎么能把社会带好,这种祭礼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释)有人问圣人,你对祭天地这种礼仪是怎么看的?圣人说:这种事必须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他指着自己的掌心说,一个真正懂得禘的精神的人对天下事会了如指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2.诗经第3篇内容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3.诗经桃夭中三章采用了哪三种意象桃夭诗经在章法结构采用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形式。原文:桃夭出自周朝.《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扩展资料:桃夭诗经在章法布局方式:《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即采用采用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 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布局上采用章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4.诗经 小雅 采薇 前三章内容概括《诗经·小雅·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姜亮夫) 5.《论语》 第三章第三章 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八佾是古代一种舞蹈,八人一排,共八排。 按照礼法,八佾之舞只能是天子采用,诸候用六佾,诸候以下的官员用四佾。在周朝规定是很严格的。 但是有一天,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家里开宴会,居然摆出天子的派头采用八佾之舞取乐。圣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刻洞察了季氏的野心。 他说:这种无法无天的事季氏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不忍心做!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释)所谓“三家者”是指鲁国以季氏为 首的季孙、仲孙、孟孙三家权臣。“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天子在庆典上演唱的音乐。 季氏三家不但不把天子和鲁君放在眼里,在家里擅自使用八佾之舞,而且在宴会结束时演奏《雍》来取乐。对此,圣人用两句古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国家举行庆典的时候,簇拥在两边的是诸候重臣们,天子站在观礼台的中央神情庄严,整个场面隆重肃穆。这三家真是狂妄至极,怎么可以用如此严肃的东西在家里取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对季氏三家的无知狂妄,圣人很不屑。 他说:一个人如果一点仁道的观念都没有,前人留下的东西再好,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音乐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释)圣人的学生林放问老师:礼的根本思想是什么?圣人对他说:你的问题太大了!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 礼仪的根本在于诚敬。与其奢华铺张,不如诚心诚意而简单隆重。 父母去世后,办丧事如果轻率不严肃,还不如有一个悲戚伤心的态度。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释)圣人说:那些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也有君主,有首领和酋长这些政权形式,但是因为没有文化,所以不如我们的夏朝、商朝。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续的灵魂。 夏商的政权虽然灭亡了,君主没有了,但它的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释)“ 旅”是一种祭祀活动。季氏以祭祀为借口到泰山去祈祷,希望他们的无道之行能得到泰山神的保佑。 圣人的学生冉有当时在季家为相。圣人问冉有:你能不能阻止这件事,挽救季家?冉有告诉老师:不能,他们不听我的。 圣人叹了口气说:看来季家是无可救药了。林放作为一个普通人都知道问礼的根本,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吗?怎么可能保佑这种人呢? 圣人知道政权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 他并不是对某一个政权的存亡担忧,而是反对那些诸候权臣们对传统精神的肆意践踏;反对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假借仁义之名谋权纂位和肆意杀戮。事实上他并不反对争,但是这种争必须是基于道义立场的君子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释)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圣人说:君子不为个人的名利勾心斗角,即使为道义而争也争的有章法,有人文精神。 好比射箭比赛。比赛开始,双方互相行礼,然后进入赛场。 比赛完毕,下场互敬一杯酒,保持君子风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释)子夏用《诗经》里的三句话请教圣人。他问老师:好看的笑容特别迷人,美丽的眼睛会顾盼生辉,洁白的绢上能画精美的图画。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圣人告诉子夏:白绢画上美丽的图画以后才更显出素色的珍贵。子夏说: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东西吗?圣人高兴地说:你讲得很对,而且也启发了我。 现在我可以和你研究《诗经》的真谛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征是征集,证实,整理的意思。 圣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文化,反之,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历史。夏朝的文化可以研究整理,但是因为杞国没有文化的继承,所以杞国的历史文化便难以考证了。 殷商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研究整理,但宋国的历史就难以考证了,因为这两个诸候国没有把它们的文化继承下来,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也很少而难以考证。也就是说,它们自己毁灭了自己。 如果他们保存了祖先的文化资料,就有办法去整理考证。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释)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称“禘”,是一种很庄严隆重的活动。圣人说:现在的禘礼已经变了味,主持仪式的人端上一杯献神的酒之后就匆忙离开,干自己的事去了,心中毫无诚敬之意。 把隆重的祭礼变成了应付差事。这样的为政者怎么能把社会带好,这种祭礼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释)有人问圣人,你对祭天地这种礼仪是怎么看的?圣人说:这种事必须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他指着自己的掌心说,一个真正懂得禘的精神的人对天下事会了如指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6.默写《诗经•王风•黍离》第三章《诗经·王风·黍离》第三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此诗全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7.《诗经》中氓的第三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诗经》中氓的第三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2、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