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天方诗经

1.为何称阿拉伯为“天方”

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天方夜谭》,即“夜谈阿拉伯故事”之意。

以“天 方”命名的书还有《天方诗经》、《天方典礼》等。这些“天方”均系指阿拉 伯而言,这种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阿拉伯麦加城的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三大圣寺中的第一座大寺,又称禁 寺,寺内有一巨大的立方体房屋,它高15米、南北长12米、东西宽10米, 是由石材建成,举世闻名的黑石镶嵌在它的东南角。

阿拉伯人称这座石房为 “克而白”(方形房屋之意)。它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的朝拜中心。

早在元朝 中国人就称克而白为天房。因为房屋为方形,故而亦称“天方”。

明朝人不但 称克而白天房为“天方”,而且称麦加城为天方。由于天房和麦加均在阿拉伯 境内,后来,久而久之,人们将阿拉伯也称天方了。

2.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学术的发展状况如何

明清鼎革之际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特别是在其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勃兴及其最后形成。

中国伊斯兰教经过初期发展阶段进入明代后,随着回民族的形成,由于宗教载体的性质变化,其本身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里所谓“新的变化”,指的是此后的中国伊斯兰教带着明显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内地、在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当中,开始以中国传统思想阐发伊斯兰教义,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如何适应中国的整体文化氛围,为此创立了中国伊斯兰教自身所特有的凯拉姆体系,即宗教教义学、宗教哲学思想体系。 明末以前,中国伊斯兰教义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只在某些教职人员中世代相承,向不对外宣传,概不刊诸书籍。

但所幸有几通清真寺碑文流传下来,我们才能作出上述判断。明末清初,局面大变。

一些“儒”、“伊”皆通的教内学者,例如王岱舆、刘智等人,开始以中国传统思想阐发伊斯兰教经典、以汉文字著书立说。 大家知道,此前的经堂教育是只有(也只允许)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读本的•,而且这种读本也都是阿拉伯人著作的翻刻。

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不难得出结论,王岱舆、刘智等人的作为不啻发动了一场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伊斯兰教义思想冲出了清真寺的大门,真正地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学说。

经过许多教内学者的辛苦耕耘,终于使之具备了比较精致的理论面貌。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伊斯兰教义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基本的概念、范畴是由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人在其著作中提出并构造的。

王岱舆是中国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开“以儒解伊”之先河。王岱舆、张中以后,以汉文著书立说,诠释经典、阐发教义,蔚成风气。

至清,汉文的伊斯兰教著述已洋洋大观。其中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天方字母解义》,金天柱的《清真释疑》,马伯良的《教款捷要》,蓝煦的《天方正学》,马复初的《四典要会》、《大化总归》、《醒世箴言》、《朝觐途记》、《寰宇述要》、《天方历源》、《宝命真经直解》、马安礼的《天方诗经》,马联元的《辨理明证》、《孩听译解》,等等。

这些著述,大部分以著为主,阐发一种思想。这是当时研究伊斯兰教学理的主流,如在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人的作品中所体现的那样。

也有一部分作品是译本,如伍遵契的《归真要道》,系波斯文《米尔萨德》的汉译本;如马安礼的《天方诗经》,系阿拉伯语诗作《斗篷颂》(《衮衣颂》)的汉译本;如马复初的《宝命真经直解》和马联元的《孩听译解》,系我国最早的《古兰经》的汉译。 明末清初,在内地,中国伊斯兰教义思想体系的形成规范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但其影响却因地区和教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以下哪一项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诗句

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4.说说你读完诗经之后的感300字

读《诗经》有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他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自那以后,我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一首情诗,含蓄的表达了古代人的思想情感,这便是我对其的第一印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诗经的美妙神秘的意境。

这首诗歌曲调优美,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他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效果,突出了主人公坚持不懈,不断进取的精神。诗中描绘的“伊人”也给予了我一种高深莫测,琢磨不透,高贵优雅的气息。

通过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比较,我发现了诗经的特点——以抒情诗为主,表现出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涵义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使我感觉诗经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体现的巨大艺术魅力。

读了诗经之后,我仿佛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心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在诗经中处处都有所体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那一句句流芳百世的名句,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他们仿佛一盏盏黑暗中的明灯,在我彷徨无助时,点亮了我心中的黑暗,照亮了我前方的路途。

《诗经》,大多是情诗。一直觉得诗是相当沉闷的,拘泥于形式,可却没想到诗也是可以那么美的。用那些简单的、短小的句子,勾出一幅幅明媚的画,也有活力,甚至也潇洒也浪荡也有那些不羁的情爱。

其实真的很难说自己喜欢诗经,因为即使有注释,有辞典,还是很难读懂《诗经》当中的每一个篇章。明白《蒹葭》那种经典桥段那是自然,可是其他,真的却是无能为力。 读《诗经》的时候,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功夫。去了解一篇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开始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同时也被那些在现在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痴情男女。

《诗经》终究还是美丽的,可是却被误解。后人对于它的解释,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偏差的。甚至因为重男轻女而隐瞒或篡改作者的名字,也许是出于好意,可是这样的《诗经》,却是变得拘泥。可是它却还是依旧美丽,无论是身处那些条条框框之中还是于我们闲来无事的翻阅。每一个人读到它的时候都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心境而对它产生不同的理解诠释。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诗经》中“邶风”里的《击鼓》一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好美好美的一句话,比起“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更多了一份平淡温馨;比起“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更多了一份羞涩含蓄。

让我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真的是很美,问世间,能有几多人从相识到死去仍是相爱的?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又能支持到最后?从来就不相信山盟海誓,总是笑肥皂剧里面那些人白痴的守着一句誓言始终孑然一身但却被背弃。可是,这句话,我信。它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只是最普通的情和爱。为什么要结婚呢,只是因为要相爱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重要,即使你变成了老太婆,我变成了老头子,即使你开始长皱纹,我开始发福,这些都可以不重要。因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仅仅是我会和你一直在一起,我们会一起慢慢变老,一起面对所有的所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很久很久后的一天,我会发现,慢慢的,我的眼睛变得有点像你的眼睛;你的微笑也变得有点像我的微笑;我们走路的步伐变得一致;我们说话的语气越来越像……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是那么的默契,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那么多。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真正的做到呢?

诗终究是诗,也许诗是事实,又也许,只是那些古人寄托的美好情感。那些美丽的愿望,那些美丽的惆怅,那些美丽的忧伤,不仅仅是存在诗中的,也让读它的人为之心动。

《诗经》里充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尽管它也许需要花一些时间去读懂,尽管有很多人认为不值得。

下一篇
诗经疏称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