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著名陶瓷有哪些各个朝代的瓷器都各有特色,以宋代为例: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萧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集贤沐古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1、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 2、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 3、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4、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 5、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细致,光泽美观; 6、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7、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 8、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 9、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 10、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 11、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2.我国著名的陶瓷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陶瓷 china,大写China,其意则为中国。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 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瓷的历史】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陶土经500至600度的火焰烧成陶器,陶离土地近,陶罐一般为盛水器,实用又纯朴。 瓷土经1200至1300度的窑火烧成瓷,瓷瓶大多供赏花用,漂亮飘逸。陶的属性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瓷的属性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陶与瓷的结合,精与神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话,精彩喜剧。 陶是属于词的,词是伴着音乐吟唱出来的,一件四五千年前马家窑的舞蹈文彩陶钵,是陶器里最美的舞蹈精灵;瓷是属于诗的,诗是伴着绘画跳荡起来的,一件法门寺出土的秘色釉青瓷碗,也盛满了瓷器里最神奇的故事。 中国不朽的唱词是《风·雅·颂》,中国不朽的诗歌是唐诗。陶一般的《诗经》,唐秘色瓷一般的唐诗,是汉族象形文字里最美的陶瓷之声。 喜欢陶的人更多的是创造美的艺术家,陶里面,他们寻到了艺术创造的灵魂;喜欢瓷的人更多的是欣赏美的艺术家,瓷里面他们听到了艺术律动的魂魄。陶孕育了瓷,瓷生长于陶,古代中国的陶器就是随瓷器飘洋过海,传播华夏文明,扬名世界的。 具有男子属性的陶器最早爱袒露赤裸红色、橙色、白色、灰色、黑色的肌体,它最爱穿接近大自然的青釉之衣,永远暗示着它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陶器里面,最迷人的是唐三彩,古人常说唐朝女子“以肥为美”。 实际上那种健壮的美,更接近男人的端庄之美、浑厚之美。所以,唐朝的美,本质上属于陶的美。 唐朝所有的艺术只要有一尊唐三彩,就会把唐朝所有的美都凸出来了。具有女子属性的瓷器最早也爱披青釉之纱,如东汉的青瓷,当陶器被唐三彩穷尽绚丽辉煌之后,便悄然隐退让位于瓷器。 中国古瓷最闪亮登场实际上已到了北宋。北宋的五大名窑里的汝窑瓷器卷伏着东方女性最迷人最含蓄的静态美,那种淡雅极致的青色,悠悠闪出女性般的光辉。 再说一个“汝”,本身就说明女人似水。所以,宋朝的美,本质上是属于瓷的。 宋朝所有美感,只要有一件汝窑碗,就可以把宋朝所有的美都凹括进去了。 宋朝五大名窑之后,青花开始在元朝登场,犹如民间村姑从乡村选美被选进皇宫。 明清宫廷里后来出现的红釉、黄釉、蓝釉、五彩、粉彩瓷器等全都带有女性美的特征。因为深宫之女特别有时间打扮,皇上就命督瓷官唐英等烧制了一批又一批适合宫廷皇后、妃子、贵人们喜欢的美丽瓷器取悦她们。 到了明清宫廷,瓷器的女性化的美被完全形象化了,被耀艳、张扬着,飘逸出高墙深锁的宫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豇豆红釉)美人醉柳叶瓶,那娇小又站立不稳的外形,犹如着三寸金莲的踏着碎步婷婷玉立的美人。 所以,还可以说,一件康熙美人醉柳叶瓶,把女性化的瓷器的美发展到了极致。明清官窑瓷除了王公贵族最偏爱外就是从古到今的商人了。 因为在商人眼里,瓷器与美人一样,除了是艺术品之外,更是保值增值商品,这就是中国瓷器发展到清末年间最大的悲哀了。 从陶器到瓷器,工艺是进化了,艺术却退化了,情感是斑斓了,气质却弱化了。 因为陶器更接近自然,依然不失土地之气,而瓷器想靠近天空,却变得高贵而精致,尤其是薄胎瓷,犹如红颜薄命之女子,一碰就碎。从陶器到瓷器,男性的粗犷、男性的阳刚之气消磨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的细腻,女性的完美。 古代中国文明史发展到清朝,连男人都要留着长辫,这也印证了从陶器到瓷器发展的那种悲哀、那种凄美、那种凄迷、那种凄厉……一件汉朝的釉陶,男人的伟大与朴实、雄浑与胆略、粗犷与梦想、辉煌与平淡都蕴含在其中了。一件清朝的彩瓷,女人的慈怀与卑贱、坚韧与脆弱、清纯与艳丽、多情与妒气都蕴含在其中了。 从陶器到瓷器,作为地球上的人类,到底获得了什么?失落了什么?退化了什么?进化了什么?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为此,“以陶的精神烧荒”,这是一句诗,更是一声呐喊、一阵鼓声,时时提醒我们要返朴归真,真正回到绿色的精神心态、环保的精神家园。 先看山是山,后看山不是山,再看山又是山。这是看山人的三种境界,同样,先看陶瓷是陶瓷,后看陶瓷不是陶瓷,再看陶瓷又是陶瓷,这也是陶瓷收藏家分别面对陶瓷艺术品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很多很多人仍在徘徊;第二种境界,很少很少人正在跋涉;第三种境界,极少极少人梦想攀登。 在艺术梦境里,陶瓷是很庄严的;在现实生活,陶瓷是很平凡的。庄严与平凡是山峰又是河流,可以是沧海又是桑田,是会互相演变的。 文明史里有了陶器与瓷器的情结,这个世界便变得气象万千了。欣赏陶瓷,要欣赏出品位,赏玩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陶瓷鉴赏家、陶瓷艺术家。 3.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是什么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 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 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唐、五代时期窑工们创造的越窑如冰似玉的“千峰翠色”、“秋色”和邢窑白瓷,已不能同宋瓷争高低了……。 4.骨瓷和陶瓷的区别骨瓷,是陶瓷的一种。 是由18世纪的英国人发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30%左右的食草动物骨灰(一般是牛骨粉)而得名,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 骨灰的加入增加了瓷器的硬度与透光度,强度高于一般瓷器,是日用瓷器的两倍。独特的烧制过程和骨碳的加入,使瓷土中的杂质被消除,骨瓷显得更洁白、细腻、通透、轻巧,极少瑕疵,并且比一般瓷器薄,在视觉上有一种特殊的清洁感。 骨粉的合量越高,黏土的成分就相对降低,在制作过程中就越易烧裂,在成形上需要更高的技术,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更加珍贵。 骨瓷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 一般说来,原料中含有25%骨粉的瓷器则可称为骨瓷,但世界上公认的质地最好的骨瓷一般含有51%的优质牛骨粉。其中骨粉成分为40%以上,器具颜色则更呈乳白色,属高档骨瓷。 5.诗经在汉代有几种说法呢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 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 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 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 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六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 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 时孔子年仅八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 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 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第三种说法是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 百官献诗。《国语•周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师箴,瞍赋,朦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 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为:“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 子”。 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 记载。 6.《诗经》与乐舞的关系是什么《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风"即指地方风格,在诗经中包括15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歌,因此,也称作十五国风。"雅"是正乐,由贵族文人所作,被认为是正声,是歌中正统,常在王室贵族家宴上表演。 "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曲。《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能歌、能乐、能舞的诗章。 《墨子·公孟》这样评价《诗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代诗、乐、舞三者不分家。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乐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