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佛教诗经帮助人生看看这个 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 2.佛教 普渡众生 完整的诗经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3.求佛教诗经帮助人生看看这个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别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来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大师。 4.你最喜欢的佛教诗歌三 宝 歌 太虚大师 词 弘一大师 曲 人天长夜,宇宙黑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照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盘城。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焰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5.诗经和楚辞对于佛教有没有参考价值南无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诗词歌赋,学佛的人对这个东西也要远离。 问:第十四个问题,请问《唐诗三百首》算不算绮语?适合在网站的讨论区公开张贴吗? 净空法师答:古时候这些文艺作品,不但是诗、词、歌,乃至于戏剧,都守住一个大原则「思无邪」。所以它的内容,戏剧的内容,总的来说都是忠孝节义。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所以它是社会教育。中国人口多,幅员广大,没有那么多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老师,民间所受的教育多半都是这些文艺表演。乡下,特别是妇女们,她们的伦理道德、孝悌忠信从哪里学来的?多半是从看戏里学来的,因果教育都从这里学来的。所以这些不仅是娱乐,它是教育,用娱乐的手段来教化众生。不像现在,现在这些娱乐把古人的原则破坏,现在是教人学坏,教人学暴力、学色情、学杀盗淫妄。所以社会会变得这么乱,把整个环境都破坏。我们现在懂得了,境随心转,今年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冬天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雪的地方没有了;不该下雪的地方、不该冷的地方,非常寒冷。这个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说这是自然现象。我们学佛的人懂得,人心的感应,心行不善招感这些自然灾害,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如何改变?从人心改变,断恶修善,这个地球也会恢复到正常、常态,不要有异态。 你问的诗词歌赋,学佛的人对这个东西也要远离。我们远公大师,这是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你看,当时谢灵运,这是大文学家,历史上很有名的,想参加他的莲社,我们远公大师拒绝,不准他参加。原因是什么?他喜欢诗词歌赋,这习气很重,他来会破坏道场气氛,不答应他参加,没进去。陶渊明不想参加,可是远公大师非常欢迎,但是他也没参加。这就是跟你问的意思有一点相接近。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回避,不要分心,把整个心都用在道上,用在《无量寿经》,或者用在《弥陀经》上,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决定有利。搞这些世间文学作品,混杂在里面是很大的障碍。 6.佛经一世随缘、随缘一世出自哪部诗经经虽随缘,法不随缘。能见到佛经,是有缘份,修学佛法,则要断一切缘,以破因果。 佛不随缘,此是魔说。 十住断结经卷第三 童真品第八 尔时最胜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第八菩萨于八住地而净其行。佛告最胜。第八菩萨常当具足以神通慧晓众生根。观其意趣而为示现。复以神通游诸佛国。观其奇特殊妙之行。还自庄严其佛国土。自往奉觐礼敬诸佛。观佛【身相空无所有】。学习知忍分别诸根。常入如幻三昧定意知其无本。所作功德随前形器。各随其所而成就之。以过空行无想无愿。【不有形像】。度于三界永无缚着。慧无所念不有生灭。以无所生故曰为慧。作不见作亦无造者。是谓名慧。无疆界中间处所。都无住止亦无窠窟。【慧为清净】【识无所猗】。 前句其实是描述菩萨也懂得无形境界。 所以然者。由无想念慧无有限。用力方便不止贪欲。亦不住色不住无色。虽与同垢不为染着。是谓最胜名曰大智。离淫怒痴不处愚冥。永为解脱而无挂碍不着不断。去十二缘无明根本不见我人。无我不我。不住贪欲了之为一。无求色想复不念在一切色中。是谓第八菩萨慧业! 【终不随缘无烦恼患】!不与疑合。亦不有为非不有为。亦不求福非无功德。以越诸恶非法之事。所以然者。法性常存不见。愚者而行非法。不见扰恼其身心识。意不乱想流驰异念。是谓最胜。名曰为慧。分别空观了知无生。断灭计常不使兴起。抑制六关终不邪窥誓在广远不计限局。修童真禁而不越序。 云何菩萨亦非道相。非道相者。三十七品。有为无为法所趣入。不在二亦不远二。不从缘不离缘。【不住缘不随缘】。不度非不度。不果非不果。不一二三四。乃至十非不十。非所生非不生。非灭尽非不灭尽。非起灭非不起灭。非言教非不言教。非解空非不解空。非思止非不思止。若菩萨察二十四事。观了本末分别在心。不处生死离于缚着。无胜负心亦无强梁。不自举不下人。便应碎身游散三昧。于百亿定为最上首。为尊为贵无过是者。非是罗汉辟支境界。 大般若经: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不退菩萨摩诃萨心不可转变。舍利子言。如诸菩萨行布施时。无不皆缘一切智智。其心坚固不可倾动。如是证得不退转时。心【不】随缘而有转变。 复有一法,破于憍慢。复有一法,至心求觅听法之人。复有一法,离恶知识。复有一法,至心修善。【复有一法,不随他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