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南京总统府内的四首诗句慕名走进美丽的南京,早上灿烂的阳光,洒落在这座,绿荫簇拥的古城。 踏着历史的遗迹,徜徉在,充满古韵古风的南京城,经过中山路,我们来到了,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庄严静谧的总统府,给人一种厚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也许是南京,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曾一次次定都,又一次次地沧陷,饱受蹂躏的历史使然。 从南京的,古代到现代,从传说中的越王,和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到三国的孙权,到明朝的朱元璋,到太平天国,再到孙中山,直至南京大屠杀,最后来到现时,我足下踏着,南京的街道。饱经沧桑的南京,一段段历史的沉浮,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剥蚀,在经过历史的选择后,慢慢地便被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历史的长河中,一片片飘零的落叶,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地沉没,积淀在河床之上,慢慢风化成一页页,专属于南京的记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坐落在,南京长江路上的“总统府”,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尽管它已改为博物馆。 蓝朝(国民党民国),也像其他,建都南京的王朝、王国一样不能久长,一九四九年四月,强大的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长江,一支队伍,冲进了总统府,蓝旗降下红旗升起,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你带着,一种复杂的心境,走出总统府这段,尘封的历史,你会暗暗地决定,回去后再翻一翻民国,这段短暂的历史,尤其是与南京有关的,你知道的和未知的历史,在品咂民国的味道中,穿越时空,去解读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那尚在,沉睡的记忆。 2.求南京总统府导游词800字左右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丰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壁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道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这座西洋古典式大门建于1929年。 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 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 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 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 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 ",又称"荣光大殿"。 当年,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 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 如1948年**、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 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次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 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 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 大堂两旁有一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其意为: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 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 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 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了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 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 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 1948年5月,**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 "。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六科一室。 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 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 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南面套房为**的办公室,共有三间。 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办公室东间为**的休息室,。 3.观总统府的感受当迈进总统府大门的时候,我首先被那绵延纵深的重重门廊震撼了,朱红色的基调,笔直地通向幽暗深邃的尽头,就如同变幻莫测的官场仕途一样,不知道在哪儿就会有一个致命的岔道与拐角,使你躲之不及。 如果说是它厚重的内涵与悠远的历史沉淀震撼了我,倒不如说是那种深沉沉郁的色调让我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难以言明的排斥与畏惧,这种感觉不单单是那种肃然起敬的瞻仰,更大一部分来自于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尽管现在它只是一处不折不扣的历史遗迹,甚至是一片曾经风光无限的权力废墟。 总统府的丰厚历史是勿庸置疑的,它的渊源要从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甚至是更早的时候说起,随后的农民领袖洪秀全、两江总督曾国蕃、还有后来的**、汪精卫等等,这儿当之无愧地是一处中国近代史的博物馆,它曾那么真切地见证了中国整整两个世纪的兴衰、屈辱、笑声与眼泪。 曾经的繁华与喧嚣,这一刻都尘埃落定,静静地躺在城市的一角,没有卫兵与戒严,没有闲人止步的高不可攀,独自面对门前路上的车水马龙,寂寥守望着对面摩天大楼上的时尚流转。往昔的龙蟠虎踞,翻云覆雨,都随着流逝的时光,沉淀成历史画卷中一抹淡然斑驳的影像。 光阴荏苒,大浪淘沙,曾经的两江总督衙门、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政府行政中心,所有的一切都化作40元的一张门票,让怀着不同心情的各色的面孔,用眼神将它一遍遍地抚摸,没有亵渎,没有禁锢,这里只是一处提供服务的场所,如同凭票入场的影剧院,不同的是这里演绎的是凝固的影像。 我进入的时候,总统府的第一重门廊正在修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油漆味,使的那种鲜明夺目的色泽有一种莫名的虚幻。 我刻意避开人潮,在重重迭迭的门廊中信步而行,数不清过了几道门,不经意间就陷入一个时期的历史。江南的园林的曲径通幽,花木迷离,清王朝的大吏,农民战争中的枭雄,战火纷飞中的达官贵人,都曾把这里当作办公休憩的安乐窝。 象征着封建尊贵的海潮翻滚,白鹤亮翅,向阳而立,间或竖立着的威武、肃静、回避等仪牌,那一道道的最高指示,在时光的侵蚀下,似乎都呈现出一种斑驳黯淡的色彩,让人在心潮起伏的同时找到令自己心安的理由。昔日的辉煌豪奢、古朴雅致、亭台错落、湖光山色依然如旧,但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风景。 它所有自以为是的神圣,永远定格在公元1949年4月23日,正如那幅惟妙惟肖的雕塑,它所有对现实不可理喻的抵挡都随着被几个解放军战士缓缓推开的铁门烟消云散。那一刻,阳光透过沉重黝黑的门照进来,真好。 在行政院幽暗昏黄的展览室里游荡了很久,拐弯抹角地走出来时,看到大门外一对衣着时尚的情侣正在甜蜜地说笑,心中的沉重登时被消解得一干二净,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总是现实站得上风。后花园池塘里欢快游弋的金鱼,一个个营养丰富,浑圆的躯体争先恐后地簇拥着去抢夺游人施舍的食物,皇家的鱼儿应有的尊严似乎已经被他们过于发达的食腺排斥得无影无踪。 花影叠嶂、暗香浮动的后院里,到处飘荡着古典抑或新潮的音乐,让人在不属于自己的奢华里,几近迷失自我。 进入后面园子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处叫做总统防空洞的地方,好奇心的促使下,我从那扇窄小的门里走进去,里面是区区折者的几段梯子,在不知多么深的地下,有几间狭小的房间,一排木制的结构后面显现出一个幽暗的洞口,那一定是地道的入口,看来总统避难也要准备几套方案,连逃命的待遇都与众不同。 一盏白炽灯发出昏暗的光,整个地下室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赶忙爬上去,另一个出口前是一片碧绿的竹丛,一个白衣白裙的小女孩在欢快地唱歌,压抑许久的心终于释然,所有的所有,在现实的鲜活面前都显得那样无力。 漫步在楼台歌榭之间,那段风雨钟山的日子,恍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丰裕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太多的美丽和遗憾,就像一个岁月的片断,刻在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朱自清曾经感慨:南京就像一个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 和中山陵,雨花台一样,总统府托着一段特定的历史,但那毕竟是历史了。它让人沉思,但力度却不那么沉重。 身边的相机卡喳声不断,好多人都向将这一段生命的经历定格,者心情和以前的那种达官贵人的正襟危坐,满面春风一样。而院外的阳光依旧是那么明媚,习习的凉风间或地吹来,淡淡地告诉每一个忘情的人,秋天,快要到了。 4.谁知道 诗歌《南京《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中泉英雄、范伟等主演,该片于2009年4月22日在中国内地公映。 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009年,该片获得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奖项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 尽管有大批的国民革命军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军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刘烨)。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 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 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角川(中泉英雄)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 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而他的同乡队长伊田(木幡龙),则已经是一名老兵。 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过种种为了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角川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版本一 《南京!南京!》片名含义 陆川:“南京!南京!”实际上是一句军事口令,有点类似于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奇袭珍珠港的“虎!虎!虎!“,它是侵华日军作战指挥部下达进攻南京的指令!我觉得用它做片名,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影片的力度。 场面庞大逼真 陆川透露说,在《南京!南京!》中有许多上万人的大场面,比如南京保卫战的场景,比如反映4万人被屠杀的场面,“我希望能够拍出一部真正像样的中国战争灾难片,而且所有的服装道具都要求逼真,每样东西必须有出处。” 据悉,影片将在南京、天津、四川、长春几地拍摄,为了真实再现1937年在南京所发生的悲惨场景,剧组将在四川重新建造一个当年的南京城,占地达到1500亩,包括当年南京城的城墙、护城河、总统府、街道等所有影片所要拍摄的景点。 版本二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戮。 电影《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导演希望这部片子能在日本放映,片中扮演日本人角色的演员都是从东京请来的。 在影片开拍之前历时三年的筹备过程中,导演研究了大量有关这场灾难的资料和文献,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确凿可靠的历史原型。在拍摄过程中,剧组也一直保持严谨精良的作风,无论是演员的戏装还是拍摄现场的任何一个道具,都严格按照文物原貌进行复制,效果非常逼真精致。 导演陆川表示,这部戏表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生人对那场战争的理解,希望能引起千千万万人在战争后的警示,包括自省。 女主角姜淑云由高圆圆饰演,和以往观众印象中清纯靓丽的形象不同,高圆圆在《南京!南京!》中的新造型看上去更加成熟淡定。 中国军官陆剑雄由刘烨饰演,在《南京!南京!》中,范伟饰演一位在战争中饱受磨难的普通平民,在残酷战争的磨砺之下,这一人物性格发生了由懦弱到坚强的脱胎换骨的扭转。这个反差极大的角色是对演员能力的严苛考验,此次出演这个带有悲剧意味的角色,将使范伟彻底褪去以往的喜剧色彩,带给观众震撼心灵的演出。 这部投资八千万元人民币的本土巨制已经在2009年4月16日在北京超前点映,19日在南京首映,22日将在全国上映,这是著名青年导演陆川继《寻枪》和《可可西里》之后的第三部作品。被赋予“有别于任何商业大片”的该片,受到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高度赞赏:“这部电影产生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好时刻,是中国年轻人拍摄的一部典型中国电影,这个典型意义会超越以往所有大片。” [编辑本段]影片评述 影片分为两段。第一段的主线以刘烨扮演的国民党军官陆剑雄为主。 37年冬南京城被日军攻破。大量像陆剑雄这样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街头巷尾展开惨烈的抵抗,并且最后悲壮地牺牲。 这一段落真实、冷静地展现了日本军队对中国战俘以及普通平民所做的大面积、惨无人道的屠杀蹂躏,例如活埋、火烧、江淹等惨烈手段均有表现。第二段以德国人拉贝先生的“安全区”为圆心,刻画了范伟、高圆圆所饰角色为代表的小人物,在民族与个人遭受生死存亡之际,所做的种种保全自己和保护他人的行为。 这部分中,由于避难于“安全区”的难民多为青年女性,因此侧重展现了日军对中国妇女所做的奸淫掳掠的兽行,其中涉及到慰安妇等。 5.诗歌鉴赏一篇,现代诗作者:叶挺 提名时:六面碰壁居士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曾当面称他是“**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 1925年回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没. 1946年3月4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获释,第二天,他就要求加入中国**,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叶挺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 4月8日,他后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杨眉和幼子阿九。 噩耗传出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提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讲解]: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 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 随后的“爬出来呵,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 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 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