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南京总统府内的四首诗句慕名走进美丽的南京,早上灿烂的阳光,洒落在这座,绿荫簇拥的古城。 踏着历史的遗迹,徜徉在,充满古韵古风的南京城,经过中山路,我们来到了,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庄严静谧的总统府,给人一种厚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也许是南京,这个饱经沧桑的城市,曾一次次定都,又一次次地沧陷,饱受蹂躏的历史使然。 从南京的,古代到现代,从传说中的越王,和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到三国的孙权,到明朝的朱元璋,到太平天国,再到孙中山,直至南京大屠杀,最后来到现时,我足下踏着,南京的街道。饱经沧桑的南京,一段段历史的沉浮,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剥蚀,在经过历史的选择后,慢慢地便被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历史的长河中,一片片飘零的落叶,随着时间的流淌,渐渐地沉没,积淀在河床之上,慢慢风化成一页页,专属于南京的记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坐落在,南京长江路上的“总统府”,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尽管它已改为博物馆。 蓝朝(国民党民国),也像其他,建都南京的王朝、王国一样不能久长,一九四九年四月,强大的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过长江,一支队伍,冲进了总统府,蓝旗降下红旗升起,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你带着,一种复杂的心境,走出总统府这段,尘封的历史,你会暗暗地决定,回去后再翻一翻民国,这段短暂的历史,尤其是与南京有关的,你知道的和未知的历史,在品咂民国的味道中,穿越时空,去解读南京这座,十朝古都那尚在,沉睡的记忆。 2.描写“总统府”的成语或词语有哪些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戒备森严、窗明几净、不同凡响 描写“总统府”的成语介绍如下: 1、富丽堂皇 [ fù lì táng huáng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 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2、金碧辉煌 [ jīn bì huī huáng ]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出 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 3、戒备森严 [ jiè bèi sēn yán ]戒:警戒;备:防备。 警戒防备极严密。 出 处 《国语·晋三》:“日考而习;戒备毕矣。”唐·杜牧《朱坡》诗:“偃蹇松公茏;森严竹阵齐。”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文艺传序》:“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4、窗明几净 [ chuāng míng jī jìng ]几:小桌。 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出 处 宋·洪迈《夷坚志》:“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5、不同凡响 [ bù tóng fán xiǎng ]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出 处 唐·程太虚《漱玉泉》:“天然一曲非凡响;万颗明珠落玉盘。”。 3.南京总统府的题字“总统府”三个字的题写人,曾经一度出现了4种说法。 戴季陶 戴季陶曾是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曾有人回忆,当年自己在南京一家油漆行学艺,国民政府有官员拿来“总统府”三个字要做金箔。师傅问是谁写的,官员说是戴院长。 戴院长,即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据说戴季陶是佛门弟子,考试院门口站岗的卫士不配枪,而是身着古典服饰,腰佩宝剑。 谭延闿 谭延闿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还是**和宋美龄的“红娘”。据说**原本想自己写这“总统府”3个字,可有人说这样不合适,最后**让人从谭延闿的书法作品中,找出了“总”“统”“府”3个字。 陈义经 陈义经是湖北人,少年时便写得一手好字,他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字体,被书法界称为“陈体”。抗战爆发后,陈义经应聘到国民政府总务局文书科工作。 有种说法是,**想用谭延闿的字,但一时找不齐,就喊陈义经来写。现在网络上依然可以搜索到“陈义经题名总统府”的说法。 周钟岳 周钟岳曾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他写了“总统府”3个字,是最为通行的一种说法。 南京民间曾有老人回忆,说“总统府”三个字写好的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就刊载了消息。 4.南京总统府介绍导游词:江苏南京总统府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去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一处历史悠久、曾先后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所的总统府。 它位于长江路292号,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 【历史沿革:汉王府—两江总督衙署—天王府—总统府—南京市政协会议中心】 游客们:作为历史遗迹,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物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1368年,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为了笼络人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到了1404年,这里又成了明成祖朱律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的王府,因朱元津封朱高煦为汉王,故也称汉王府。 到了清代,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行署。康熙时,又把原来的汉王府东侧部分改为江宁织造署。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之职,掌管江南的织造业。正因为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所以曹氏家族当时非常富庶,曹寅也深得康熙信任和赏识,康熙皇帝六次巡视江南,五次均住在江宁织造署。 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曹家被抄,江宁织造署才不复往日的繁华,开始败落。到乾隆时,把织造署扩建为行宫,以西花园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富丽宏伟的宫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用了3年时间,席卷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洪秀全于这年的3月28日人城。 此后,将南京改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在此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行署扩建为天王府。于是,这里成了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今天的总统府大厅就是当年天王府正殿金龙殿的遗址。当年的金龙殿,重檐圆顶,栋梁涂以赤金,绘有龙凤图案,四壁还画有龙、虎、狮、象等图案,可谓金碧辉煌,所以又称“龙凤殿”。 1866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天京陷落,天王府被抢劫一空。当时攻打南京的曾国藩兄弟,为掩盖掠夺的罪行,竟然放火焚烧了天王府,使这座华丽的宫殿化为灰烬。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是仅存的天王府内城部分和西花园。 1912年,天王府成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中山先生掌权仅三个月就因北洋军阀的破坏,被迫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同年4月,黄兴在此做过留守。后来的张勋、冯国湾、孙传芳都在此建立过自己的都督府。 1927年4月18日,**背叛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公开破坏国共合作,清洗北伐斗争中的**人,**公然导演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被定为新政府的都城,天王府又成了国民政府的所在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迁都重庆,汪精卫在此成立了伯国民政府。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又还都南京,将原来的“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改国民政府主席为总统,因此又称为总统府。 直到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克南京,蒋家王朝覆灭,“总统府”才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解放后的总统府改为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中心,一直谢绝参观,只有西花园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原址对外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遗迹前来参观这座“总统府”。 【门楼—照壁—“金龙殿”大堂】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总统府”的大门前。 只见门楼上方高大的旗杆直插云霄。门楼横帽上有“总统府”3个大字,据称是由书法家、原监察院副院长周钟岳题写后用水泥烧制上去的。 再看门楼对面的照壁前,竖着一块由郭沫若先生书写的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的纪念碑。 进了大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原是当年的“朝房”,后改为士兵的宿舍,现已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 正前方那座宽敞的大党,就建造在太平天国的金龙殿遗址上,现在正中悬挂着的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匾额。 大堂之后为今江苏省政协办公所在地,目前暂不对游人开放。 我们主要参观的是位于西侧的煦园,也叫西花园,是洪秀全、孙中山曾经工作、居住过的地方。 【煦园:十二生肖石—寿宁石—鸳鸯亭—桐音馆—俞枪所书诗碑—不系舟—忘飞亭】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前往“总统府”景区最精华的部分煦园参观。 请大家跟我往西走。前面有一道粉墙,墙的圆润门上方镶嵌着“煦园”两字。 这就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煦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全园面积仅20余亩。园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山叠石点缀其间,显得小巧玲球、秀丽雅静,是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 进入园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假山群,由十二生肖石叠合而成,在这儿,大家不妨一起来寻找一下自己的生肖石。假山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文要要素之一,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体现的是真山真水,而南方私家园林往往以假山假水来体现园林的自然神韵。 这座大假山,在园林构景中起到了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抑景作用,给游人创造了一种渐入佳境的情趣。 请继续随我往前走。 这块嶙峋峥嵘的太湖石,严然具有皱、瘦、漏、透、丑等特点,请大家仔细辨认,它像汉。 5.关于枫桥夜泊碑的传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碑也都顺理成章地置于寒山寺。这首诗同样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 1937年12月日寇占领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其头目松井石根由喜爱转变为掠夺,想把这块诗碑偷运回国献给天皇,但终未得逞。南京总统府的《枫桥夜泊》碑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复制产生的。 这块石碑不仅做过汉奸们献媚日寇的道具,也引出过一曲荡气回肠保护国宝的壮歌,至今还有一些未解之谜。 谜团1 石碑是何人置于总统府 总统府诗碑原来置于西花园桐音馆附近,1981年在整修中迁至长廊。 在迁移中发现碑座上刻有七排文字,其中有“大阪朝日新闻社主催大东亚博览会、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出品、苏州寒山寺诗碑于大阪朝日新闻社,昭和十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日本石材工作株式会社谨制”等字样。 昭和十四年为1939年。 据记载,日本侵略者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一直都想把掠夺的战利品和文物据为己有,曾试图以举办博览会的名义,先集中展览,再分批运到日本。从复制碑的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石碑是因“大阪朝日新闻社”主办“大东亚博览会”而刻。 但因为战事等原因,这次博览会没有如期大规模地举办。石碑是维新政府“出品”,应为梁鸿志等人放置总统府。 但是曾有学者认为是汪伪政府考试院长江亢虎所为。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总统府大院成了日军十六师团部。 1940年3月30日维新政府解散,并入了汪伪国民政府,这里又成为汪伪政府考试院、监察院等部门所在地。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想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以它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在此后的一年里,日军很快侵占了东南亚很多国家和地区,并在1942年底“大东亚战争”一周年之时大搞庆祝活动。当时在南京、天津、长春(伪满首都“新京”)等地都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大东亚博览会”。 1942年10月至次年1月,日军在南京举办大东亚建设博览会。1942年11月1日到12月8日,日军在南京玄武湖的翠洲举办“大东亚战争博览会”,展出了日军在南方战场缴获的各种战利品,进去参观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被日军用枪逼着强迫参观的。 据当时统计,整个博览会共有60万人进场观看。 《枫桥夜泊》碑很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参加这些“博览会”后,然后再由当时任汪伪考试院长的江亢虎置于总统府大院。 谜团2 复制碑上的文字究竟是何人所刻 总统府诗碑碑座上虽刻有“日本石材工作株式会社谨制”,但从刻制手法的精细程度上看,石碑应为中国人所刻。 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大汉奸梁鸿志请钱荣初依照原碑仿刻了一块诗碑,仿碑刻得极好,足以乱真。 梁鸿志想借此机会把真碑运去日本,但终未得逞。还有一说,寒山寺住持静如担心日寇进寺抢劫,欲隐去原碑,用复制碑替代,就请钱荣初按俞樾书碑仿刻。 为了保护原碑,钱荣初连夜刻碑,传出以赝碑迷惑日寇的动人传奇故事。但是此举被梁鸿志亲信发现,将复制碑运至南京。 复制的石碑仿刻之真,也导致了后来两块《枫桥夜泊》碑难辨真假。抗战结束,钱荣初从乡下避难回苏专程到过寒山寺,当时的住持静如已经病故,俞樾书碑如旧,自己所刻之碑已不知去向。 钱荣初生于1901年,是苏州碑刻高手,16岁学徒,技艺较为全面。1926年,钱荣初随苏州一批艺人一起到南京,承制中山陵碑刻工程,并开始崭露头角,得到同行们一致推崇,成为苏州碑刻业的代表人物。 但是据说,钱荣初在解放初期到过总统府,看到复制诗碑认为不是自己所刻。那么总统府的诗碑是何人所刻就又是一个谜了。 而且也有人认为总统府石碑非传统工艺所刻,是用电钻机刻成。 谜团3 当年“小字辈”王劲父何以题名诗碑 总统府内的诗碑是仿制寒山寺内的俞樾石碑而刻,正面碑文左下角刻有“乙丑重阳汪定执敬观”9个小字,乙丑年当为1925年。 总统府石碑在这行字后又多一行篆书“乙酉夏日西泠王劲父拜观”11字,并有一方印章。乙酉年为1945年。 汪定执是清末民国初年时期著名诗人,是民国教育家汪已文的父亲,当代收藏家汪孝文的祖父。汪定执先生早年受业于名儒李嘉会先生,后来旅居苏州,曾与国学大师俞樾、高僧印光交往密切,善画梅,其诗境禅理均有较深造诣。 1955年3月9日其逝于歙县雄村老家,享年83岁。而这“王劲父”又是何许人也呢?据史料记载,王劲父名为王京盙,1922年出生,“劲父”是他的字。 王劲父只读过小学,却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上海大学破格录取。1945年,王劲父才23岁,既不在政府任职,在书法篆刻界也只能算是“小字辈”,却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这块石碑上,应该此中有一段典故。 但是王劲父后人不知道此事,也没听王劲父说过此事,只是知道抗战胜利后,还在读书的王劲父曾多次受上海大学校长委托,到南京参加了一系列的抗战胜利庆祝活动。看来,王劲父何以题名总统府诗碑也是个谜了。 解放后,王劲父在上海高桥中学做语文老师,直到退休,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劲父才渐享大名。 谜团4 是否真的存在神秘魔咒之说 从跋文、附识中我们可知寒山寺诗碑共有三方:最早的诗刻始。 6.描写“秦淮河”的句子有哪些1. 有雨,就有了秦淮河荡漾的绿。 翻新的油纸伞,做旧的旗袍,那些如花美眷,到底去了晚晴楼,还是桃叶渡?过往的君子,是在文德桥下马,还是在白鹭洲沽酒?2. 岁月被抽空一截,雨水就来填满一截,让光阴的波纹,不增不减。朱雀桥边,唐代的青苔连着野草花,对面众多的人里,一定有那个刘禹锡,翘首等待那些早就消失的燕子,就像我在乌衣巷口,等一场诗题里的艳遇。 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灯影轻薄洒、淡月映秦淮”。在我的记忆中,南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既不是总统府,也不是夫子庙,而是秦淮河。 秦淮八艳、乌衣巷、朱雀桥、王谢故居、秦淮酒家、画舫,都让我记忆犹新。4. 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写道:“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数次的萦绕在河月的梦里,久久回荡…… 5. 梦里几度,在秦淮河畔,这个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恋徜徉。 泪光几许,追寻着桨声灯影,融合着秦淮烟雨,在我渐渐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6.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再现在我的面前。 虽然不愿意回来,不愿意揭起那道伤,但我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进,走进心海翻腾的世界。重回这里,已看不见我走时的那一条路,代替的是这里一座座小楼和新街商铺。 7. 蓦然,我从水与光的谐舞中,意会到了已经作古千百年的英雄豪杰,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气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流失淡去,就在不远处,他们向后世的我们招手;意会到了美艳绝伦的歌妓佳丽,她们回眸一笑,就袅袅婷婷地依着水流飘向秦淮残梦的那一端,从此芳踪难觅……8. 脑海中早早就有了一条从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流来的秦淮河,只不过略显零碎罢了。刘禹锡那首著名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让我以为秦淮河是一条香艳的河,流淌着许多红尘弱女美丽的身影和软软的琴声,这也正应了成见中金陵那浓浓的脂粉气。 9. 泮池码头位于夫子庙前,笼罩在一片厚重的灯光和水雾之中。当我坐进有各色花灯装扮的画舫内时,南北两岸的巨灯彩照扑面而来,霎时有一种宛如梦中的感觉。 南岸的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北岸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在一排金黄色灯光的晕染下,显得庄严而肃穆。金黄自古为帝王之色,我立时感到帝王的威严,我想到自宋明以来这里曾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的墙壁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仍在熠熠生辉。 10. 我真的好希望秦淮河能如凤凰涅盘一般,轻身振翅,扶摇于新的辉煌之中。虽然心有遗憾,但倚靠玉栏,任目光随意漂浮在水波之上,心仍然被瑰丽的水色光影陶醉了。 这是怎样的景象呀!近的,远的,强的,弱的七彩光芒,纷纷堕入水中,把满河的水印染得姹紫嫣红,犹如水晶宫般璀璨,犹如彩虹般夺目,犹如万花筒般奇幻。船儿从远处缓缓驶来,荡起水波,刹那间,水和光一齐颤抖起来,然后,光影被打碎,满世界金光闪闪的,我就想,这是秦淮的星眼在闪烁,这是秦淮的梦境在变幻,这是秦淮的魂魄在舞蹈。 11. 可当我真正站在秦淮河畔时,才发现“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碧绿的水面沉潜着历史的清流,静静地流淌着,河面画舫凌波,灯笼高挂,不是晚上,自然就看不到灯影,听不到桨声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当年秦淮河两畔宾朋满座的酒家,如今依然林立,只是和热闹非凡的夫子庙相比,这里却显得有点冷清了。 那些梦里的艳丽灯花,披着轻纱的曼妙女子,缠绵悱恻的吴侬软语,还有那锦瑟琵琶,都带着遥远而朦胧的颜色,只在古旧的书页里重复吟唱。梦里依稀,媚香楼里那个一袭白衣、清骨傲神的叫李香君的女子呢?还站在那洒满月光的楼里凭栏寻思。 12. 秦淮河的水越发变得深绿了,早已看不见河里的小鱼儿,只有那摇摇曳曳在河里的小船儿,伴着艳红的灯笼,慢慢悠悠地穿过一座又一座的桥,向着梦想,向着梦里的情缘划去。多年的伤感随着这楚楚的河风消散了,我的爱恋,我的秦淮,此时正在温柔地等待我,她依然繁华,依然千家万户,依然红红火火。 我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风华绝代的秦淮八艳,在灯火迷离的幻影中妩媚风情,袅袅多姿,温柔蜷娟,可有多少人会怜惜她们背后的痴情相守,年年肠断呢?红颜薄命,有情女子总遇负心之人。13. 朱自清那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又知道了秦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淌着桂舫兰棹、灯曳波漾的美景,尤其是在迷蒙的夜里。 14. 再后来,读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怀的《板桥杂记》,方知道秦淮河还是一条厚重的河,流淌着秦淮八艳美丽动人的故事,以及自六朝而明清悠长的历史文化。从美人到。 7.求南京总统府导游词800字左右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丰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壁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道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这座西洋古典式大门建于1929年。 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 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 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 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 ",又称"荣光大殿"。 当年,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 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 如1948年**、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 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次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 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 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 大堂两旁有一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其意为: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 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 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 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了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 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 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 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 1948年5月,**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 "。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六科一室。 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 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 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南面套房为**的办公室,共有三间。 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办公室东间为**的休息室,配有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