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视频地址:背景是个类似大成殿的建筑,一女子穿汉服在唱《诗经·新雅乐 礼乐:(浅谈)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母体文化,它注重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注重群体的和谐,注重精神家园的建设。 儒家认为:“能够打动人心,变化气质的才是乐,不是指所有的音乐,而是特指德音雅乐。就是那些---节奏和谐,内容健康的乐曲。 它会从内心来扶正你的性情,使得修身的功夫,由内入外,进入更深层次和更高的境界。内容健康,节奏庄严平和,能够给人以教益。 多听德音雅乐,人的性情就会趋向于“中”与“和”,从根本上收到成效。 “ 乐”在中国古代是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与今天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概念不同。 周朝统治者的“制礼作乐”,是想用礼乐互补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因为“乐”与“礼”之间有一种自身内在的联系。 “礼”包含了仁、义、智、信、忠、孝、悌、廉等伦理范畴。 “礼乐文化”是要使得人实现自身的和,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 “礼乐”各自的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互充,互相制约的关系。 《论语·雍也》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礼乐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的教化功能,强调了乐舞在人之内心修养方面的陶冶作用。 礼与乐的统一,在艺术上追求的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与情的统一、伦理观念和审美意向的统一。 新雅乐:(艺术概念,艺术特征,审美趋向,艺术宗旨,艺术格调,艺术使命,审美准则) “新雅乐”: 新雅乐非传统之古代宫廷的祭祀音乐,而是“静雅、古雅、典雅、清雅”之乐。 新雅乐的“新”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的两个层面。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与“乐”之美学思想,将人文中的两个层面——礼,做为理性形式;乐,做为感性形式相互融合。 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基础,加以重新认证、传承、组建与创新。 并在先秦音乐的功能论上,使之升华为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与超越。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承接。 “新雅乐”: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敬仰古代。新雅乐以古代雅乐为典范,用写意的手法,把抽象出来的古典灵魂元素或符号巧妙的融入新雅乐中,使古代雅乐的“肃穆、庄重、典雅、含蓄、和谐、纯正”之美,在新雅乐中得以升华与再生。 它的音乐内蕴追求:意境之美,不停留于形式的华丽,不满足于感官的愉悦,而重在提炼与形成内在音乐的意蕴,它最主要的精华是追求与古相通的——“神似”。 它的形式美方面的特色表现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 它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具有“泱泱汉风”之标志。可以说,新雅乐是人类几千年精神的互通与共鸣,是现代人对古代艺术的全新诠释与理解,也是现代人追求“平朴自然,灵魂寻根”的文化性体现。 它为古乐与今乐,古人与今人架起一座“神交”之脉,从而让今人追随先贤古圣之精神,承接民族之文明浩脉,传承中华民族之精神。 “ 新雅乐”:新雅乐内容纯正高雅,节奏主要以中正平和为主,旨在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 哈辉提出: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在“新雅乐”中,礼与乐需要内外融合发展,并且,要重新恢复它的“诗歌、音乐、舞蹈”一体性,让新雅乐真正成为“乐”的时代载体。而“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乐”是建立人们内心良好秩序的艺术方式。 “礼”为精魂,“乐”为外向,两者结合,即会发挥与达到“新雅乐”真正的艺术功能与意义。 所谓——“成中正平和之性,塑翩翩君子之风”,正是新雅乐创始人哈辉的创作初衷。 哈辉的新雅乐首开我国古典音乐之先河,她的音乐使人“性情中和,回归到自然与宁静中”,给当今的乐坛,带来了清新雅正之风。 新雅乐,就是创始人哈辉所要缔造的——21世纪中国之德音雅乐。 新雅乐艺术宗旨: 以 礼 修 身,以 乐 化 性 。 新雅乐艺术特征: 内容:纯正高雅;节奏:中正平和;旋律:磅礴柔美;寓意:源于自然,合于中道,内涵深厚,深远怀古,神远韵长。 集 “ 诗歌 、音乐 、舞蹈 ”为 一 体 的 “新乐”。 新雅乐的艺术格调: 古雅、清新、厚重、纯美、质朴、淡柔、空灵、和谐。 新雅乐的艺术使命: 以 礼 铸 人,以 乐 邦 国。 新雅乐审美准则: 思 无 邪,乐 无 躁。 新雅乐代表作: 分类:儒乐、汉乐、诗乐、颂乐。 1:后古典风格:【古典跨界风格】 《礼》《孔子曰》《蝶恋花》《相思》《春晓》《关雎》《上邪》《游子吟》等 2:纯古典风格:【古典雅乐风格】 《琵琶雅乐》《吹雪》《花娘墨庭》等 新雅乐唱片代表作 《关雎·新雅乐》——历时三年创作,于2009年8月在香港由丝绸之路唱片公司正式发行。 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印尼等地均有热销。唱片一出,即引起国内外音乐界关注,美国格莱美古典评委Josh与哈辉取得见面后,即欲签下哈辉今后的北美唱片发行合约与相关合作。 Josh称评哈辉独特的“揉弦腔”如天使般吟唱,意蕴耐人寻味,并称哈辉是一个“美丽且智慧,独特而极具潜力与创造力”的。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了多少诗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古时也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 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要之,《诗经》的编定,当在孔子出生以前,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只是孔子确实也对《诗经》下过很大功夫。 《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记》的文字,也说了同样的意思。 这表明,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他还用《诗经》教育学生,经常同他们讨论关于《诗经》的问题,并加以演奏歌舞(见《论语》和《墨子非儒》)。 这些,对《诗经》的流传都起了重要作用。《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3.赤壁赋中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一、【赤壁赋中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其中“明月之诗”出自: 【诗经原文】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二、【原文】 前赤壁赋 壬戌 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客,诵明月之,歌窈窕之章。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翻译】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四、【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