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怎样搜集的《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诗经》的流传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 2.诗经·采薇节选编一个故事300字诗经·采薇节选编一个故事300字:回想当初,离家之时的我还正年青,在那个春风和煦、杨柳依依的日子,伴着鸟儿在枝头的吟唱,我站在树下与我的妻儿、我的父母、我的乡亲们挥手告别,奔赴战场。家里妻儿不忍我离去,我又何尝舍得她们。 如今,在这个十几年后的深冬,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我已经拖著疲惫的身子,慢慢地走在这条熟悉却又陌生的回家路。 家乡变了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家乡是否已变得荒无人烟?亲人们还在吗?我终於回来了,可是,却丢失了青春的年华,丢失了与亲人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我,再想起当年那一场场残酷的战争,它们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我不敢再去想,那种悲伤的心情,此时,还有谁能够理解啊? 漫天的飞雪中,走着的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我是还活着;同时我也是一个不幸的人,我被那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又饥又渴。 我只是风雪中一个孤独的身影。 步履蹒跚地走着。 战战兢兢地走着。 零乱的脚步,踏碎了地上的冰雪,却踏不碎天地间的落寞。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3.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诗经》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书,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开启了一种范式:在时间的河流里,好的诗,乃至好的文学,最终都和时间有关,它们从各自狭窄的山谷涓流而下,汇入更为广阔的时空海洋,经流不息。 5、孔子选编《诗经》,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诗歌中精选最有代表意义的诗,他将描写人间男女相亲恋爱的诗放在第一位,将同性恋诗坦然收录其间,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生命的欢乐、百姓的疾苦,《诗经》中满是活色生香的生活现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人民网-还原《诗经》的生活现场 参考资料:人民网-诗经里的消息。 4.诗经采薇 编一个小故事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没有正常家庭生活,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5.关于诗经编集有哪些观点《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 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 (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 (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 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6.谁有关于<<诗经>>的文章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与不同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起点,《诗经》经孔子的选编共305篇。分为风、大雅、小雅、颂四大部分。其中的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及赋、比、兴,重章迭句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如诗经中的《伐檀》向不稼不穑的剥削者提出了责问——你们凭什么坐享别人的成果?这种勇于反抗,直抒心中不满的情绪是由《诗经》中发源的。作者去关心人民的命运与疾苦,把民歌作为一种战斗的武器,传至后世的作者也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来讽刺执政者,比如“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其中一首《官仓鼠》尤为典型“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与《诗经》中《硕鼠》把剥削者描绘成硕鼠并“逝将去汝”何其有相似之处! 再比如《诗经》中的爱情诗,如《蒹葭》、《关雎》中均以景来衬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于后代的爱情诗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再如,陆游的名作《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城柳。”等句,均以景开头。或以孤清寒冷之景衬内心凄苦之情,或以春和景明、大地回春之景衬芳华已逝、爱人离去之悲苦。把景赋情的“赋”的手法追其本源仍是《诗经》。 《诗经》中《采薇》一篇可称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边塞诗之一,诗中以西周末昆夷之忧,猃狁之难为时代背景,以采薇起兴,有薇的生长变化来反映战士戍边的时间变化,把对盼归的热切通过“岁亦莫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的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后世柳中庸的《征人怨》“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连黑山。”中同样也以塞外的黄河、黑山、白雪、青冢作为描写的对象,以此写出长年在外征战之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于对战争的厌恶。可以说对战争的厌恶是由《诗经》而始的。 当然,后世的文学在《诗经》的基础上也有很多的演变与不同。《诗经》之后有魏晋的五言诗唐诗——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强音,宋词与唐诗、元曲,清的散文多样的文学演变。借用启功老先生的一句话:“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如此一针见血! 的确,回想《诗经》中无论是投我以桃,投之以李的真诚,求之不得,吾寐思服的心神不宁,而是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美好,还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伤都是如此的有血有肉如此的真实,都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朴素不带修饰,有种遥远的沉重。 同样写月《诗经》中写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直接对皎月当空,月光皎洁,一位少女漫步月下的静谧和谐之情写出来,表现作者的爱慕与心动之情,月亮、少女、诗人,三种元素合一,诗意凝聚完美,爱就是爱,如此而已。到了唐,李白写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仍有天真与想象,但总少了一份原始,多了一份豪气,仍要飞在青云端,把自己看作仙人一般,也隐约可见他的那一份嚷嚷着要建功立业,要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霸气,而到了宋,苏轼就写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看看景抒抒情,还要讲讲哲理——人生百年,何其短促,但自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又化为永恒,这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宋元以后就再也没有在诗词上成大气的人了。 启功老先生把诗看得很透,或许我们无法参祥,但我们要公认《诗经》不论从形式上的四言一句,写作上的现实主义之风,还是诗中如一日不见如三秋等名句,都启发了汉赋、乐府、与唐宋元明的诗曲。开了历代文体的先河,如章学城所说:“后世之文……其源多出于《诗经》”《诗经》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会在文学史上留下闪烁不灭的光辉。 7.关于诗经编集有哪些观点《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 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 (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 (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 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8.《古诗源》选编了哪些朝代的代表诗作《古诗源》选录了中国先秦至隋代的七百余首诗歌。 清代沈德潜选编, 全书共十四卷。沈德潜主要着眼于诗歌的发展演变,宗旨在于探寻诗歌之源, 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 即古诗是唐诗的源头,故取名《古诗源》。 书中所录,皆为唐以前除《诗经》、《楚 辞》而外的历代代表性作品,诗后评语也不乏精当或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沈德潜( 1673-1769 ),字碡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潜心诗 学,很有造诣,为康乾以来拟古主义诗派的代表。 沈德潜是一位有眼光的选家。 他在《古诗源》中选录了大量古代歌谣和乐府叙事诗,并于建安诗人中特别推 崇曹操、曹植,于两晋诗人中特别推崇左思、陶渊明,于刘宋诗人中特别推崇 谢灵运、谢跳的和鲍照,于北朝诗人中特别推崇庾信,体现了他反对绮靡而注 重诗歌社会内容的宗旨。 《古诗源》因篇幅适当,笺释简明,成为近代流行的古 诗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