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铜镜

1.想知道关于铜镜的历史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2.想知道关于铜镜的历史

古代的铜镜,是用来映照的。

镜背面的纹样具有个性身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有人称之为“翻过来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柯桥开幕。

来自中、日、韩三国铜镜研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主题,以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就这一地区铜镜类别、产品分布范围、冶炼技术、发展历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开展研讨与交流,也为大家揭开了一面面镜子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又神秘的人文历史…… 古铜镜的悠久历史 铜镜,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其功能及使命随着玻璃镜的出现与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大约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马台齐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饰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纹图案。

此后,商周时期的青铜镜时有发现,但铜镜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至汉代,青铜镜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装饰上发生了变化外,同时在纹饰中出现了铭文,甚至出现了以铭文作为主要纹饰的品种。

与此同时,一些高浮雕工艺的装饰,如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品种的青铜镜也开始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工艺将画面中的人物神仙、车马龙虎、禽兽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汉镜工艺的顶峰。

纹饰和形制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的铜镜在纹饰和形制上较前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表现的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在形制上,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

所以,唐代的铜镜在风格上展示了大唐国富强、开放、豪迈的精神风采。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元时期的铜镜,镜形除沿袭前代外,新出现了长方形、桃形、钟形、瓶形以及镜上加柄等多种造型;装饰题材以商标字号和缠枝花鸟居多;胎质的合金成分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胎避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宋室南渡后,以湖州为主的两浙铸镜手工业十分发达。

私家作坊则以湖州发现为最多,从镜铭中见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蒋家等所作铜镜。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铜照子”、“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越州徐家铜照子”、“越州戴宗青铜照子”等有铸造地铭文的铜镜出土。

会稽古铜镜辉煌的过去 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资料考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

西汉中叶,以昭明镜、日光镜和蟠螭镜为主流的青铜镜不断涌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更为广泛的尚方镜、规矩镜、禽兽镜等品类。 绍兴古为会稽。

会稽铜镜在东汉早期逐渐兴起。汉时,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和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鉴湖,使绍兴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会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此外,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也为会稽铜镜的兴起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保障。《越绝书》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

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剑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使会稽成为当时全国的铸镜中心之一,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狱特征。

铜镜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把此次论坛放在绍兴举行的原因。”

许多铜镜研究专家都表达了这一看法。 铜镜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一面面锈迹斑斑古铜镜,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它已无法映照出人们的面庞,却仍有这么多人对此着迷,这是为什么呢?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道出了缘由: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

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洁已失去,但其镜背个性的纹饰、铭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有专家说,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古铜镜也被看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

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

3.为什么古人以铜为镜

这里面有一个铸造工艺的问题,铜比金要易于加工,而且效果也不错。

远古先民以盘之类有容器盛水当作镜子照其形象。最初的盘为陶制,专供盛映面的盘称为“监”,或写作“滥”。甲骨文已有这样的字,为一人府立容器“皿”旁的形象。《尚书 . 酒诰》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人监”的话,指的就是这种原始的“镜”。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人们开始以青铜铸“监”,“监”字也被加上金字傍,如今简代作“鉴”。铜鉴始于商周,直到战国之前使用非常普遍,因盛水为镜,故又称为“水镜”。“鉴”是镜的鼻祖,“鉴”、“镜”二字互义。《诗经 . 邶风 . 柏舟》中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的诗句。《广雅 . 释器》云:“鉴谓之镜。”鉴是镜的前身,也是镜子的别称。以后的人们利用金属表面经抛光后映照面容的特点,用青铜铸造镜子,这种古老的镜子便称为青铜镜。

青铜镜一般是扁扁的园形,正面抛光,光可鉴人,称为镜面,背面刻铸有各种花纹或铭文,中心有一纽,用以穿插镜座或悬挂之用。铜镜的制作要通过制范、浇铸、刮削、研磨、抛光、开光等工序。新制成的铜镜是很亮的。明代散文家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形容满井水的清澈,便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使用的时间长了,镜子或许老化,因此需要重新抛磨,旧时便有专以磨剪子、磨刀、磨镜子为业的。但有些汉唐时期铸造的铜镜经历一两千年的埋藏,至今仍光亮如初,如同镀铬,一度称为铜镜千古之谜。足见古人铸铜技术之高超。

铜镜的合金成分主要是铜、锡、铅,其中铜为 65-72 %;锡 22-25 %;铅 3-8 %,宋代以后的铜镜中还有锌的成分。这种合金比例是铸造铜镜的最佳比例,用这种铜锡合金铸镜,既便于研磨(如唐诗人孟郊诗云:“铸镜须青铜,青铜易于磨。”),又能使铜镜具有最大的光洁度,而其镜面的富锡层氧化后,在青铜表面产生极薄的一层氧化锡透明薄膜,这种稳定臻密的薄膜称为“水银沁”、“水银石”、“水银包浆”,在古时也是很珍奇的,只要膜不被破坏,埋藏一、两千年,镜面也不会绣蚀。

关于铜镜的铸造,在先秦的书上已有了记载,《诗经 . 邶风 . 柏舟》篇中就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的诗句。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晚期,约在公元前 2000 年)出土的七星纹镜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至战国时代铜镜已被人们普遍使用,随着技艺的提高,青铜镜越铸越精,越铸越美,至清代才逐渐被玻璃镜所替代,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铜镜在民间多用在婚礼上作为象征吉祥团圆的物品,如今则为青铜文物见藏于博物馆。

4.求解《诗经》中一句“如匪浣衣”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这里的“如”字应该是语助词,“匪”,假借为“非”,“不”的意思。“浣”,洗。

大概是说妇女被群小欺侮,洗不了衣服,心里很忧惧。

柏 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

妇人遭受遗弃,又为群小所欺,坚持真理,不甘屈服的抒愤诗。

泛:浮行,随水冲走。流:中流,水中间。耿耿:形容心中不安。隐忧:深忧。微:非,不是。

鉴:铜镜。茹(音如):度,或容。据:依靠。愬(音诉):告诉。

棣棣:雍容娴雅貌。选:屈挠退让貌。

悄悄:忧貌。愠(音运):怨恨。觏(音够):遭逢。闵(音敏):忧伤。寤:交互。辟(音屁):捶胸。摽(音表,去声):捶,打。

居、诸:语助词。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5.古代为什么用铜做镜子

在冶炼技术低下的时候,铜的炼制提取是最方便的,所以中国最早出现的金属是青铜,

在金属的价值上铜比金和银廉价的多。

在铜和铁之间 ,铜比铁更软,更容易塑形,也更容易打磨和刨光。

其实古时候已经可以提炼很纯的水银了,但是没有办法将水银摊平后保存,而且水银极容易中毒。其实银打磨抛光后也是可以当镜子的,但是银极容易氧化发黑,同时使表面变得毛糙。

铜使用时间长了也会发生氧化,但是相比较铁和银,速度要慢一些,为了保证铜镜的使用,民间有专门打磨铜镜的手工师傅。

综合了各种利弊之后,古人选择了铜作为镜子的原料。当然这只是有钱人家才能用得上的,普通百姓还是依靠水里的倒影才能看到自己的样子的。

6.《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7.诗经中对浣衣的描写

《葛覃》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柏舟》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8.诗经:朱熹为什么最爱“女曰鸡鸣”

《诗·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贤夫妇。

“女曰鸡鸣,男曰昧旦。” “你听,公鸡打鸣了。”

女人从睡梦中惊醒,伸手理了一下散乱的头发,眼神还是有些迷蒙,声音已是很灵清的了。转过身朝内一看,男人双目炯炯,竟然醒来多时了。

“天就要亮了!”他侧过身揉住了女人的肩膀。“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温柔的笑意从嘴角抿过,女人赶紧起身,退步从架上取过衣服,一件件穿上。“公子,你起来快看,启明星划过天际,灿若桃花,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铜镜里迭出,男子轻袍缓带,立于身后,两袖微风,声色朗朗:“取我的弓箭来!”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公子今天素衣葛屦,可配赤黄骍马。”

男子修整一新,犹如白鹭振振欲飞,女人莞尔一笑,掀帘,吩咐仆从,检视车马,一一齐备。男子跃马挥弓,低头朝着地上的女人大声说:“游凫、云雁,你喜欢哪一个?哈哈……”车身隆隆,呼啸而去。

没有比自由自在驰骋在马上的男人更性感的了。女人垂手侍立,含笑久久。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稍事休息,准备晚宴吧”女人领着仆妇们,走入后院内间。

厨妇们各尽各职,女人洗手更衣。把盏间,她仿佛看到了水洼里嬉戏的鸭子瞬间湿漉漉地被拎出来,一滴滴水变成一滴滴油。

云中的大雁倏然坠落下来,带着烘烤的炽热安详地卧在盘子里,悠然畅想天上人间的无限美好……。“这些都是郑国最有名的美味呢。”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车声隆隆,满载而归。

男子一觉小憩,醒来肉香扑鼻。“什么肉,这么香?”男子趿拉着鞋来至堂中,酒宴已备,万舞待奏。

女子笑而不答:“公子一向镇定,怎么如此急食,可见连吃也不会。” “哎,先取酒来,食色当前,先要痛饮,然后大嚼,还有什么虚礼不成?” 女子放下酒杯,将身出席,走到一尊炮豚跟前,款款而谈:“公子七岁习射,女子自幼学撰。

所谓,羊宜黍,雁宜麦。比如这味八珍之三,炮豚,功夫足以载满一车书。

公子先喝一杯,听我慢慢说。”男子喜,饮一杯。

女子再言:“炮,是最有讲究的。先精选一只健壮的小猪,赶杀后淘净内脏,再取数颗饱满圆硕的红枣塞进腹内,用风劲处的芦苇编成密密的软帘子,裹实了。

外面再涂一层白白的泥巴,然后放在炉内烤。等到泥巴烤透,剥掉,然后,洗手去芦席,再洗手,把皮肉表面上的一层薄膜搓掉。

这是前二步。” 男子愈加有兴致,斟酒,敬与女子。

“第三步是将稻米粉和水拌成的稀粥,敷在小猪的身上。放入小鼎中没入滚油,待全身金黄脆亮。

第四步,便是捞出小金猪,放入豚缶中,一起置于大鼎内,煮沸,温火,三天三夜。” “好大的功夫。

怪不得肉酥柔烂如此。”男子再斟再饮。

“最后是这调味的醋和肉酱,均非一朝一夕,一年一月能成。比如这秘制肉酱,传至荆内已有百年。

公子才有如此好口福。此百年之福,岂能不细嚼。”

“关关雎鸠,在河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油然吟诵。“山无棱,江水为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子悠然相和。

夫妇对饮,歌舞渐起。“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周代礼记有言:“射者,男子之事。中馈,女子之职。”

男子马上春秋,女子庭内身手。两两相敬时候,就是这样:闲庭又寂静,花枝又低亚,良夜又迢迢。

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莫不欢喜。 所谓和乐而不淫,而无宴昵之私,便是。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月光如水,落红成阵,卷起东风帘幕。

男子伫立庭院,若有所思。女子取过一件斗篷,披在男子身上。

男子长叹一声:“郑伯克段于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权谋,善外交。小霸中原,无可撼动。

只恐后事失算,世子相争,兵戎相见。宗族德才兼备者,将风流云散去。”

女子温杯换盏,淡淡而言:“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篆烟微,花香细,左右佩玉叮当。女子解下玉佩,双手奉与男子:“珍珠、琼剧、璜瑀,乃至金燧、玉锥、箴管,这些身上所携所佩之物,公子皆可以拿去,或送贤者,或结同心,凡君子至亲好友,皆可以此表达公子的爱慕和敬仰之心。

君子,修文德以来之。这宝物,若只是女子的衣饰之玩,不能显示珍贵,不如赠与君子,以德相配,物我两欢。”

女子细细言,男子深深拜。朱熹读到这首诗,曰: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

简而言之,朱熹认为的女子之贤,大概需要要这么几点:1、鸡鸣即起,以警其夫。2、中馈为职,和其滋味。

3、饮酒相乐,琴瑟在御。4、送佩赠玉,报答君子。

5、结其欢心,无爱服饰。至于夫妇之贤,朱熹最欣赏的一点便是:其相与警戒,不留于宴昵之私,和乐而不淫。

诗经,郑卫之音,历来被称为淫声。朱熹的《诗集传》在解读郑风时,可以看到很多判词都是淫妇、淫女、淫奔之词。

唯独这一首,从头至尾都是赞扬和肯定的。

9.《诗经》中《柏舟》的相关介绍有哪些啊

字词: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如:犹“而”。隐:幽深,盛大。隐忧:深忧。微:非,不是。敖:通“遨”。

匪:非鉴:铜镜。茹:容纳。 据:依靠。薄言:语助词。愬(sù诉):同"诉",告诉。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悄悄:忧貌。愠:恼怒,怨恨。群小:众小人。觏(ɡòu够):同"遘",遭逢。闵:痛,指患难。静言:“静然”,就是仔细地。寤:交互。辟:通"擗",捶胸。摽(biào鳔):捶,打。

居、诸:语助词。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浣:洗。

释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两句是说并非我无酒消忧,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饮酒和遨游都解不了这忧愁。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是说石头是任人转动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不能随俗,不能屈志。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寤辟有摽”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洗之衣污垢常在。

译文:

我乘坐那一片白木小舟,也任其轻飘水面随水流。夜深深我两眼睁睁难以入眠,是在是心中有无限忧伤;并非我无解愁酒,我只想放舟散心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天下事事可照清。也有同胞兄弟,难以依凭述真情。本是我去诉说忧伤获得安慰,往往横遭欺落与指责。

我的心不是那路边的石头,可以由人随意搬转。我的心也并非身下席,任谁都可以乱卷翻。虽受磨难仪容端,绝非落魄任你拣选。

心里忧伤隐隐疼,只恨小人无品行。我生坎坷多磨难,尝尽人间屈辱;无言心中万千苦,静言捶胸心更痛。

我问日升月落,为何交迭而我没有感觉到灿烂光辉?悲苦忧伤愁心洗不尽,好像一堆脏衣,不言静心再细思,再无奋发高飞心。

赏析:

这诗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奋飞,又不甘退让,怀着满腔幽愤,无可告语,因而用这委婉的歌辞来申诉。

关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别,旧说颇为纷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妇守志不嫁和妇人不得志于夫等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