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 中国古代积极入世的人和诗句 越多越好一、七律四十九首1. 东坡吟傲世世间无天险,大江东去去不还。 诗情弛骋大江北,画意纵横大江南。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 梦里两人常相见,醒来只隔数百年。2. 昆 仑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3.凉州曲圣书万卷任纵横,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大怒偏向虎山行。不畏腥风吹血雨,豪歌一曲万里晴,独自遨游何稽首?揭天掀地慰生平。 4.寒江独钓图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5.春山行旅图惨淡岁月入梦遥,浪迹四海悲寂聊。 风流正随鲲鹏去,我自面壁空长啸。万里江山皆风火,十年胸中尽怒潮。 拼将一腔义士血,直向云天逞英豪。6.瑶台曲青山未老头先白,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碎珠溅玉梦里来。凌空缥缈一飞影,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高诵佛号助英才。 7.苏武牧羊图塞外极目望故乡,未见长城万里长。空盼飞鸿传书至,悲向苍天呼斜阳。 古筝哀奏清秋节,铁人无泪亦凄惶。但使此身能报国,天涯何处不苏杭?8.暗 香不恋世间佳丽地,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凌寒飘香九千里。霞光照彻万仞山,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报春报得万民喜。9.疏 影世间何处寻奇葩?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农夫叹绝忘桑麻。流芳千载任风雪,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冰山高处万里霞。10.题李迪牡丹图花后无语荒草肥,焉知天外无惊雷?囊括涯内群魔乱,难忍鼠辈称强贼。 冲天一怒寒星落,十万义士遥相随。长驱直入九万里,枪林弹雨夺金魁。 11.太 公 赋奥究天庭运玄武,凶神恶煞空顿足。神威浩荡百万年,天马行空做羁族。 术奇才高惊圣帝,大义绝天恸神禹。茫茫伟烈终何限?日月星辰照天枢。 12.天 山 行(纪念林则徐)心洁自爱天山雪,羞与群贼论功过。只闻豪杰弃官走,不见东海大潮落。 忍看壮士负离恨,莫问青天悬日月。巨人眼里乾坤小,英雄心中天地阔。 13.乌台诗案纵有神龙起沧海,难赋豪情祭乌台。恶奴群起吠尧舜,万民齐声叹良才。 誓将寸管化长剑,杀尽世间狼与豺。他年若有凯旋日,是我卷土又重来。 14.回 澜 阁抑郁十年栋梁倾,怒涛顿从胆边生。一腔豪气贯日月,疑是长虹化雄鹰。 大展经纶补天手,激扬神鞭驱雷公。高谈霸业伟烈在,苍天为我起东风。 15.汩 罗 江初闻新作已忘归,字字落地皆生辉。汩罗江边咏天语,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天公不怒而自威。忽闻豪杰为贼屈,天下英雄不胜悲。 16.庐山高图同室相残何太急?肆出狂言困雄狮。雄狮泪别庐山时,庐山伤心把头低。 欲捣地府无臣杵,将上九霄揽天梯。回首莫问风吹雨,功过自有日月知。 17.李白出行图高歌向天天相应,纵声唤地地有灵。曾经刀山驱猛虎,几度火海战飞龙。 诗成万卷尽雄风,铁流笔下恣奔腾。何当重归长安路?再为盛世除奸雄。 18.佟 麟 阁苍天问我何所求?星河惨淡大江流。不求玉帝多封赏,但求直取强贼头。 半生热血洒疆场,一路高歌唱自由。盖世何足九万里,天纵奇才报国仇。 19.猎 鹿 图飞步凌云八千里,多少年来无劲敌?多少干戈化玉帛?多少腐朽化神奇?讲诗论经雅意高,寻幽探微破天疑。嘉峪关上存故迹,犹记当年猎鹿时。 20.左 权去年与君赋新词,正是北雁南飞时。漫天捷报作雪飞,遍唱三军夺帅旗。 马上雄风振九关,席间说笑破顽敌。今日英魂赴九霄,何人助我雪国耻?21.梅竹寒禽图梅竹何日报新春?愁绪万千萦苦身。 新晨盼得灵鹊至,空来不为传玉音。日暮苍鹰归幽谷,夜半神龟泣海滨。 垂泪岂非亲骨肉,滴血何止慈母心?22.珠 山悲风送君君何去?飞鸿频传断肠句。孤身青云何太急?灵台不见天公怒。 未曾为君歌一曲,万里严霜凝寒玉。再往珠山寻隐珠,泪水尽洒灵海路。 23.枯木竹石图风吹落叶舞晴空,我奏狂歌唤英雄。歌罢举杯问苍天,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腹内更牵万种情。一生大醉能几回,何不豪饮到天明?24.超然台赋万盏美酒浸衷肠,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我独一人欺霸王。踏碎九霄凌罗殿,何须弯弓射天狼?今日把酒邀明月,一片诗情在汪洋。 25.君车出行图飞鸿飞落红尘中,浮云伴我来纵横。名利场中无功德,坎坷路上尽奸佞。 为福万民始操戈,莫以成败论英雄。待到神兵从天降,风卷残云破敌营。 26.赠 石 重十年常怀百年忧,独自踏歌天边走。天公今霄忧似我,寒星万点漫北斗。 似水流年流神韵,如歌岁月忆战友。心中几多爱和恨?今生难得再回首。 27.出 行 图风流倜傥任潇洒,不负青春好年华。三载光阴似流水,一朝伤心如乱麻。 我随大军去东征,何人伴君去西伐?遥瞻前方万里路,福星高照到天涯。28.秋山草堂图记得当年风雨中,落花时节与君逢。 浊酒一杯话今古,神笔四海抒豪情。可恨纵不自菲薄,未曾为君写生平。 而今举酒祭何处?空对满山枫叶红。29.悼石德启曾经少年多壮志,胸中常怀破天意。 君视福祸为草芥,我履水火似平地。分兵作战整十年,何曾。 2.急求古代文人积极入世的例子或诗词,诗词要全文,谢~~~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 屈原、杜甫都是积极入世的人,但是杜甫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好评价。入世。 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条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 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 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 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 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等。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於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 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 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騝央I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 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注: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有掣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表现李白出世入世思想的诗有哪些李白一生拥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一心想辅助君主治理国家,报效朝廷,积极入世是李白思想的主流,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 然而,他的抱负总不能得到施展,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他常常有寻找神仙的梦幻。李白的一生充满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同时,这种矛盾对其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理想与现实剧烈的冲突搏击中迸发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火花,使他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流传世代。 李白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安社稷”、“济苍生”的崇高政治理想。盛唐时的一片盛世景象与进取的精神,使李白胸怀大志,关心同事,热衷于仕途。 同时,家庭对李白产生政治抱负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出生于一个富有而家学渊博的家庭,自幼学习辞赋,吸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他苦学博览,拥有丰富的知识,使他年少便富有一身才气。当他觉得自己应该施展自己才华,报效朝廷时。 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并告知他自己家原是皇室之后,但因长期流放西域,切从事工商贱业,无颜抛头露面于朝廷,希望李白能出人头地,重振家声。于是“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事君荣亲”的观念便伴随着他的一生。 李白游历了祖国的广大名胜,特别是出蜀远游后使他大大开阔了视野,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川,李白心情非常激动,更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服务祖国的决心。他曾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此时期,他的入世为官思想非常强烈。诗歌大都是描写祖国山色,表达自己豪情壮志,如《登锦城散花楼》、《大鹏赋》、《越中览古》、《宿巫山下》、《渡荆门送别》等,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写有脍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时代的苦学博览给以了他丰富的知识,培养了他的雄心壮志;蜀中锦绣壮美的河山开拓了他壮阔的胸襟,丰富了他固有的才情和文采,他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但逐渐地,李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世俗的黑暗。 在安陆期间,他积极地进行一些希望人们给他援引的活动,但由于李白的侍才放浪,桀骜不驯,露才显己,以至于才高招忌,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招致了一些地方权贵的不悦。因此,在安陆他屡遭坎坷,求荐无门。 3后来他到了国都长安,第一次到达长安,他便遭遇了挫折。李白希望通过当朝宰相张说和其子引荐自己但却都被他们玩弄,被安顿在终南山一处无人居住的荒原,李白非常郁闷生气,后来在长安期间拜访过一些人,但大都和张说父子差不多,忌妒他的才华。 此时的李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看到了李唐王朝阴暗的一面,在愤怒中他挥笔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表达了他初入长安受遭遇的悲愤。但李白仍然对为官充满了渴望,他不甘心自己的非凡才华无法施展,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激励着他。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山东过了几年的生活,此时他常常在作品中发出不平之鸣,如《梁甫吟》、《将进酒》,充满了对不公平命运的质问和悲愤,特别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机遇终于到来了,天宝元年,由于唐玄宗三次下召见,李白第二次来到长安。 唐玄宗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待诏宫中。李白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发挥才能,报效朝廷的时刻到来了,这时他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和《别内赴征》等,表达了他其时兴奋的心情。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唐玄宗和杨贵妃都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歌才华,并称他为“天下之奇才”,但却总让李白献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诗,就是不让他参与朝廷。 李白感觉到自己不过是朝廷的文字玩物,升平的点缀,加上官场的黑暗,高力士、李林甫等人的阴险邪恶,恃才傲物的李白又怎能在这种环境下忍受下去呢?有了对当时政治社会的更清楚认识,李白“高歌大笑“地离开了长安。“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答杜秀才王松山兄赠》,就是在这种“浮云蔽日”的世道里,“秋风摧紫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时,李白对官场黑暗充满了强烈的痛恨之情,希望出世的思想浓烈,迸发出了强烈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他运用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去去寻找神仙的梦幻,在梦游中表达自己抑郁的情感。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典型的例子。 诗中写了梦游的景象,但实际是写了他仕途梦幻的破灭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愤慨之情,诗人从梦幻中清醒,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和现实不公的愤怒。 在离开长安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白一直存在着较浓厚的出世思想,同时他更多的是关心社稷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对君主昏庸无能感到痛恨,李白的遭遇与出入世思想的巨大矛盾冲击使他诗歌里的批判精神更为强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深刻的批判。 当然,李白的积极入世思想还是他思想的主流。 后来安陆山发动兵变,国事危机。李白抱着有心为国出力的精神再度走向了仕途——参加永王磷幕府,表现了李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但是李白的理想最终也得不到实现,后来永王磷的队伍被破灭了,。 4.表现李白出世入世思想的诗有哪些李白一生拥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一心想辅助君主治理国家,报效朝廷,积极入世是李白思想的主流,指导着他一生的活动。 然而,他的抱负总不能得到施展,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他常常有寻找神仙的梦幻。李白的一生充满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同时,这种矛盾对其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理想与现实剧烈的冲突搏击中迸发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火花,使他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流传世代。 李白在青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安社稷”、“济苍生”的崇高政治理想。盛唐时的一片盛世景象与进取的精神,使李白胸怀大志,关心同事,热衷于仕途。 同时,家庭对李白产生政治抱负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出生于一个富有而家学渊博的家庭,自幼学习辞赋,吸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他苦学博览,拥有丰富的知识,使他年少便富有一身才气。当他觉得自己应该施展自己才华,报效朝廷时。 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并告知他自己家原是皇室之后,但因长期流放西域,切从事工商贱业,无颜抛头露面于朝廷,希望李白能出人头地,重振家声。于是“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和“事君荣亲”的观念便伴随着他的一生。 李白游历了祖国的广大名胜,特别是出蜀远游后使他大大开阔了视野,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川,李白心情非常激动,更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服务祖国的决心。他曾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此时期,他的入世为官思想非常强烈。诗歌大都是描写祖国山色,表达自己豪情壮志,如《登锦城散花楼》、《大鹏赋》、《越中览古》、《宿巫山下》、《渡荆门送别》等,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写有脍炙人口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时代的苦学博览给以了他丰富的知识,培养了他的雄心壮志;蜀中锦绣壮美的河山开拓了他壮阔的胸襟,丰富了他固有的才情和文采,他要到更广阔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但逐渐地,李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世俗的黑暗。 在安陆期间,他积极地进行一些希望人们给他援引的活动,但由于李白的侍才放浪,桀骜不驯,露才显己,以至于才高招忌,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招致了一些地方权贵的不悦。因此,在安陆他屡遭坎坷,求荐无门。 3后来他到了国都长安,第一次到达长安,他便遭遇了挫折。李白希望通过当朝宰相张说和其子引荐自己但却都被他们玩弄,被安顿在终南山一处无人居住的荒原,李白非常郁闷生气,后来在长安期间拜访过一些人,但大都和张说父子差不多,忌妒他的才华。 此时的李白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他看到了李唐王朝阴暗的一面,在愤怒中他挥笔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表达了他初入长安受遭遇的悲愤。但李白仍然对为官充满了渴望,他不甘心自己的非凡才华无法施展,积极入世的思想一直激励着他。 在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山东过了几年的生活,此时他常常在作品中发出不平之鸣,如《梁甫吟》、《将进酒》,充满了对不公平命运的质问和悲愤,特别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机遇终于到来了,天宝元年,由于唐玄宗三次下召见,李白第二次来到长安。 唐玄宗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待诏宫中。李白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发挥才能,报效朝廷的时刻到来了,这时他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和《别内赴征》等,表达了他其时兴奋的心情。 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唐玄宗和杨贵妃都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歌才华,并称他为“天下之奇才”,但却总让李白献些歌功颂德之类的诗,就是不让他参与朝廷。 李白感觉到自己不过是朝廷的文字玩物,升平的点缀,加上官场的黑暗,高力士、李林甫等人的阴险邪恶,恃才傲物的李白又怎能在这种环境下忍受下去呢?有了对当时政治社会的更清楚认识,李白“高歌大笑“地离开了长安。“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答杜秀才王松山兄赠》,就是在这种“浮云蔽日”的世道里,“秋风摧紫兰”是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时,李白对官场黑暗充满了强烈的痛恨之情,希望出世的思想浓烈,迸发出了强烈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他运用自己非凡的想像力去去寻找神仙的梦幻,在梦游中表达自己抑郁的情感。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典型的例子。 诗中写了梦游的景象,但实际是写了他仕途梦幻的破灭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愤慨之情,诗人从梦幻中清醒,表达出对权贵的蔑视和现实不公的愤怒。 在离开长安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白一直存在着较浓厚的出世思想,同时他更多的是关心社稷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对君主昏庸无能感到痛恨,李白的遭遇与出入世思想的巨大矛盾冲击使他诗歌里的批判精神更为强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深刻的批判。 当然,李白的积极入世思想还是他思想的主流。 后来安陆山发动兵变,国事危机。李白抱着有心为国出力的精神再度走向了仕途——参加永王磷幕府,表现了李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朝廷的决心。 但是李白的理想最终也得不到实现,后来永王磷的队伍被破灭了,李白被捕入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