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庸诗经

1.诗经 中庸 博学

《中庸》里引用的《诗经》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古今学者都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公元前483~前402)是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后代尊他为“述圣”。古代学者认为“中庸”是指天下的正道和定理,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和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

《中庸》是子思根据孔子的语录,继承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系统阐发篇章,编辑成书的。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子思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中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子思在《中庸》里多次引用《诗经》的诗句,用以阐释孔子的儒家思想。

为了比较系统地同时学习《诗经》和《中庸》,以便更好地古为今用,将《中庸》里引用的《诗经》诗句加以辑录和解读如下:(在学习中应分清其中的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地有选择地吸取其有益的思想素养。) (一)《诗》云:“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中庸·第十二章(知物)》) 解读:《诗经·大雅·早麓》说:“老鹰高飞至蓝天,鱼儿跳跃入深渊。”

意思是说中庸之道,上能高达九宵,下能及于深渊。(二)《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笃行〉》) 解读:《诗经·豳风·伐柯》说:“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斧柄的样式就近在眼前。”手持着斧柄作为样品模式去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斜着眼睛就看得见,但是因为没有用规矩衡量尺寸,总觉得新旧斧柄相差甚远。

所以君子要用合乎人道的原则去治理众人,直到他们改正错误为止。(三)《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第十五章(齐家)》) 解读:《诗经·小雅·棠棣》说:“夫妻相爱感情深,犹如琴瑟齐弹秦。兄弟相处意融洽,全家和睦乐陶陶。

家庭和乐万事兴,妻子儿女皆欢欣。”孔子说:“这样,父母就会感到顺心如意了吧!” (四)《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第十六章(齐家)》) 解读:《诗经·大雅·抑》说:“鬼神之降临,不可预测其行迹,怎么可以懈怠不恭敬呢?”鬼神的行迹本来是隐匿虚无的,但其功德又那样明显,从隐微到明显,至诚的德行就这样掩盖不住!(五)《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第十七章(知天)》) 解读:《诗经·大雅·假乐》说:“贤明快乐周成王,美德显赫真辉煌。安民任贤皆适宜,天赐福禄永安享。

上天保佑周成王,不断赐福兴周邦。”所以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承受天命而成为君王。

(六)《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学)》) 解读:《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上天的定理运转深远,而且永不停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

“呜呼,难道还不明显,周文王的品德多么高尚纯洁!”这大概是说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是因为他的高尚纯洁的品德永不停息。(七)《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 解读:《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理又机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这句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八)《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第二十九章(明辨)》) 解读:《诗经·周颂·振鹭》说:“他在本国不被人憎恨,来到朝廷也不被人厌恶。早起晚睡勤于政事,美誉永久受到赞扬。”

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样而后才誉满天下的。(九)《诗》曰:“衣锦尚絅。”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说:“里面穿着锦缎,外面罩着麻纱衣。”这是因为讨厌锦衣的纹彩太鲜艳了。

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于:外表暗淡低调,而其内心美德才会日渐彰显;小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外表明显张扬,而日久天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含意深刻,外表简朴而富有文采,外表温和而富有哲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要先从自己做起才能教育别人,知道细小的事情会演变成重大事件。果能如此,就可以跻身于品德高尚的圣人行列。

(十)《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小雅·正月》说:“鱼儿虽然潜伏在深渊,仍然清晰可辨。”因此,君子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而不内疚,也就问心无愧。

可见,别人做不到像君子那样的原因,大概。

2.【《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是先秦时代的群众.《尚书》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但有争议.《周易》相传是孔子所作,颇多争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3.《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诗经、尚书》、礼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是先秦时代的群众。

《尚书》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但有争议。《周易》相传是孔子所作,颇多争议。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4.《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 总纲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 天之明命。

」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

上一篇
诗经薇薇
下一篇
诗经邮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