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美诗人

1.作文:发现诗歌的美

我与古人共品诗词之美作者: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一、十一班梅畅指导老师:杨丽萍春意盈盈.海棠树下,落英满地.靠在竹椅上,手中持一诗集.凑近书简,眼帘微闭,若有若无的墨香从远方飘来,刹那间在心底掀起涟漪.仿佛流光逆转,带我穿越千年云烟……这里,该是卫国的土地.空中吹来春秋时的风,单纯而温暖,带来《诗经》的耳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征夫与妻子纯粹的感情,美好的不掺一点杂质,在千军万马的沙场上,成为心中最炽烈的色彩.“山无棱,天地合,夏雨雪,乃敢与君绝!”那是怎样烈性的女子呢?在她的爱面前,苍天也会让三分吧!“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春秋人便是这样敢爱,敢恨,敢言,敢当.《诗经》中的自由无束,又给后世留下几许温暖的背影?荷塘,月影,兰亭,浆声.那个“惊起一滩鸥鹭”的美丽女子,是否已经归岸?少女时的易安,也曾有“眼波才动被人猜”的羞怯,“斜飞宝鸭衬相思”的小小喜悦.当爱情来了又去,易安经历了太多大悲大喜.她的词里,总有一腔兰舟独行的愁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龙依然堆积,她又在寻什么呢?家已破,国又危.也曾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却怎也敌不过晚来风急,留落一地茫然.找不到的,何止是归路,还是无可避匿的失措,山河亡失的痛惜,曾经相守又别离的点点滴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的词里,少有圆满和相聚,却总有淡淡的遗憾,几抹轻轻的忧愁.时光无情,白驹过隙,当年的华服少年今天已是满鬓华发,不能没有感慨.记得那阙《听雨》,忧忆起荒唐的年少时光,立在僧庐门下,却只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天江矿邈,风疾云低,蒋捷的词正如一只孤雁,向生命的渡口飞去.只留他问白鸥,“是身留,是心留?”微风细雨中的那幢小楼,油灯昏黄依旧.望去,只能隐隐见到靠在窗边清雅男子的剪影,手中托着亡妻的翠.如今方叹“当时只道是寻常,”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生死只是一线之间,回首时间,方才遗恨千年.纳兰容若的忧伤,深入骨血,融进宇宙行间.忆起当年“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幸福,只能“沉思往事立斜阳,”问一句“谁念西风独自凉”.有谁,还会陪他登上小船,四处漂流,体味生命的悲伤与快意?梦方醒,一树梨花,在眼前飘零.那些遗失千年的思绪,化为诗词,凝入我心.亦真亦幻,似梦非景.春梦了无痕.。

2.1.纪伯伦笔下的美是什么仔细阅读诗歌美一位诗人说,请给我们谈谈美

精彩的诗歌让人赞叹!诗句中说:美并不是一种需求,而是心醉神迷的欣喜.而是一颗燃烧的心,一个充满喜悦的灵魂.而是你们闭上眼睛看到的形象,堵住耳朵听到的歌声.而是一座鲜花永远盛开的花园,一群永远在天空飞翔的天使.当生命摘去遮盖她圣洁面容的面纱时,美就是生命.但你们是生命,也是面纱.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但你们就是永恒,你们也是明镜.这些深刻的诗句让人感受到,美是灵魂深处超越自我的精神快感.她超越耳濡目染的视听感受,超越身体乃至自我局限的快乐.她无所不在却无法以现实的语言所描述.---------希望能够帮助你!感谢你让我欣赏到如此震撼心灵的诗歌。

3.顾城的诗歌: 美

顾城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这首诗歌写于一九六九年,年仅十三岁的诗人随同父亲一起下放到了山东淮河岸边的荒滩上。在本因灿烂的日子里,每天与他为伴的只有地下草丛里的小虫和天上漂泊的云彩,单调而又枯燥地过着他的童年。于是,他的心里开始渴望美。虽然只能与大自然相处,但记忆的封闭性使他有着足够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自己营造一个与世无争,纷繁美丽的童话世界,来装满他所有的童年梦想与渴望。

4.中国古代诗歌之美

飘荡千年的精灵不知于何时,你幽然出现不知于何处。你开始熠熠生辉,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先哲们的不朽之作,轻轻的靠近了我,不得不说是精灵,也许是在更远的时代,你便流行于民间。

但我真正认识你,便是在读《诗经》的时候,305首诗歌的确是一种文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之路。在战国七雄的争战中,你一度消沉。而等到战乱平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你便悄悄地带上了《离骚》上路,这对你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极为可欢的财富。因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直至今日,她还在闪闪发光,像黄金一样,不得不佩服你,因为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的东西。而你独具慧眼早在四年前,就收容了《离骚》带着屈原的怨愤与不平,屈原沉入汨罗江。带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个升腾的灵魂随你飘走。这些可谓民族文化大仓库中的先期珍品。你独具慧眼与《诗经》《离骚》携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难,理解了屈原的怨愤。

经得住时间沉淀的往往是永恒。现在,我便拿着一本诗歌书,在细细品味。我从来不会认为它仅仅是诗歌而已,它不仅只是那几句是,还蕴涵了诗人的灵魂。时至今日,它们还在闪闪发光,我想如黄金一样,跳荡在“坎坎代檀”,声音里的“苦难”犹在耳边,“怨愤”随汨罗江水流转千万年,中华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可在数千年的沉淀中,你——传统诗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罗最全面。不仅表达出人民美好的向往还将文人那种柔弱的文人蕴于其中,实在不能不谈你是精灵,古怪亲近却又让人摸不透。但你这个精灵,不知怎么的,却便悄悄捎上,有一丝的犹豫,尽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还记得你在途经宋代的时候吗?

你一路风尘仆仆,到达宋朝时,包裹早已是满满的。但你仍旧不满足,腾云驾雾,来俯视苍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朝代,但最显眼的地方便是赤壁。于是,不辞辛苦,你来到了这里“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也许正是这道天光使你惊喜万分,像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一般。你在宋代的稍作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诗歌而后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实在不得不说你是精灵,行得匆匆,却从未遗漏过哪一朝、那一代。恍若隔世,现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们。

等到你启程之后,我们及现在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但你依旧前行。因为有了你,我国成了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的成就,灿烂辉煌;诗人词者,星光灿烂;诗的风格,艳若群芳!我心中的精灵啊,你如同岁月流里的白莲,愈加古老,就愈发清香!我心中的精灵啊,望你能够天长地久,将中华传统文化长久的传下去。

5.诗歌美,美在 ;美在 ;美在

意境美。《辞海》释意境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实,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结合。意,就是思

想、感情或某种思绪,表现它,这是写诗的目的。但,意,是主观部分,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即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感触不到的。要让意使人感触

得到,就得依托于境。境,是客观部分,也就是表现意的一种手段。意境结合,就是寓意于境,以境现意。意,就是情;境,就是景。意境结合,也就是情景交融。

意,就是神,境,就是形。意境结合,也就是形神兼备。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是表现友情至诚至深,但是借助境而发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流。”第一二名,写人物、时间和场景,第三四句,就是境(景、形),其意全融入此境中。因此,这是一首意境结合而出现的一种优美艺术境界的诗。只有将主观

的意,融入了客观的境(形、景)中,才会出现艺术境界,辐射出惬意的美感。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写诗,务必运用形象思维。愁,是一种思绪,是不可感知的。说它“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

可感知了。因此,艾青说:“从艺术上讲,都应该把写诗的注意力放在形象思维上。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离开了形象思维,意境便无从说起。

抒情美,诗,不排斥叙事,但不重叙事;不排斥说理,但不重说理。诗,是一门不重事理重抒情的文学。诗,以抒情为已任。诗的功能,在于以情动人。这里所

说的情,是人间之常情、纯情和真情。诗人是诗的抒情主人公,所抒之情,具有主观性。因此,诗人的情操,直接影响着诗的抒情品格。

情从哪里来?

这里,先得说说实写和虚写的辩证关系。实写,着重于记录,记录出现图像,为读者提供可看的。但,实写不能多,多了,就死了,就板了,就死板了!因此,

应在实写的基础上虚写。虚写,就是着重于提炼,提炼出情思,为读者提供可想的。一首诗,既有可看的,又有可想的,便两全其美了。但,不可一味虚写,不然,

就玄了,就空了,就不可理会了,规律是:有虚有实,忽虚忽实,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为什么要以虚为主?因为:情从虚写来。

请看唐王之涣的《登鹳省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二句,是登楼所见,属实写;后二句,是提炼出的情思,虚写。诗

所营造的抒情美,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宋朱熹有《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二句,是实写,如同

前诗之前二句,已形象鲜活,诗趣飞溅。后二句,提炼出一个启迪性极强的情思,牵人遐想,如同前诗之后二句一样,收到极佳的抒情效果。

抒情美,是诗的强项。要学写诗,先学会抒情。

含蓄美。诗,不重明出,而重暗示。诗,是一门注重暗示的艺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这就太直了,太露了),而是暗示在字、词、句中

的。诗人用语言铺就了曲径,读者沿曲径追寻而通幽。这种暗示,即含蓄美。含蓄,也就是语言之外,使人思而得之,诗,是诗人写出来的;诗的主旨,是读者悟出

来的。悟出来了,便产生阅读快感——这是读诗的人所乐于获取的。当然,含蓄与明朗是辨证的统一。直抒胸臆而有意境美、抒情美的诗,也是好诗。

思想美。不要以为:诗重抒情,拒绝思想。须知:一首诗,好比一个人,感情是血液,思想是灵魂。只有诗中所含深刻的思想,才能启人心智、冶人性情。情到

浓时,便升华成一种思想。思想成熟时,便升华成一种哲理。哲理入诗,便造就诗之一品——哲理诗。哲理诗,即用鲜活的形象,表现超人的发现和深刻的思想的

诗。眼下,哲理诗,愈来愈受到青睐。只有同时具备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诗还有其它的美)的,才是真正的好诗。不具备诗的美,任你镣铐多么铿

锵、题材多么重大、平平仄仄得多么响亮,也不是诗!

6.浅论诗歌之美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菊斋连续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性质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些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交流,促进诗歌研究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成为唇枪舌剑的战斗,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此外,从很多人对碰虚等人的卫道般的热诚来看,我也修正了以前认为喜欢虚碰诗的人全是诗盲或跟风打手的想法,认为他们确实是在维护自己心目中的诗歌形象。

这种现象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碰嘘等人的诗明明很差,在我来看简直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很多“诗人”、“学者”都赞誉有加呢?因此,在此间,我有意识地和一些对方战壕里的诗友在网上作了较深入的交流,目前对此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看法。特不揣浅薄,发表出来以供众诗友参考。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

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

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

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

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

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

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

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

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

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

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

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

打油诗也有意义深遂,内容充实的,但终不入大雅之堂者,文字太不雅致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有几种文字是应避免的:第一是文白混杂,如碰壁的“倩谁来收拾汝冰凉骨”,虚堂的“遥远欧伦巴,善护尔之首”,不伦不类,不象个样子;第二是生造词汇,胡乱搭配,如碰壁的“古蟋”“纤鲤”;第三是晦涩不通,如虚堂的“夜灯白欲腐”;第四是故作恶心语,如虚堂的“如肮脏内衣”;第五类是粗豪,如“大将出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地动三山铁臂摇”“乌蒙磅礴走泥丸”“野夫路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之类;第六类是为用典而用典,这类太多了,不举例了;第七类是炼字太过或才力。

7.诗人为什么写诗

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内心积蓄已久的情感,是对现实不得意的婉转表达,是失意人生的抚慰和寄托。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唯美世界。故而有句话说,能写出唯美爱情小说的人一定没有谈过恋爱。

我个人比较喜欢古典诗歌,因为它自诗经发起,源远流长,题材广阔,有着意内言外的意味和美好的意境,音韵美。现代诗歌多是语言革新后出现的,写作方法上,抒情方式上,借鉴的国外诗歌。具有语言陌生化,情感炽烈化,主体多为歌颂死亡和爱情。因为汉语文字理解具有多义性,诗歌又是诗人个人情感和灵感的结合,所以具有多义性,音乐感。能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 读者赏析诗歌,首先应当从作者出发,即读其诗,认其人。要了解其生平,喜好,所处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心理,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各个时代的诗歌,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然后是诗歌文本,要在诗歌语境中体会其语言,音韵,所营造的意境,所表达的感情.其中作者精心营造最为重要。像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诗以境界为上,有无人之境,有有人之境。”最后呢,从个人的经历和学识看,这首诗歌能怎样让你产生共鸣,你怎样联想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默雷特,你的理解和经历就决定了你的解释。

8.比较诗歌的美与散文的美

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9.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下一篇
诗经楠梓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