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芦笙节诗经

1.苗族的芦笙节是怎样的

芦笙会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 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 也没有空过一次。

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刚参加完刘三姐故乡柳州八月十五鱼峰山歌会,我们又急忙乘车去大苗山,是为了赶上融水香粉八月十六的古龙坡会——芦笙会。 融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

1952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时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是个多民族地区,居民除苗族外,还有瑶、侗、壮、汉等民族。

融水山青水秀,这里的苗族、侗族,都善吹芦笙,故有“芦笙之乡”的美称。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空过一次。

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融水香粉。每次活动都超过万人,规模不小。

不用说,我们参加的是丰收节了。苗家是很好客的,我们的车还没停稳,热情的主人就为每人斟上满满一碗自制的土酒——米酒。

敬完一碗敬第二碗。这种酒不是烈酒,不透明,黄澄澄的,甘冽,好喝,喝则必醉。

我们怕醉,不敢多喝,便推辞说:我们不会喝。但主人不让,说不行,得喝四碗。

我们问为什么。主人说,这是苗家的规矩:走路来的客人用两只脚要敬两碗酒,坐汽车的要喝四碗酒,因为汽车有四个轱辘。

瞧瞧,这明显是现编的,无非是让客人多喝酒罢了。 我们到时,镇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坡场四周,香粉河边,姑娘们一帮帮,一群群,穿红着绿,充满了节日气氛。 近午时分,节日活动开始。

先是有人吹响五六支一丈多高的大芦笙,声音传得很远,表示庆祝会正式开始。接着,各寨的芦笙队,由“芦笙头”带领进入会场,围成一圈,呜呜地吹了起来。

苗族芦笙队的组织很有意思,一支芦笙队(有的地方叫芦笙堂)通常由高音芦笙三支,上中音芦笙七八支,中音芦笙七八支,低音芦笙一支,倍低音芦笙二支和大筒四个,中筒两三个,小筒三个组成。阵容比较大。

最小的芦笙队的组成,也要有十二件乐器,即高音芦笙六支,中音芦笙三支,低音芦笙二支,大筒一个。不论乐队大小,都以其中最小的那把芦笙为领奏笙,由技艺高超的芦笙手执吹,苗族称之为“芦笙头”。

所以你看到芦笙队,不用问,谁手里的芦笙最小,谁就是芦笙头。在芦笙乐队中,芦笙头有绝对的权威。

芦笙头的芦笙不响,芦笙手们谁也不敢动芦笙。 芦笙响了。

浓妆艳服的姑娘们鱼贯上场,围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叫踩高堂。

芦笙舞名目繁多,如锅转、扫地、背水、织布、滚麻、滚地龙等等。今天的舞场上,姑娘们有时扫地,有时背水,有时织布,舞步较简单,却很优美。

舞蹈中,姑娘们个个手里藏着自己一针针绣成的花腰包,边跳边物色意中人。小伙子们就吹得更起劲儿了。

据说芦笙舞中最精彩的是锅转舞。它舞蹈技巧要求很高。

要在滚烫的铁锅上横放一根约三指宽的扁担,舞者吹奏芦笙,笙管上放着一碗牛肉汤,跳时不能泼洒出来,如今能跳的人很少。 坡会的高潮是芦笙赛。

参加比赛的都是各村寨挑选出的最好的芦笙手,他们吹奏技艺都很高。比赛时,个个使出全部本领。

为了赢得姑娘们喝彩,芦笙手们常常因此争得脸红脖子粗。争执的结果,自然是谁的芦笙吹得最好,谁就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

比赛结束后,参加坡会的数百支芦笙一起合奏,人们的感情被声声芦笙和姑娘们的华丽打扮所感染而达到沸点。只听呜呜的芦笙响彻山谷,群情激动,场面十分壮观。

在芦笙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姑娘们的打扮了,一个赛一个。她们多穿短衣长裙。

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上衣开襟,下身穿深蓝色的百褶裙。

小腿上穿镶有花边的套筒。人人手戴银镯,一般戴一到三只,多的戴四五只。

颈脖上套项圈,由小而大,可套五六只之多。耳环也是必不可少的饰物。

最突出的是头饰,好多姑娘的头上都插着由五六支羽毛形银片制成的银角,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她们带着几分矜持,几分羞赧,微微一笑,那种朴实的、古典的、健康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芦笙节是少女节,是她们炫耀青春、赛娇比美的节日。正是由于这些着意打扮、美丽活跃的少女,才把节日衬托得如此华丽缤纷,充满活力。

此外,参加芦笙会,斗马是不能不看的。我来到斗马场,只见场上正中有一匹母马,又从场外两边各牵来一匹公马,在快要接近母马时,两马突然挣脱主人,昂首翘尾,勇猛地扑到一起,高耸前蹄,奋力厮咬。

旋又跌扑在地,滚成一团。人们随着两马相斗,发出了阵阵笑声。

斗马很激烈,有的交锋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有的则要斗几十个回合,才见分晓。败者退出,胜者又与新上场的马再斗,直到最后分出胜负,获胜者的主人要受到奖励。

斗马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很奇怪,那年我到菲律宾访问,在山地民族部落中,见过一次斗马,也是用一匹母马来调情,与我国广西融水苗族斗。

2.芦笙节的传说是什么

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日,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 四县交界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舟溪芦笙节。

芦笙节是当地苗族人民喜 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的好时 机。舟溪芦笙节的来历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旺。阿旺聪 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

她绣的花,五彩缤纷,颜色鲜艳,招引一群群蝴蝶蜜 蜂来探花采蜜。阿旺喂的猪,长得又快又好,又肥又壮,一年四季杀肥猪。

阿旺的 歌喉,更是金嗓子。她的歌声,像春风,赛银铃,唱得娃娃拍手笑,唱得老人喜孜 孜,唱得小伙子和姑娘手舞足蹈。

阿旺尊老爱小,乐于助人。阿旺的父亲把她看作掌上明珠,寨子里的乡亲们 也为有这样的好姑娘而引以为豪。

可是,贪婪凶残的野鸡精,对阿旺垂涎已久,妄图把她占为己有。提起舟南后 山上的野鸡精,没有人不切齿痛恨。

它刮起一阵妖风,便把人们一年辛辛苦苦种好的庄稼,几十亩几百亩一掠而 空。 它经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它变成恶狼,叼走小孩。

如今,它又把魔爪伸向 了阿旺。 开始,它变成远方的大财主,登门来求亲。

尽管它送财送宝,花言巧语,还是 被阿旺的父亲拒绝了。接着,它又变成一个俊俏的后生向阿旺来求爱。

尽管它装 模作样,聪明的阿旺一眼就看穿了它的虚情假意,坚决不答应。 野鸡精恼羞成怒,骗不了就抢。

一天傍晚,又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 趁人们忙乱之际,它张开魔爪抢走了阿旺姑娘。 野鸡精的暴行,激起了乡亲们的义愤。

大家打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青 年猎手们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

激烈搏斗开始了。 野鸡精发出声声怪叫,进行威胁;人们吹起一支支嘹亮的 牛角,敲响面面铜锣,淹没了野鸡精的怪叫。

野鸡精张开巨大的翅膀,扑向人 们;猎手们射出一支支利箭,吓得野鸡精慌忙逃回后山。可是,野鸡精是千年的妖 怪,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咽喉一点之外,全身刀枪不入,猎手们一时也无法把它 打死。

就这样,人们与野鸡精相持了一个场日。 这时,从远方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

茂沙是个大力士,双手能举 万斤;茂沙是神箭手,能百步穿杨。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

当 他听到野鸡精的暴行,立即骑上骏马,翻山越岭,急忙赶来参加“打鸡队”。 再说野鸡精被围在后山,对阿旺又无可奈何,它使出绝招,又刮起一阵妖风, 扑向“打鸡队”。

这阵妖风直刮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 野鸡精就用利嘴来啄人们的眼睛。

正在这时,茂沙恰好赶来了。他怒火冲天,抽出宝剑,急忙迎了上去。

茂沙与野鸡精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翅来剑往,从后山打到前山,从前山打到 后山。

乡亲们齐声呐喊,帮茂沙助威。野鸡精斗了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使尽全 身解数也斗不过茂沙。

野鸡精拔地而起,妄想远走高飞,逃之夭夭。人们射去的 箭,一支支都被野鸡精抖落了。

茂沙眼明手快,插剑入鞘,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 住气息,嗖的一声,正中野鸡精的咽喉。野鸡精发出几声惨叫,从天空摔了下来, 撞死在后山上。

人们救出了阿旺,齐来向茂沙致谢。茂沙从野鸡精身上拔下3根野鸡毛送给 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便跨上骏马,告别阿旺,又去过他的游猎生活去了。

茂沙的英勇顽强,乡亲们齐声称赞。茂沙的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 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阿旺把心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也非常赞成。可是,茂沙游猎 四乡,漂泊不定,到哪儿去找他呢?当时他打野鸡精而来,射死了野鸡精,连一碗 感谢的水酒都没有喝,就告辞走了。

现在又到哪儿去找他呢? 阿旺思念茂沙,茶不进,饭不想,一天天消瘦下去。老父亲很着急,左思右想, 终于想出了寻找茂沙的好办法。

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爹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 一支支芦笙,请乡亲们四处传递消息:正月十八到舟溪来跳芦笙。这个消息传得 很远很远,如老爹所想,茂沙也知道了。

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到舟溪参加芦笙会。茂沙 也赶来赴会。

阿旺很快就发现了他,老父亲把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 手在芦笙上插上3根野鸡精毛,把自己织的花带系在芦笙上,大大方方地表达了 自己的爱情。茂沙也很爱阿旺,当即褪下银手镯,高高兴兴地送给阿旺,给她戴在 手上。

这一对情人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定了亲。 茂沙是勇敢的猎手,也是尊老敬贤的好后生。

他恭恭敬敬地请老父亲吹笙领 舞。老人高兴地接受了请求,并且提出了芦笙会的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 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

大家一致赞成。 就这样,老父亲吹笙领舞,人们尽情地吹,尽情地跳,欢快的芦笙在舟溪甘香 囊场上震响。

人们一直跳了三天。 第三天,也就是正月二十日,傍晚,茂沙提议:春耕大忙要开始了,季节不等 人,暂时不再跳芦笙了,要一心一意投入春耕生产。

大家认为茂沙说得对,并且推 老父亲为代表,在芦笙场中心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 就这样,年复一年,舟溪芦笙节成为。

3.芦笙节期间有哪些习俗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

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 (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 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 一周。 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 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 绣花彩带,佩戴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 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 芦笙节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 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 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 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 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 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 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 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节日的活动 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4.谁知道苗族的芦笙的来源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

……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 其声。”明代卢沙写作芦笙。

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此外,明代邝露《赤雅》、清田雯蒙斋《黔书》等均有记述。到了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

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精彩极了。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

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

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离不开它。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

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十余里外都清晰可闻。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

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 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达几十万人,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

在欢乐的节日里,芦笙的吹踩声,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诉衷情,赠送信物;老年人笑谈丰收,妇女们尽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芦笙乐队的竞赛了,几十个芦笙队,每两队一组进行比赛,既有个人表演,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子和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芦笙节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

往往姑娘们劳动归来,掩上窗户在灯下绣花,忽然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 芦笙表演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

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早在五十年代,贵州少数民族优秀芦笙选手们就先后到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风靡了国外。

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更是规模空前,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

5.芦笙节的传说

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6.芦笙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舟溪芦笙节,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开始,十八、十九、二十日进入高潮,尤其是十九、二十这两天,又是芦笙会又是赛马斗牛,特别热闹。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芦笙节不但是庆丰年祝福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择偶的节日,到了二十一日,公众的狂欢便一转而成为男女青年“游方”的活动,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缠缠绵绵地给芦笙会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

谷陇芦笙节是在农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这三天举行,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